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000000003

第3章 传统和谐社会理想的传承(2)

远古时期,我国的原始部落居民就是在同各种自然灾难斗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说明滔天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过巨大威胁,人与自然不是和谐相处,而是相争相斗。夏商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奴隶和平民的血汗维持着奴隶主的统治。贵族对奴隶实行血腥统治,而奴隶对贵族则恨之入骨。有首诅咒夏商的歌谣说:“曷日时丧,予与汝偕亡。”就是说,自称为太阳的暴君夏桀,你什么时候才能灭亡,我们宁愿与你一同死去,不需要你在人间残害百姓。统治阶级内部也不是和谐相处的,君对臣有生杀之权。春秋肘期的秦穆公死后,竟然殉葬了三位优秀的大臣。这种行为引起了民众对暴君的诅咒,进而引发对上天的谴责,《诗经.黄兵》中说:“彼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认为天是不公的,竟残害优秀的人才,普通人用百人生命去替代三位良臣死,天也不允,天是绝情的、武断的、屠杀生灵的。

就是所谓的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也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文景之治也充满着宫廷的内部争斗和边境的连连战争。贞观之治是在皇权内部血腥屠杀中形成的,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更是任用酷吏,大肆杀戮,这哪里是和谐社会呢?

至于一些王朝在没落时期,社会的不和谐情况更为严重。例如清末,国家就像一座火药库和斗兽场,梁启超曾对清末败落的现象有精彩的描述和披露。他对天灾人祸如是说:

……地利不辟,人满为患。河北诸省,虽岁中牧,犹道瑾相望。京师一冬,死者千计。一有水旱,道路不通,运赈无术;任其委填,十室九空。滨海小民,无所得食,逃至南洋,鬻身为奴,犹被驱迫,……驯者转于沟壑,黠者流为盗贼。教匪会匪,蔓延九州。工艺不兴,商务不讲,土货日见减色,而他人百物,畅销內地。漏卮日甚,脂膏将枯。

他对上层官员的腐朽如是说:

……及至京师,折于喧嚣之口,噤不得发。窃谓中国人之心有万不可解者:西洋为害之烈,莫甚于鸦片烟;英国士绅,亦自耻其以害人者为构衅中国之具也,方谋所以禁绝之。中国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为悔。数十年来,国家之耻,耗竭财力,无一人引为咎心。钟表玩具,家家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值,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纪泽)乘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是甘心承人之害,以使肢吾之膏脂;而挟全力自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梁启超在多方面揭露了清朝的没落腐化后,指出这个社会是近似绝望的社会,他呼喊要对这个社会实行变革,他叹息到:

……我国民全落于失望时代。希望政府,政府失望!希望疆吏,疆吏失望!希望政党,政党失望!希望自力,自力失望!希望他力,他力失望!忧国之士,溢其热血,绞其脑浆,于彼乎?于此乎?皇皇求索者有年,而无一路之可通,而心血为之倒行,脑浆为之瞀乱!……

通过上述对中国历史片断的回顾,说明中国的王朝时代,包括奴隶制时代和封建时代,社会基本都处在非和谐的对抗状态。特殊的时代特征,会产生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出现了盼望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鼓吹社会不和谐的思想理念。反映社会不和谐的思想,既有政治家的,又有各个学术流派的,还有下层百姓的,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1.统治者通过宣扬暴力、诉诸武力维护统治秩序

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面对人民的反抗,面对社会尖锐的冲突,宣扬“暴力牧民”的观点,认为只有利用手中权力运用镇压手段才能维持统治秩序。秦始皇面对不同的思想言论和学派,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试图消除百家对秦王朝的指责。李斯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理论的制造者,他采取了灭除异己的思想来维护秦王朝的统治,用大一统思想来消除百家之言。他给秦始皇的上疏状,充分表达了他灭百家的大一统主张。他这样写道: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害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黑白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之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則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則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且。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我国历史上其他各朝代的统治者,多数主张采取消灭异己思想和实施镇压手段来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以残酷镇压百姓和对内部实行冤狱的手段来维护统治。从明初到明末,对人民的镇压始终没有停止过。明代统治的几百年中,人民处在啼饥号寒的痛苦生活中,统治阶级内部也处在经久不息的内讧中。朱元璋制造的胡惟庸案件和蓝玉案件株连了数十万人,形成了宫廷内部的大屠杀。朱元璋实行梃杖政策,竟在上朝的大殿中将臣下活活打死。君臣之间无和谐可谈,而是充满地狱般的恐怖。

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康熙、乾隆虽号称自由、开放和有肚量,但实际上在排斥不同政见和不同思想意识上与其他皇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以乾隆为例,他下旨编纂《四库全书》,想给世人树立一个重视文化典籍的形象。然而,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他利用清查违禁书籍之际,大肆销毁中国文化古籍,并且制造了众多文字狱案,杀害了不少文人学士及其亲属、朋友和同行。他所毁掉的中国古籍,几乎和《四库全书》收藏的古籍一样多。因此,鲁迅说:“《四库》兴,古书毁。”乾隆为了销毁有不同见解的图书,曾采取了诱骗的手段。他开始下圣旨时,让人们大胆缴书,承诺永不罪及收藏者个人,他说:“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供信于天下。其有下诏访求遗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乎?”而在1774年收缴大量图书后则下毁书令,他申言:“明季末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在查禁中,惩办藏书、写书、传书之人,有的被灭族,有的被戮户,有的被流放,有的被罚做官奴,制造了大量血腥惨案。

2.思想家和学者提出严法严刑思想

最典型的是法家人物,都主张强硬政治,他们的思想往往被最高统治者作为实施暴政的理论基础。管仲、申不害、商鞅、慎到等人接近法家,但仍是法理学者,而韩非则是典型的法家人物。他认为,当时礼不以言治,而不得尚法,“用世之事,因为之备”。他主张用强硬的政治手段牧民:“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捍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认为儒家的人治不足取,会使得“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而法治则有绝对的治世作用。“抱法则治,背法则乱。”按法办事,即使出现桀纣之类暴君,也不过乱一世而“千世治”;反之,无法治而人治,即使出现尧舜,也不过一世治而千世乱。

李斯焚书,也循此道。明主治臣有二柄:一为刑,即杀戮;一为德,即庆赏。

韩愈的毁佛思想,也是制造意识形态对抗的思想。他主张,对佛教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后周世家于955年下诏禁私自出家,裁减寺院3636所,“下令悉毁天下铜像以铸钱”,僧民锐减,寺像全毁,典籍散失。这确实为反佛的统治者创造了舆论根据。

3.民间面对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抗争思想

在统治者的压迫极其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被压迫者,即广大人民群众已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从而发出了以暴制暴的呼喊,民众群起反抗这种黑暗制度,试图创立新制度。

秦末农民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就是要以大楚国取代秦王朝,要以陈胜代替秦朝皇帝的统治。元末刘福通为了推翻反动腐败的元朝统治者,提出了许多鼓动农民造反的口号和观点:“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结果百万人大起义,元朝就此灭亡。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为了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曾建立了“拜上帝会”。一些领袖人物还写出了《原道救世歌》,要人们“勿拜邪教,须作正人”。指出从反抗中求得光明,即“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在结束清王朝统治后,则“行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未来的社会真乃和谐社会,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三、正确传承中华和谐文化传统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既有和谐文化传统,即主流文化传统、主流社会观,同时还有非和谐或反和谐文化传统,即非主流文化传统、非主流社会观。社会观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和谐社会观,是社会和谐的某些方面在思想家、政治家头脑中的概念化、理性化,或者是一些思想家面对不和谐社会。对未来社会提出的和谐理想或和谐构想。非和谐社会观,是社会阶级矛盾或社会对抗形态在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表现,反映了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对暴力的崇拜和运用,也反映了一些思想家以乱促治的社会理念。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上的和谐文化传统时,不应该忘记它的对立面——非和谐文化传统。在研究这两种文化传统时,都必须坚持“因素分析法”,要深入探讨产生和谐文化和非和谐文化的历史背景、阶级根源和历史必然性。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社会价值,正确吸收其具有生命力的社会思想,摒弃其过时的社会观点。既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和谐思想、和谐社会文化成就和意识形态体系,又要研究非和谐或反和谐社会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消除非和谐社会观,树立新的和谐社会观,以新的正确的社会和谐理念指导构建现实的和谐社会。

1.深刻理解和谐文化传统的双重作用

和谐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贵和思想、兄弟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亲政策,在中国统一疆域和巩固各民族团结过程中,起了凝聚力的作用。《易。泰卦》说,“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就是说,上下思想不沟通,天下就像没有国家一样。《左传》在讲统治经验时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就是说上下和睦,友好相处,所需要的就都会具备,每个人都会知道行事的准则。这些和合理想曾经在调节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在维持社会秩序、国家统一各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是,不能把古代的和谐思想超时代化,不能认为这些思想没有局限性,必须看到其某些负面影响。老庄哲学宣扬和谐,但其和谐中充满着抹杀真理与谬误的思想,生死不分,是非不分,有无不分,真假不分,这必然把人引向无为而治、无所作为的泥沼。有些思想在阐述和谐时,宣扬极端的妥协退让意识。主张对恶人恶行也要忍让。人打你的右脸,你再给他左脸。一些恶人可以立地成佛,对恶人不宜惩罚。尤其是佛教传人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中庸”和佛教的“无”结合起来,宣扬“一切皆苦”、“一切皆无”,引诱人们进入虚无境界。有些古代思想家在阐述中庸或和合思想时,往往把一些概念的内涵无限扩大,使其包罗万象,给人的道德修炼铺设误区。如唐代李觏在阐发儒家的“礼”时,把“礼”解释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准则,礼就是一切行为规范的总概念。他认为,礼是“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一于礼而已矣”。进而把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以及仁、义、智、信等都归之于礼。这种片面的观点,势必既误导治国,又误导修身。

2.要区分非和谐文化的两种类型

我们不能笼统地谴责历史上的一切非和谐文化,要对非和谐文化进行辩证地分析,然后,才能决定取舍。历史上的暴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以残酷镇压人民、清剿异己为己任,使社会在镇压和恐怖中存在。这类暴政所豢养的文化人则极力鼓吹暴力思想、暴力文化,助纣为虐。对一些不和谐、反和谐行为我们应当谴责。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朱元璋的冤狱手段,乾隆等人的文字狱等。这是毁灭文化、涂炭生灵、制造社会仇恨和对抗的反人类行为,这是同中华民族的主流和合文化不相容的。

与这种非和谐文化形式上相似而实质上有区别的另一类非和谐思想和主张,表面上看是主张对抗和以暴对暴,但实际上是要变革陷于危机的旧制度,呼唤一个新的和谐的社会。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否定了帝王将相统治人民的合理性,为人民推翻这种制度提出了理论根据。果然,农民大众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黄巢农民起义军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就是腐败的封建王朝,“黄天”就是黄巢农民起义军要建立的政权,这是一种用新政权代替旧政权的鼓动。孙中山先生一生大力宣扬革命,他不是为了制造社会动乱,而是为了推翻陷入极端腐败的清王朝,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推行戊戌变法的改良主义者揭露朝政的腐败,主张全面革新,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出现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和谐社会。可见,我们对于这类革命的、改革的思潮有必要予以正确评价。

3.以创新精神传承中华和谐文化传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完全必要的。今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对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我们提出执政党和领导层都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在新时期的发扬和创新。《晏子春秋》有:“使君无得罪于民”;《礼记》有:“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孟子》则讲得更为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宋代的宋祁说:“民,国之基也”。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是有借鉴的。我们在处理社会矛盾时,也应借鉴历史上一些革命家、改革家的思想。对于那些敌对思想、腐朽文化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则要采取非和谐手法,予以打击和取缔。孙中山对社会弊端实行革命,康有为对社会没落实行改良的思想都是有借鉴价值的。

当然,我们的时代同历代王朝有天壤之别。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不能生搬硬套古人的言论和作为,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和创造。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一整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充满着创造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发展。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吸收精华,去除糟粕,创造性地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前,要着力以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与和谐理念为指导,处理好各类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学会处理对抗性矛盾,及早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同类推荐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情怀,一直为大众所喜爱和尊敬。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作家、大学教师、读者等立场,对这个时代的文艺、文学等问题作了多维度的沉思。
  •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优秀教师师德的8项修炼

    本书描述了一位农村教育者眼中、手中、心中的中国农村教育,是一部真实的农村教育人的人生写真。
  •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从来就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相生相依。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马克思指出休闲和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社会生活基础,将休闲看作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休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国外已有百年,在我国大约也就十年光景。时间虽短,从原来一般视“休闲”为游手好闲、享乐主义,到当下重视休闲、研究休闲,发展休闲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是人向自身本来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回归。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断魂琴

    断魂琴

    我是个不能轮回往生之人,因为我只怕一入了轮回,来世再认不出你。
  • 梦见英雄

    梦见英雄

    在梦里,他叫卡修;在梦里,他是个落魄贵族;在梦里,他握剑战斗;在梦里,他探索上古遗迹;在梦里,他与巨龙抢夺宝物;在梦里,他击败各路英雄……梦中的一切,都会反馈到现实。梦中习得各种技能,现实照样用;梦中沐浴恶魔血,现实刀枪不入;梦中喝下不老水,现实永保青春;梦中突破100级,现实可成神……然而,同样的,在梦中死亡,等于现实死亡!
  • 宇宙人王

    宇宙人王

    渺小的少年,在高压的都市中如沧海一粟,不经意出现的猫,彻底改变了少年的一生。他本贵族,奈何流落。本书讲述少年漫漫回家路……
  • 放纵少年

    放纵少年

    我是从窗户里爬进车厢的。站台上的人们就像一窝蜂子,肩扛、手抬着行李,叫喊着、推搡着往车内挤。也有人学着我从窗户往里爬,结果只进来一捆行李,车窗就被赶来的乘务员关死了,任凭那人在窗外咆哮、叫骂也无济于事。
  • 远山青黛

    远山青黛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不是没有缘分,只是它太浅、太浅。想握住你的手,指间却漏下似水流年。
  • 变异的灵魂

    变异的灵魂

    宇宙之主说:“这小子一看就是个祸害,咱们整死他,然后把这小子的灵魂丢到别的宇宙,让别的宇宙之主头疼去!”众神齐声落泪道:“吾主英明!”
  • 诚斋挥麈录

    诚斋挥麈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完)追逐:巫女的私奔计划

    (完)追逐:巫女的私奔计划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神经大条的女主,赌气闯入皇宫调戏皇帝,而后很悲剧的被皇帝看上,她却想抽身离开,计划着和大将军私奔的故事。但是她,到底真的爱上了将军?还是单纯的为了逃避当今皇上呢?【私奔计划的群:77824184】
  • 雷域行者

    雷域行者

    茫茫大海中逃亡的少年,被九天之上的雷电轰击,却意外激活了随身玉坠中的领域世界,从此雷小七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升级路,且看他起风云、舞苍生,行者天下。
  •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追随先哲大师的足迹 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比尔·盖茨、大江健三郎、俞敏洪、林语堂等商界奇才、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