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癸卯(1063)
陈慥(季常)之父陈希亮(公弼)代宋选知凤翔府。时苏轼任凤翔府签判。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后迁眉州之东山。天圣八年进士,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迁太常博士,赐五品服。以母老,知临津县。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忤外戚,引罪坐废。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以治盗功升宿州。皇祐元年,移滑州,提举河北便籴。是岁,盗起宛句,以希亮为曹州。不逾月,悉擒其党。久之,徙知庐州,改提点刑狱江东,迁度支郎中,徙河北。嘉祐二年,入为开封府判官,改判三司户部勾院。朝廷以三司事冗,薄书留滞,乃命希亮又兼开拆司。补京西转运使,赐三品服。迁京东转运使。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宋史》卷298有传,《苏轼文集》卷13有《陈公弼传》。
宋选,郑州荥阳人。
凤翔属陕西路之秦凤路,辖十县:天兴、歧山、扶风、盩厔、郿、宝鸡、虢、麟游、普润、好畤;监一:司竹。治天兴。
陈希亮以严著,有能名。
《宋史》卷298载希亮至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
《宋史》称其“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6《房州修城碑阴记》云陈希亮有能名:“治平末年,予为歧府掾。是时,陈公去歧未久,窃尝访其行事,大略驭吏严察,人不敢欺。奸吏不敢欺,则良民自安堵矣。小大之牍,罔不经目,小则府幕,大则自操笔为之。常属纸数幅,使两人持其端,提笔历历书之,理法皆备,出人意表。官吏以此服之。是时,苏子瞻登制举,签判府事,实佐公。其后子瞻亦自负吏事,人或诘之,乃曰:‘吾得之陈公也。’”
苏轼与陈希亮不谐,作《客位假寐》诗。
苏轼《陈公弼传》:“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卷15谓希亮览苏轼所撰《凌虚台记》,笑曰:“吾视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又谓:苏轼签判凤翔,吏呼苏贤良。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贤良也!”杖其吏不顾。又谓苏轼作府斋醮、祷祈诸小文,希亮必涂墨改定,数往反。《房州修城阴碑记》谓希亮“以乡里长老自处”。
《苏轼诗集》卷4《客位假寐》:“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写谒希亮不得见,又不得去,甚不堪。
苏轼中元节假不过知府厅,为陈希亮所案,罚铜八斤。
宋张舜民《画墁集》卷6《房州修城碑阴记》:“子瞻在歧下,与陈公不相叶,竟至上闻。”当指此事。
《苏轼文集》卷46《谢馆职启》:“一参宾幕,辄蹈危机。已尝名挂于深文,不自意全于今日。”
陈希亮作凌虚台,请苏轼作记。
记见《苏轼文集》卷11。
陈慥(季常)结识苏轼。
《苏轼文集》卷13《方山子传》:“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治平元年甲辰(1064)
陈希亮招饮凌虚台,与苏轼尽释前嫌,苏轼赋诗。
诗见《苏轼诗集》卷5《凌虚台》。
凤翔开元寺僧授苏轼烧金方书,为陈希亮索走。
苏辙《龙川略志》卷1《烧金方术不可授人》:“予兄子瞻尝从事扶风,开元寺多古画,而子瞻少好画,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有二老僧出揖之曰:‘小院在近,能一相访否?’子瞻欣然从之。僧曰:‘贫道平生好药术,有一方能以朱砂化淡金为精金。老僧当传人而患无可传者,知公可传,故欲一见。’子瞻曰:‘吾不好方术,虽得之,将不能为。’僧曰:‘此方知而不可为,公若不为,正当传矣。’是时,陈希亮少卿守扶风,平生溺于黄白,尝于此僧求方,而僧不与。子瞻曰:‘陈卿求而不与,吾不求而得,何也?’僧曰:‘贫道非不悦陈卿,畏其得方不能不为耳。贫道昔尝以方授人矣,有为之即死者,有遭丧者,有失官者,故不敢轻以授人。’即出一卷书,曰:‘此中皆名方,其一则化金方也。公必不肯轻作,但勿轻以授人。如陈卿,慎勿传也。’子瞻许诺。归视其方,每淡金一两,视其分数,不足一分,试以丹砂一钱益,杂诸药入甘锅中煅之,镕即倾出,金砂俱不耗,但其色深浅斑斑相杂,当再烹之,色匀乃止。后偶见陈卿,语及此僧,遽应之曰:‘近得其方矣。’陈卿惊曰:‘君何由得之?’子瞻具道僧不欲轻传人之意,不以方示之。陈固请不已,不得已与之。陈试之良验,子瞻悔,曰:‘某不惜此方,惜负此僧耳,公慎为之!’陈姑应,曰:‘诺!’未几,坐受邻郡公使酒,以赃败去。子瞻疑其以金故,深自悔恨。后谪居黄州,陈公子慥在黄,子瞻问曰:‘少卿昔竟尝为此法否?’慥曰:‘吾父既失官至洛阳,无以买宅,遂大作此。’然竟病指痈而没,乃知僧言诚不妄也。”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卷15谓希亮“受他州馈酒,从赃坐,沮辱抑郁抵于死。”
《苏轼文集》卷13《陈公弼传》云:“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公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且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似有开脱之意。
陈希亮迁太常少卿。
《宋史》卷298:“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狱有盗,法当死,僚官持不可。久之,盗杀守吏遁去。希亮以前议谳于朝,而希亮之议是。僚官惧,欲以事中希亮,希亮自顾无有其事。”
治平二年乙巳(1065)
四月,陈希亮卒,年六十六。赠工部侍郎。
《宋史》卷298、《苏轼文集》卷13《陈公弼传》均言其卒年六十四。孔凡礼据《琬琰集删存》卷2《陈希亮墓志铭》定其卒年六十六(《三苏年谱》459页)。以此推算,希亮当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长苏洵(1009—1066)九岁,长苏轼(1036—1101)36岁。
苏轼《陈公弼传》称其“仕至太常少卿,赠工部侍郎。娶程氏。子四人:忱,今为度支郎中;恪,卒于滑州推官;恂,今为大理寺丞;慥,未仕。”
治平三年丙午(1066)
四月,苏洵卒。约夏末秋初,苏轼、苏辙兄弟载苏洵之柩归蜀。苏轼居丧至熙宁元年底始回京师,期间与亦回乡居丧的陈慥游。
苏轼《临江仙》叙:“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东坡乐府》卷上)苏轼《方山子传》谓陈慥“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熙宁三年庚戌(1070)
陈慥(季常)最迟于今年隐于麻城。
苏轼《临江仙》叙:“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庵居士。”(《东坡乐府》卷上)元丰三年初,陈慥已在歧亭,今年到元丰二年(1079)刚好十年。
熙宁四年辛亥(1071)
黄庭坚在叶县尉任上,陈慥(季常)来访,庭坚有《送陈季常归洛》诗。
诗见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11:
人生俱行役,何能如聚鹿。
浮楂在江湖,邂逅一相触。
天边数年别,故人有陈叔。
谁云区区叶,车马肯来辱。
清樽听夜雨,常灺三四烛。
剧谈连古今,天汉泻崖谷。
高材叹加壮,所向动乖俗。
我官尘土间,强折腰不曲。
饱饭逐人行,君来方拭目。
汝颖无奇士,仆夫催结束。
嗟如愁窗晖,来少去苦速。
蚤吾接雍容,爱德心不足。
岁晚托懿亲,清义乃愈笃。
落日送河梁,鸣蝉度乔木。
岁寒赠君何,唯有南溪竹。
黄罃《山谷年谱》卷4系此诗于本年。本年,黄庭坚终叶县尉任,赴京师候调。
元丰三年庚申(1080)
正月初一日,苏轼离京师赴黄州团练副使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1元丰二年十二月庚申纪事:“祠部员外郎、直史馆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苏轼文集》卷12《子姑神记》:“元丰三年正月朔日,予始去京师来黄州。”
十八日,经蔡州,过新息(今河南息县),渡淮,游光山净居寺。皆有诗。
见《苏轼诗集》卷20,《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过淮》、《游净居寺》。
二十日,过麻城春风岭,作《梅花二首》。
诗见《苏轼诗集》卷20。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引《苏轼诗集》卷21元丰四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去年今日关山路”句,定此二诗为此时作。
春风岭:康熙《麻城县志》:“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岭。按《一统志》:‘在麻城,岭上多梅花。宋苏轼自新息渡淮,有诗。’则二处皆自黄走新息道也。”光绪《麻城县志》:“在县东九十里,一名东界岭。”
宋·张耒《柯山集》卷18《下春风岭》:
东归已过春风岭,度尽千山路渐平。
人事水泡能几日,流光驹隙却堪惊。
居人落落多新屋,行店依依认旧程。
世事饱谙身已老,区区来往笑浮生。
苏轼过麻城万松亭,见熙宁间县令张毅所植松之存者不及十之三四,赋诗抒慨。
诗见《苏轼诗集》卷20《万松亭》。
康熙《麻城县志》卷2“古迹”:“万松亭在县西七里冈。”
《舆地纪胜》:“万松岭,在麻城县西一百里。县令张毅夹道植松万株,立亭其中,号万松亭。”
民国《麻城县志续编》卷14“金石”:“龟山石刻:在龟峰山石壁上。县令张毅因祈雨游山,适江西进士吴舆弼在此。住山僧圆喜熙宁三年七月立。”又“合掌石蒋著提名,在龟峰山。熙宁五年春三月,邑大夫张仁甫尝约游龟峰不果。冬十月,圆喜师长老灵迹话别于合掌石。前江西进士蒋著题。”
则张毅字仁甫,熙宁五年(1072)仍在麻城县令任上,与“序”中“去未十年”合。
民国《麻城县志》卷1:“县西三里七里冈,宋县令张毅植松处。”又:“万松古亭,亭在古县城西七里。”
宋·孔文仲等《清江三孔集》卷7孔武仲《万松亭》(原注:治平中,县令张毅种松万株,以庇行路):
郁郁青山夹路松,行人笑语绿阴中。
排云架壑无余地,洒面侵襟有好风。
一日劳心非欲速,千年流惠亦何穷。
我来俯仰寻遗爱,更喜清虚万虑空。
则张毅治平中(1064—1067)已在麻城,并已种松。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万松亭》谓亭在关山;苏轼之诗当时有碑。以下云:“崇宁(1102—1106)以还,坡文既禁,故诗碑不复见,而过往题咏者,多不胜纪。鄱阳倪左司涛伤之以诗云:‘旧韵无仪字,苍鬓有恨声。’此之谓也。”
宋·洪刍《老圃集》卷下《万松亭用苏黄旧韵》:
夹道苍官异昔时,峨峨冠剑想秦仪。
云垂车盖迅前路,风送涛声入旧枝。
故作虬龙惊俗眼,不妨霜雪弄妍姿。
难追急景辽天鹤,无复当年校尉诗。
宋·张耒《柯山集》卷6《万松亭有感》:
微雨湿青松,松间多好风。
翠光浓欲滴,对舞千蛟龙。
可惜金玉钗,道边委蒿蓬。
幽人不汝弃,应有绿毛翁。
又卷18:
荦确山行穿翠微,石云秋露湿秋衣。
朦胧小睡还成梦,讽咏新诗且疗饥。
千里归来人事改,四年辛苦旧容非。
只应亭下青云盖,依旧苍腰耸十围。
清·麻城王琬《万松亭二首》:
其一
植翠欲千寻,苍龙护路深。
借枝栖伴鹤,分影奏瑶琴。
结缘何知午,垂青不辨黔。
一株留道左,犹忆旧棠阴。
其二
亭址荒凉处,犹存一木支。
龙吟惊夜半,涛拥觉秋迟。
影欲摩霄绿,材成傲血姿。
不愁斤斧尽,春入长孙枝。
(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县志前编》卷1)
苏轼意犹未尽,又赋《戏作种松》。
诗见《苏轼诗集》卷20。
苏轼至麻城故县镇,见隐者张先生(憨子),作《张先生》诗。
诗见《苏轼诗集》卷20,其诗序曰:“先生不知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阳狂垢污,寒暑不能侵。常独行市中,夜或不知其所止。往来者欲见之,多不能致。余试使人召之,欣然而来。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中,久之而去。夫孰非传舍者,是中竟何有乎?然余以有思维心追蹑其意,盖未得也。”
《苏轼文集》卷72有《张憨子》,《嫩真子》卷1亦叙此事,谓张为隐者。
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五:麻城,四乡。歧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有龟头山,永泰河。
《舆地纪胜》卷49《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下》:“九螺山,在麻城县故县镇,有张憨子,为九螺山逸人。”
民国《麻城县志续编》卷14:“九螺山石刻:张憨自号九螺山逸人,因题诗镌石壁上。”
然康熙《县志》卷1:“九螺山,在县故县镇,即歧亭。昔有张憨子隐此,号九螺山人。”卷2:“歧亭城,古县治,后为通刺府,今为黄戎府。”
苏辙有次韵。
苏辙诗见《栾城集》卷9。
苏轼至歧亭,陈慥白马青盖迎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苏轼在歧亭留住五日。为陈慥所藏《朱陈村嫁娶图》题诗。
苏轼《歧亭五首·叙》谓慥迎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留五日。至慥家,为正月下旬。《方山子传》亦叙见慥于歧亭。
《朱陈村嫁娶图》诗见《苏轼诗集》卷20。
又赠慥《临江仙》词。
词见《东坡乐府》卷上,其叙曰:“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庵居士。作《临江仙》赠之。”
《舆地纪胜》卷49:“风月堂,在麻城县柳氏家,陈慥季常妻家也。东坡名之曰风月堂。”
宋·释道潜《参寥子诗集》卷1:
陈季常静庵
庞公与少陵,不肯入州府。
畏人嫌其真,但喜归茅宇。
先生岂其徒,与世亦龃龉。
年来作庵榜以静,静非对动默即语。
闭门谢客亲荷锄,秀甲珍芽春满圃。
黄鸡白酒厌妻孥,醉以诗书相媚娬。
况复家传侍郎后,缥囊玉匣收奇古。
宝刀错落走金蛇,至药晶莹哮铅虎。
先生妙龄已绝人,放浪江湖弃簪组。
居闲自不减前烈,遇物阴施功不数。
我疑造物已收录,富贵来寻君勿阻。
不然骑鹤扣玄关,跨跞松乔攀佛祖。
首六句以庞德公、杜甫拟慥,谓慥不入州府。第七至十二句谓作静安种菜、读书。第十三所云侍郎乃谓其父希亮;第十四至十六句谓静安中珍藏其宝刀。以下八句叙慥虽弃簪组然其志仍不凡。
秦观《淮海集》卷3:
寄陈季常
一钩五十犗,始具任公钓。
揭竿趣灌渎,与尔不同调。
先生本西蜀,侠气见英妙。
哀怜世间儿,细黠似黄鹞。
侍童双擢玉,鬓发光可照。
骏马锦障泥,相随穷海峤。
平生携手好,十七登廊庙。
小生相吏耶,徒枉尺书召。
暮年更折节,学佛得心要。
鬻马放阿樊,幅巾对沉燎。
冷冷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欲知山中乐,万古同一笑。
又卷5:
题双松寄陈季常
遥闻连理松,托根黄麻城。
枝枝想钩带,叶叶同死生。
虽云金石姿,未免儿女情。
想应风月夕,满庭合欢声。
此诗或作于元祐三年,时黄庭坚有《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诗。姑附于此。
宋·吕陶《净德集》卷36:
次韵赠陈季常
一尘殊不挂胸中,标韵高闲辩论雄。
诗得江山深有助,道因橐籥易为功。
平生拟效漆园吏,何日相逢黄石公。
可惜壮年长策在,却陪明月与清风。
此诗约作于元祐时。
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
初,先生在凤翔,与陈公弼不协,先生贬黄州,公弼之子慥季常居歧亭,人谓慥必修怨,乃与先生欢然相得。
苏轼到黄州,寓定惠院。
《名胜志》:“定惠院,在黄冈县东南。”
然明梅之焕《重刻金刚经注解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