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姻程序
说媒
在中国民间的婚姻中,媒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所谓缘分。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搓合成功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一些钱财,这笔钱财被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礼的钱数由主家的经济状况决定,而且必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相亲
在古代单身男女双方都很少有亲近的机会,尤其是女子,更是深居闺门之中。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这说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里的同意。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大体上是一个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
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过礼
男女双方在相亲之后就可履行一定的结婚程序,这个过程称为“过礼”。过礼之际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与不合。合,则婚事继续;不合就此打住婚事免谈。在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会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在婚礼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动者,应向对方送一笔厚礼。各地风俗不同,所送之礼也有差异。有的地方要求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两瓶,鸡鸭各一只,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给多少算多少。在经过“过礼”后,男女双方可议定结婚的日子了。
择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选择结婚的日子也是十分讲究的,人们认为结婚日子的选择关系到男女双方以后的幸福。这个选择良辰吉日的活动就叫“择期”,或叫“择吉”。择期的任务一般由星相学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当然也可以自己看“皇历”或自己推算决定。婚期决定后,双方父母就可以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婚柬一般由婚姻当事人或其父母亲自送到亲友手中。亲友在接到婚柬后,一般来说,即使人去不了,也要送礼并在礼品上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在农村,送给女方的礼物多为实物,如箱、柜、床、被、衣、料等,并且,送礼者不必等到请柬送到后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根据送礼人的多少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铺房
在古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日,女方要派人到男方家与男方共同铺设房屋,这道程序,称之为“铺房”。铺设之物,男女两家有别。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说:“床榻荐席椅桌之类,男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之类女家当具之。”女家铺房后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以待新人。
开脸
女孩在出嫁前的一两天要做的一道过程,开脸又叫开面。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后再拔一次,俗称“挽面”。浙杭一带,嫁女开脸时,身旁置万年青两盆,皆以红纸缠绕以取吉利之意。
戴绒花
当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一朵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相传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小痣,常插鲜花以掩饰,因鲜花易枯,便以民间制作之绒花代之。从此以后,民间便仿效成为一种风俗。
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近代以来,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易凤冠而披兜纱,裙长拖地尺余,行步时,两小儿在后持之,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
吃和合饭
在结婚当天,新娘上轿之前,男女双方家里分别备好酒席,由平辈或晚辈陪新郎新娘吃饭,这就称为吃和合饭。新娘吃过和合饭即上冠戴头巾,由搀扶领着遍辞父母及亲友,后由执筛者执烛者左右引照,出阁入轿。新郎饭毕,则对床而坐不得向外。有的地区则将此礼提前至女嫁前一晚,又叫“别亲酒”、“辞家宴”。
障面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到男家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搬谷豆
当女子要出嫁时,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手拿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有的地方则是撒草。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撒谷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还有的地方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迎亲
当快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俗称“贺新客”。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不妨小小报复一下,但却不要真的生气发火。
吃完早饭后新郎新娘将会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后,伴娘就可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拭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和新娘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拜堂
在男方迎娶新娘之后,就开始在男方房里布置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接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传统的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储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三是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结束。现在的拜堂仪式则有如下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15)来宾开席。
婚宴
按中国的传统风俗,新房的布置是也很讲究的。
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新房“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平”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变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
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细节比如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男女双方在拜堂之后新娘就在新房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又称“上亲”、“高亲”,即新娘的伯父、父亲、叔父)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当座位排定后,新郎要先到首席去倒酒并敬酒,并致祝酒词,然后,开始上第一道菜。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盛饭、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结束后,“上亲”先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走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又是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去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闹洞房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够显示一下家族的团结。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闹得太久也影响新婚夫妇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不可过分粗暴引发不文明的事。
开箱礼
婚后三日后新妇开箱,翁姑伯婶及亲友皆备物进献,兄弟、子侄晚辈也均分别送些礼品。进献之物多是绸缎衣料鞋袜之类。富贵豪门人口众多者,则进献极为丰盛。
回门
婚后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着新娘从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门酒”。席间,新娘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或点头,或起座相搀,或还半礼,同时要赏新郎一个红包。至此,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才算完整了。
民间婚姻风俗
潮州婚歌
在广东潮州一带,新娘要出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踏火烟的仪式,在此仪式举行的同时必须有人在一旁诵唱颂歌:
踏火烟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