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成长是具有一定条件的,它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主观条件是指干部的基本素质和个人的努力程度,它们是影响干部成长的内在因素和主要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组织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它们是影响干部成长的外在因素和基础条件。
干部的成长既离不开起基础作用的外在条件,也离不开起主导作用的内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这两方面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干部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这些主客观条件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也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素质出发,通过内因的努力和外因的助动,走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从而取得成功的道路。我们可以把这条道路概括为干部成长条件多维塑造规律,即干部的成长是个体素质、组织培养和社会环境综合塑造的结果,内外条件的优化组合和互动程度,决定干部成长的速度和质量。
一、个体素质条件
干部成长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主观努力程度。其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个人努力程度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持之以恒精神、顽强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干部作为社会政治精英,在其素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影响干部成长的内在素质条件主要包括:①政治信仰;②公仆意识;③成就动机;④敬业精神;⑤道德人格;⑥知识结构;⑦才能;⑧意志品质。这些素质条件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对干部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坚定的政治信仰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想,伟大的理想造就优秀的干部。纵观干部成长的历史,一代又一代干部成长的道路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决定他们成长的第一位因素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这种理想和信念在他们的内心化作了坚定的精神信仰和力量源泉,支撑着他们的壮丽人生,创造出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种巨大的力量就是来自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正如方志敏烈士说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又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马恩华、吴天祥等千百万优秀干部。循着这些干部的成长轨迹,追溯他们的思想源头,我们感受到的,仍然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焦裕禄身患重病,但共产党人的信仰支撑着他拖着病体跑遍了兰考县120个村庄,规划出改造兰考的蓝图,取得了治沙、治水、治碱的巨大胜利。孔繁森之所以能够两度赴藏,历经十年艰辛,为西藏的发展和藏族同胞的幸福鞠躬尽瘁,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他的坚定信仰。孔繁森曾在日记中写道:“参加工作30年来,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动摇、改变过,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我们党处于困难时期,自己都能坚信党,坚信共产主义信念。”
干部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不仅来自于他们对党的朴素无产阶级感情,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们长期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在坚实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认识。信仰问题实质是世界观问题。崇高的政治信仰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为前提的,是以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基础的。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政治信仰,支配着人的行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按照人才学的观点,干部的成长规律,必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并完全适应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凡是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向而行的,就可能比较顺利地成长为干部;反之,凡是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逆向而行者,则难以成长为优秀干部。因此,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把它化作灵魂深处的坚定信仰,真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历史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才会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斗争精神和献身精神,也才能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干部。
因此,共产主义信仰对干部的成长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它使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它起到了激励的作用,使人们一旦确定了前进的目标,就会不畏困难和挫折,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坚定的信仰不仅能催人奋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且还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素质,激励和鞭策人们更快地成长。正如高尔基说的:“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我坚信这是个真理。”
(二)强烈的公仆意识
当好人民公仆,自觉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从党的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党的本质决定了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决定着党的干部,必须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发挥骨干的作用。从国家的性质来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干部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国家的性质也决定了党的干部,必须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公仆,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创建自己的美好生活,才能担负起管理国家的任务。
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这种人民公仆的本质,集中体现在干部责任、权力和义务的高度统一。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的责任就是必须向人民负责,尽职尽责做好分内的工作,甘当对社会负责的公仆;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能以权谋私;干部的义务就是无条件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在政治上、生活上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特权。这种责任、权力、义务统一到一点上来,就是要求干部做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干部的公仆意识,就是把自己永远看作是人民公仆的定位意识,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的责任意识。所以,各级干部都必须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实践证明,只有具备这种强烈的公仆意识的干部,才能够明确自己从政为什么,当官干什么的道理,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
干部强烈的公仆意识,表现在热爱人民、造福百姓上。他们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关心爱护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把自己为人民服务看成是尽儿子的责任。在西藏工作十年,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正是基于这种公仆情怀,当他在灾区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在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就毅然脱掉自己的毛衣毛裤,送到老阿妈的手中;当他遇到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大爷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生命危在旦夕,他毅然将胶管伸进老人的嘴里,口对着胶管将痰吸了出来;当他在地震废墟上看到三个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就毅然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并三次献血换钱来补贴生活。这一切都包含着一位人民公仆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
正如电视剧《孔繁森》主题歌唱的那样:“为人民服务,是真诚的付出;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为人民服务,是用生命注解的书;为人民服务,是用心灵开拓的路。”孔繁森精神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千古永恒的真理:民心似明镜,民意是杆秤。谁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谁就会在人民心中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强烈的公仆意识,是干部成长的力量源泉。我们的衣食来自人民,我们的聪明智慧来自人民,我们的力量来自人民。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干部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干部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善于发掘和汲取群众的智慧,才能更快地增长才干;只有紧紧地贴近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为群众造福,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安泰立足大地才能战无不胜,干部只有扎根人民之中才能成长进步。干部成长规律表明,那些投身实践,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大都是成长进步比较快的干部。而那些在思想上鄙视群众、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作风上脱离群众、在生活上冷漠群众,一句话,不愿做人民公仆,只想当官做老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的。
由此可见,强烈的公仆意识,不仅为干部的成长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方位,也提供了力量源泉和成长动力。一切立志做干部的人,首先要立志做一位人民满意的好公仆。这是干部的从政之要、为官之旨,也是干部成长的最高目标。因此,各级干部都要像焦裕禄、孔繁森、张鸣岐等干部那样,尊重人民、热爱人民,把人民看作历史的创造者和自己的哺育者,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自觉地做人民的勤务员,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准,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自己的岗位责任统一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中不断吸取人民群众的丰富营养,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三)正确的成就动机
追求个人和事业的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是每个干部的共同追求,也是干部成长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发的动机产生的。就个人成长而言,对其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从事、去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由于人们对所追求的成就价值认识不一样,成就动机的实质和内容也不可能相同。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是在事业成就需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正确的、高尚的社会动机,在当今,集中表现在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为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奋勇拼搏,建功立业。
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包括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和进取精神。干部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首先是因为他们具有成就事业的雄心壮志,从而勇于开拓,敢于拼搏,而不甘心碌碌终生,无所作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海勒在总结最近十多年东西方管理学的精粹时指出:“成功的企业家具有一种稀有的品质——雄心壮志。”他将这种优秀品质列为“超级管理者的第一要旨”。这是因为雄心壮志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一切潜能和积极性,促使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顽强奋斗,直至获得事业的成功。
干部的成就动机不仅表现在雄心壮志上,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现这种远大抱负的进取精神。在优秀干部身上,都凝聚着这样的特点:他们敢字当头,敢于突破旧的习俗观念,敢于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敢于支持新生事物,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敢于承担改革和发展中的一切责任;他们有进取心,不安于现状,不满足自己,不甘心落后,乐于参与竞争,总是争创一流水平,特别肯于做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正如一位企业家说的那样,就是让他扫马路,也会扫出个世界冠军;他们有顽强的意志,胜不骄,败不馁,不为一时之得而沾沾自喜,也不为挫折和失败而灰心丧气,从哪里倒下去就从哪里爬起来,不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决不罢休;他们还表现在重视工作成就,轻视金钱报酬,工作中取得成功或攻克了难关,从中得到的乐趣和激情,远远胜过物质的奖励。优秀干部正是凭着这种高尚的成就动机,才使他们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实现了他们的雄心壮志,从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干部成就动机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首先是由于外界的刺激产生成就需要,这是激发人们成就动机的深层原因。成就需要最初引起的是人们的成就欲望,它是成就需要转化为人才价值意识的第一种形式。一般说来,它是个别的、随机的和不稳定的。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成就动机。与成就欲望相比,成就动机表达着比较稳定的、自觉的政治愿望趋向。
从干部成长的案例来看,少年时代受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影响,父母、老师经常性地教育和鞭策,工作以后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推上岗位后压力变成的动力,是形成优秀干部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主要原因。譬如被人们称为“反腐败勇士”的石家庄市纪委书记姜瑞丰,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亲身体验到善良的农民对为他们仗义撑腰的“包青天”的企盼和敬仰,就从小萌生出要当“包青天”的愿望。参加工作后做了纪检干部,更加感到要做一个好名声的清官,上为党和人民争光,下为家乡父老争光。这种要干就干出影响,干出一流业绩,干出好名声的理想抱负,使姜瑞丰多年来一直站在反腐败的前线,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扬,这些对他的成长也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优秀干部普遍认为:“立大志、干大事、兴大业是我们庄严的选择;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使命感,是我们成长的内在动力。无论党把我们放在哪里,都要为党增光,为民奉献。”正是基于这种不为做大官,只为做大事的强烈成就动机,使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