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500000047

第47章 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1)

甘肃省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低下,这已经成为甘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前不久,在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甘肃省今后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四抓(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三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其中人力资源开发是三大支撑之一。因此,研究探讨甘肃人力资源与就业现状及问题,探讨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发展战略,对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

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603.34万人,其中:15~64岁人口为1823.9万人;从业人员1510.8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90.04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第二产业282.23万人,比上年增加3.87万人;第三产业338.58万人,比上年增加5.15万人。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8.91%、18.68%、22.4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4.5%的控制目标。虽然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总体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甘肃省人口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这已经成为甘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2002年,甘肃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为6.8年,而同期全国及东部地区上述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71、8.05年。与1999年美国人均12.74年相比,整整低了5.94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相比,也要低5.54年。甘肃省人口受教育年限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这一方面意味着甘肃省人口素质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韩国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也表明甘肃省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非常艰巨。

2002年,全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11668.4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11.63%。而同期,甘肃省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413.96万,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1.11%,文盲率超过20%,相当于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文盲,文盲率比全国高9.47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达12.32%,全省实现“两基”的人口占72.94%。这表明,甘肃省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甘肃的发展。

(二)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过低,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1、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2002年,甘肃省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6.80年,而城市达到9.97年,县城达到8.98年,农村达到5.80年;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为7.92年,城市达到9.90年,县城达到9.13年,农村达到6.63年。

甘肃省15岁以上人口中53.66%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17%,接受过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占13.51%,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仅占1.11%。

甘肃省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4.57%,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5.43%,与1999年OECD国家同一指标的平均值69%相比,相差近4.47倍;与美国同一指标90%相比相差4倍。

2、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

在甘肃省1500.59万从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稀缺。2002年,25~64岁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3.9%,而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甘肃省6.15倍;甘肃省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0.95%。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国1994年为2193万人,而甘肃省2003年只有481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3.08%、9.79%。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而且甘肃省科技人才中,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占13.5%,因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三)三次产业人员教育水平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不合理

甘肃省三次产业的人口素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配置不够合理,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不相吻合。

全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46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09%,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人口顺利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4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72%,大专及以上人员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仅为9.24%,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实现产品升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41%,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为5.71%,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占0.27%,目前,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只适应传统服务业的需要,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将难以获得重大突破。

(四)各行业、职业人口学历层次较低

甘肃省各行业及职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甘肃省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4年,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严重阻碍甘肃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

商业服务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金融保险、房地产是市场需求旺盛的新兴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每18人中只有1人接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依然稀少。

(五)城乡居民文化素质二元性明显

甘肃省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全国仍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多受教育0.2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北京等8省市,居全国第9位。然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劣势非常明显,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2年,还达不到小学毕业程度,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少受教育1.1年,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居全国第27位。

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仅二元性较强,而且城乡的差异性非常突出。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3.6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年;城乡居民受教育比为0.7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倍;二者均低于青海、西藏,都居全国第3位。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程度。

二、人才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现有人才队伍状况

现有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是决定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因素,也是衡量区域人才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它可以分解为以下6项指标:

1.人才总量。人才总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密切相关。2001年底,甘肃省人才总量为110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27%,在西北五省区中仅次于陕西的147.61万人,有一定的数量优势。到2005年,全省人才队伍总量将达到134万人,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约6万人,人才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5%;到2010年,全省人才队伍总量将达到17l万人,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约7.4万人,人才在全社会总人日中的比例达到6.1%。国家人事部所规划的“十五”时期全国人才年均增速为6.24%,与之相比,甘肃还有明显差距。

2.高精尖人才。2003年,甘肃省有“两院”院士12人,在西部十省区中仅次于陕西(21人)、四川(13人),居第三位。另外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0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2人,省部级优秀专家37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5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18人,部委学术带头人55人。以上合计2718人,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437797人的0.62%。

3.科学家和工程师。2003年甘肃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6.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28万人),居全国第19位;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7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人才密度。是指人才在社会人口中的有机构成,它可以用“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或“专业技术人员与从业人员总量的比率”来衡量。由表4可知,2002年甘肃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仅为202人,远低于全国平均241人的水平,在西北各省中列倒数第一。2002年全省从业人员共1500.5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也只有2.9%。

5.高职称人才比例。2002年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者18797人,占总数的4.3%,低于全国5.7%的平均水平。

6.高等学历人数比例。2002年初,全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68.28万人,占总人口的2.6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4个百分点,远低于东中部地区。

(二)人才流动状况

自由流动是现今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人才的自主性、开放性,是体现区域人才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评价区域人才自由流动状况可以从本地人才流出数、外地人才流入数、留学人员回归数、外国留学生数、外国人才使用数等几方面进行观照,但由于此类指标过去均缺乏完整统计,下面只能以“外国专家使用数”、“单位从业人员跨省调出调入数”两项指标替代。

1.外国专家使用数。2000年,外国专家来甘肃工作共计503人次,占当年外国来华工作总数的0.12%,这一比例在西北各省区中列第二位。2001年,来甘肃工作的外国专家虽大幅度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558人,但在西北各省区中的排位却降至第三位。

2.单位从业人员跨省调出调入数。据统计,2000年全年甘肃省共调出21240人,其中调至外省1288人;调入20583人,其中从外省调入438人,总计人员“出超”达850人。另据有关人员对甘肃省内133家科研单位的调查,1998至2002年5年间,上述单位跨省调出专业技术人员达4986人,而同期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仅30人”。

总之,在人才流向、人才流动、外地外国人才引进方面,甘肃省基本上不具竞争力,而且还有逐步弱化的趋势,这一问题值得主管部门深思和警惕。

(三)人才总体效能

人才效能是指人才对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它在整体上体现区域人才队伍的质量、实力,它可以通过“百万GDP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及授权量”等3项指标来衡量。

1.百万GDP/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该指标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在经济活动中产出效率的主要指标,可比性较强。由表5可看出,在西北五省区中,甘肃人才的经济效能落后于陕西、新疆、青海,仅高于宁夏。

2.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SCI、E1、ISTP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由表3可知,就科技论文情况看,甘肃位居西北第二、全国中游,这与甘肃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院所有相当大的关系。

3.专利申请及授权数。2003年,甘肃专利申请量为961件,批准授权量为474件,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倒数第五位,仅高于青海、宁夏、西藏、海南,反映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四)人才培养状况

立国之本在人才,而人才之本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好坏强弱,直接影响到后续人才的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教育水平是区域人才竞争力的隐性表现,它更多地体现某一区域潜在的人才竞争力。考察区域教育水平可用多种指标,以下主要从“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硕士博士点数”、“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3项指标进行考查。

1.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2002年,陕西为85.74人,甘肃为43.07人,青海为34.26人,宁夏为41.13人,新疆为57.60人。甘肃虽在西北位居中游,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一指标有望提高。

2.硕士博士点数量。据表4,甘肃现有博士点74个、硕士点359个,在西北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实力雄居全国第四的陕西之后。

3、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根据表8“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均教育经费”,甘肃均居全国第27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甘肃省人才竞争力在西北五省区中仅次于陕西,在全国位居下游。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十一五”及到2015年期间,甘肃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是:将人力资源作为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从人口压力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两个提升”,从教育弱省迈向教育强省,实现教育发展的“二步跨越”,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实现“五大转变”。

(一)确立人力资源为“第一资源”

继续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树立人力资源是工业强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观念,将全面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省策”和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探索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新路子。

(二)实现人力资源水平的“两个提升”

第一个提升。到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比率缩小在1倍以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个提升。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6%左右提高到20%以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二三产人力资源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就业和再就业水平显著提升。

(三)实现教育发展的“三个跨越”

同类推荐
  • 健力宝沉浮

    健力宝沉浮

    本书是对健力宝20年经营管理历程的剖析。全书将健力宝过去的得与失进一步总结成资本与公司治理、战略、系统运营能力打造、营销、企业文化、产业演变与管理者的角色以及中国饮料企业的十大战略焦点等不同模块进行阐述。
  • 真理就这么简单

    真理就这么简单

    毋庸讳言,这个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有人说:我们面对的困境不再是知识不足,而是信息过剩。人类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迷惘:书店里有很多书指导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应付这样那样的问题,杂志上也连篇累牍地告诉你如何说话、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八面玲珑。不用说,这些人生指南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 人力资源开发实证研究

    人力资源开发实证研究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是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价值与地位更加凸显,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与核心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大。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人们普遍重视人才战略的研究,并把人才战略作为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私营公司全面制胜的22条底线

    私营公司全面制胜的22条底线

    一套让你受益匪浅的经商底线术。任何一个公司都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利润,但无论是在经营之始,还是在经营之中,往往都是一段美妙的设想。所以有的选择“抢先登陆”,总想一下子赚一大把钱,殊不知,由于求胜心切,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有的谨小慎微,总是打不出一张好牌,结果眼睁睁地望着别人大丰收。其实不管你做什么样的生意,只要盘算清楚自己可以攻守的底线,就可以立即果敢出击,扑向自己赚钱的目标!
  • 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

    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

    领导工作有点,管理工作有点,经营工作有点,学术研究有点,讲话写作有点,常规性工作有点,创新性工作更有点,所有的工作都有点,抓住其独特的点,才能把工作干得漂亮。
热门推荐
  • 黑魔导学院之金坷垃

    黑魔导学院之金坷垃

    将峰,一个擅长吐槽,碌碌无为的毕业生,为了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加入了一个神秘的组织,成为了一名穿行者,穿梭各个异世界,开始了奇特的冒险。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空探索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太空探索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太空的基础知识、其层次的划分,以及人类为探索太空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 天后重生:一生一世一双人

    天后重生:一生一世一双人

    〔文章内容正在全面修改中,谢谢大家的支持〕第一影后顾未央,重生于顾家大小姐顾伊人。他,是A国风云人物,几乎人人皆知,有人说他温柔,也有人说他嗜血狂暴,拥有双重人格的他,碰到女主后,会不会有所改变。顾伊人“其实,我想要的幸福很简单,一生一世一双人就好。”帝少泽“其实,我能给你的幸福很简单,一生一世不相弃”(第一次写文章,谢谢大家支持)
  • 星空帝君

    星空帝君

    【一部小说,带你看尽这世间百态……】弹指星辰破,覆手斩敌首。寻归途,征天命,举世皆敌!与这一世为敌,霸这一世帝位,掌这一世苍生归途。
  • 末世重生之尸妃萌萌哒

    末世重生之尸妃萌萌哒

    烈焰中亡,绝地重生;生死之线,亡命之徒。本欲复仇,安渡一生。不料为情所困,为世所恨,陷入蛛网,无力回天。恨我之人,我恨之人,终将消亡!心冷何妨?弑尽天下!我本尸后,何足为惧?我本强大,世事如何能困?我是奚尔岚。烈焰中绝望的心,在此重生……
  • 七星世界

    七星世界

    七星世界,强者为尊,弱者只能受人欺凌,每个人都梦想自己成为那个神一般的存在。。。。一起从这开始
  • 穿越古代霸上你

    穿越古代霸上你

    她因为一个戒指来到一片神秘的大陆,见鬼,这都是什么人,魔法师?居然会飞呀!还有魔兽?战士?这都是什么?_?还有她为什么变成了小孩,居然还被人收成了徒弟。这老头是谁怎么抱着自己哭,想来是这个身体的家人,啊呸!她都检查好几遍了,这身体是她自己的。唉!这老头身份不简单。还有为什么她又多了个未婚夫,还是个残废,哦还有点傻!哈?原主肯定和她长的很像。
  • 时光因你而精彩

    时光因你而精彩

    顾清欢喜欢余生十年,谁也不知道。顾清欢想,谁说世界上没有纯洁的男女友谊,只要一个打死不说,一个装傻到底。顾清欢和余生就是这样,以至于他们一次一次的错过。
  • 幸福之门

    幸福之门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乱世神偷:财迷三小姐

    乱世神偷:财迷三小姐

    对于我“离奇悲惨”的遭遇我已无力吐槽,因为捡一个钢镚发生车祸,再睁眼早已在异世大陆人魂两相隔??!虽然信息量有些大还是可以接受嘛。But!在这倒霉孩子身上没待够十分钟又挂了????╮( ̄▽ ̄")╭WTF!我是主角好伐,这死的也太草率了吧!成,死都死了那就好好的排队喝个汤过个桥投胎呗。再睁眼,好嘛,这倒霉孩子又重生了!我@#¥%*…&算了已经无fuck说了,就让老娘代替这倒霉孩子重新漂亮的活一世吧!闪瞎你们的眼!一切尽在掌握中,啊哈哈哈哈哈嗝...嗯...嗯....那个,这位帅哥你哪位啊!喂!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动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