登陆注册
5233200000027

第27章 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4)

那么,又如何协调职业性读书和嗜好的读书间的冲突呢?这二者之间有冲突,但并非绝对不能统一,比如研究文学者去读文学书,如果选择文学研究是出于爱好,那么二者就是统一的;研究其它亦然。再如教师,如果真正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读有关的书,自然是其乐无穷。于是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办法:职业选择应依据个人心性,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职业读书与嗜好读书之间的矛盾。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难。事实是,多数人选择职业受到的约束太多,家庭的、社会的、个人的能力条件等,都是不能完全凭个人意愿解决的。看起来,此路也一下子通行不了。基于此,另一方法就是个人尊重现实,使自己慢慢接受并不情愿的职业,并逐渐增加兴味,这样就可将职业性读书带来的不悦转化为嗜好的读书的乐趣,即在思想、情感上,尽力超脱,以轻松的态度来对待,形成嗜好的读书的心境。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也就是说,以嗜好的读书的心态去读职业性的书。这样,既可摆脱为读书而读书,为生计或为某种特定外在不得已的目的而读书带来的苦恼,又可获得目的所需要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变苦恼为快乐,一言括之,取决于读书人心态的变换。这也许有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与其长期痛苦,为什么不能以积极方式通过短暂的痛苦,去获取读书的真正乐趣呢?

学而不思则罔

读书学习与思考是一对孪生姐妹。我们民族的圣人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样的话,可见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彼此增益的统一性。大凡读书人,都会记住读书需要思索这一古训的。不过,在读书人中,也并非人人都能正确地理解思索在读书中的意义,也不是个个皆会对别人的书进行独立的探究,往往被书牵着鼻子,不知不觉被对象迷惑了。结果,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直到读书死。有的人可谓学富五车,可惜自己不过是一个不能用于实践不能对别人发生影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资料库;脑袋里全装着的是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就谈不上创造,此类人历代皆有,甚至还较多。于是,古人中的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命题,针对的就是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将书读活,是不容易的,然而这又是读书的最佳目标。古往今来,真正有成就的人,不是靠死读书名垂千古的;他们的真正价值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借鉴别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有所思考,有所创造,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鲁迅就是把读书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的典范,他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他在浩瀚的书海中游泳荡舟而又不被淹没,始终能坚持对所读对象的思想的独立性;能在高不可测的书山面前,保持了不迷信不盲目的清醒头脑。简言之,就是要学会思考而且是善于思考。舍此,书读得再多,即使是“韦编三绝,收获也不会大。

用脑子,用自己的脑子读书,是鲁迅读书的主要方法,也是他极力提倡的方法。

这一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幼年时便开始了。本来,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自然是归于教化的。老师教学生,指定几部入蒙书或读圣贤的经典,却不会教学生去思考,更不敢让学生去怀疑书中的内容,因而学生主要是被动接收,缺少主动思索、消化、吸收的能力。结果,在中国那么多的读书人中,做起学问来,大都是“我注六经,缺少独立创造性,这大抵是不教人学会思考,不敢用自己脑子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结出的果实。

小时候,当鲁迅还没有正式入学,不识字时,他所看的只是图画类的书或者听别人讲图画上描述的故事。那时,年幼无知,又无多大的理解力,但他却能从图画及故事中,以简单的方式,思索出与别人不尽相同的意见来。鲁迅对这一段读书经历,有过真切的回忆: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枕扇之类。“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着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对图画中的故事的反感,对自己做孝子的命运的担忧,对所谓“孝子的不合情理举动的朦胧反对,虽不是理性的而是本能的反应,但恰恰说明了思考的开端;有了这样的敏感的心理基础,为上升到后来的理性思考提供了条件。鲁迅的回忆是后来的事,但确实可以让我们感到,幼时鲁迅就具有了不盲从不完全迷信书本的意识的萌芽,也具有了探究问题、弄清事情原委的潜力。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人,一定会记得有关“怪哉虫的事。鲁迅说,“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于是,他怀着儿童的好奇心,怀着对不了解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便在一次上了新的内容的课后,大胆地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先生却浇了他的冷水,一句“不知道!就回绝了他的求问。这件事,实质上反映出鲁迅求知不是凭道听途说,而是要通过思索,弄清楚事物本原的态度,从简单接受到思索然后不耻下问,正是思考的反映,说明鲁迅在读书时就有了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他后来从古书的种种记载中,悟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通过中西民族性的比较,得出了中国民族性中缺少“诚与“爱的观点,并进而从事改良国民性的艰苦而伟大的事业;他读科学书,认为科学是“人性之光;他从西方近代被压迫民族文学以及具有反抗性的作品中,思索出了“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对中国民族复兴的巨大意义,看到了文艺改变国民精神的价值;又正是通过思索,他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翻阅鲁迅的作品,处处可见到思考的智慧在闪烁,页页渗透着理性的分析。作者对所读的书,总是比较分析,吸收消化,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决不是简单地读读或轻易地接受。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这里略举例说说吧。

鲁迅读古书时,曾读到一段有关赛马方法的文字,其方法的核心是:“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段记载,见于《淮南子·诠言训》,全文为:“者(指赛马)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哉,马力必尽矣。鲁迅读后,就对它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得出了更有意义的启示。他说:“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话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了。他不是孤立地去接受书上的有关赛马的方法,而是透过这种方法,将其与中国的为人处世原则联系起来,与国民性联系起来,从而具有了新的思考深度。他继续思考着:“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从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由此,他联系历史状况与中国现实的需要,提出了要民族培养“不耻最后的精神,他说: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当我们读完这几段文字后,怎不为鲁迅读书时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而感到由衷敬佩呢?这就是思考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读而思,这不仅是鲁迅的读书之道,也是他常常倡导的读书方法。他特别注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关读书与思考的一段话,曾多次在文中提及。这几句话的核心是说在读别人的书时,自己的思想往往被书中的思想所侵袭,不由自主地将脑子的思想空间交了出去,成为别人思想驰骋的战场,原话出自《读书与书籍》:“我们读着的时候,别人却替我们想。我们不过反复了这人的心的过程。……然而本来的说起来,则读书时,我们的脑已非自己的活动地。这是别人的思想的战场了。叔本华讲的情况,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不用脑子思考的状态,鲁迅对此论深表赞同。他在《读书杂谈》里说道:“听说英国的培那特萧(即萧伯纳),有过这样意思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就是勖本华尔(即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他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萧伯纳笔下的读书者,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代名词;叔本华从读书人的脑袋被别人侵夺立论,反对读书,主张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发现真理。鲁迅是赞同萧伯纳的观点的,对叔本华反对读书的片面性是不欣赏的,但他从叔本华的话中,认识到了读书时必须自己来思考的重要性。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上海《人言》周刊上,登载了一篇署名胡雁写的《谈读书》的文章,先引叔本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的话,然后说:“看过一本书,是让人跑一次马,看的书越多,脑子便变成跑马场,处处是别人的马的跑道,……我想,书大可不必读。鲁迅看了这篇文章后,写了《读几本书》一文,发表在五月十八日《申报?自由谈》栏中。在文章中,鲁迅阐述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指出了胡文恰好是没有正确理解叔本华的观点,即没有用自己的脑子分析,进一步指出了读死书的弊病。他说:“读死书会变成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早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这对于读死书的人们,确是一下当头棒。……不过要明白:死抱住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所以,千万不能读死书,因为“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读死书不是真读书,反对读死书并非要人不读书,因此,在反对读死书的同时,又说“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不过是读书时,不能尽信书,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思想的能力。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上)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舒伯特(名人传记丛书)

    舒伯特(名人传记丛书)

    他对音乐执着追求,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时常陶醉于创作之中。他虽然一生总是遭遇困境与贫乏,但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谱写的一曲曲乐章都是旷世名曲。本书生动客观地讲述了音乐巨匠弗朗茨·舒伯特短暂又充满传奇的创作生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 有生之年,有幸遇见

    有生之年,有幸遇见

    在有生之年里,我们爱过了,伤过了,错过了,有些可惜但却值得。因为我们曾那样笃信爱情,没有谁会在一开始就为爱情预设结局。爱情无非两个结局:或相濡以沫,或怀念以终老。如果你没有经历过爱情,请不要说错过不值得。对于没经历过的事情,任何揣测都是妄言。爱情纵然天高海阔,也是有限度的,浅海鱼永远都不知道深海原来那么黑,那么令人迷醉。
  •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本书搜集了十八对中国名人夫妻的爱情故事。这些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经久不息。有郎才女貌,有比翼双飞,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吴祖光与新凤霞、梁思成与林徽因……有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如孙中山与宋庆龄、冰心与吴文藻、钱钟书与杨绛……其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爱情不是肤浅的,与当今社会某些三分钟热度的素食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热门推荐
  • Mistress Wilding

    Mistress Wild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首席挚宠冒牌妻

    首席挚宠冒牌妻

    她是被人调教后假扮的豪门千金“柳甜心”,被迫着去接近他。他是性格冷冽、多金的阎家二少,他在复仇的道路上遇见了她。她以为自己装扮得天衣无缝,岂料他早就识破了她的身份。她每日在尽心引诱他,他却在恶整她的时候爱上她。
  • 偶的青葱岁月

    偶的青葱岁月

    我叫王捷,是一位坐上捷运走进历史书的王。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和所有女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长宁清梦

    长宁清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长宁,生命,爱情,自由,你会如何抉择?
  • 揵稚梵赞

    揵稚梵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纸鸢结

    纸鸢结

    风家有女初长成,娉娉婷婷惹人怜。在历史架空的东方大陆,风家嫡女风小鸢外出祭祖,被人谋害身亡。魂穿大陆,重生与21世纪古武世家,却也因此失去前世记忆。21世纪的风小鸢刚刚继承家族的古武绝学,随爷爷寻找古墓时,意外找回前世记忆,那段刻骨铭心的相恋,那个因她身死而造成无数杀戮的旭哥哥。风小鸢发誓,重来一世,我必将害我之人悉数惩处,然后安然无恙回到他的身边。
  • 三界之谋

    三界之谋

    混沌初开,盘古开天辟地?然而,所有人对这一句话皆理解错误。是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还是万世之前早已留下的种子?一名普通白领,修仙术,战百年海盗,斗僵尸之王,与魔界部族称兄道弟,当以为见到曙光之际,竟发现原是一个天大的阴谋......QQ书群:234315960,欢迎加入讨论。
  • 鬼面妖姬:无良师父请自重

    鬼面妖姬:无良师父请自重

    为什么身为凤凰族九公主的她要像天界的神仙一样下凡历劫?坳不过凤神老爹,下凡就下凡,可为毛她投成了鬼胎?投生为鬼就算了,鬼爸爸鬼妈妈把她护在心头捧在掌心,小子日照过,吃香喝辣!直到一白发美男从天而降,扫荡了整个鬼域。什么?杀了她的鬼爸爸鬼妈妈竟然还想收她为徒?她凰玖玖可是很有操守的好不好……
  • 寒荒神使

    寒荒神使

    他被一块不知名的兽骨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强者为尊。为了生存,寻找自己的妹妹,他走上了枯燥的修炼之路!
  • 总裁很霸道,宠翻呆萌妻

    总裁很霸道,宠翻呆萌妻

    说她是傻白甜?谁叫她命好人美天然呆。说她勾引上司还装纯洁?不好意思,上司就是喜欢她天真无邪。一言不合就爱上霸道总裁,再言不合就直接同居,总裁日常只有宠宠宠,掉进蜜堆儿里了!只不过有一些不长眼的亲戚朋友恶毒女,把她当小白兔随意欺负,那不好意思了,终极大招召唤总裁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