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就企业拖欠银行利息这一当前较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从企业效益、信用观念、法律约束、银行信贷管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了企业欠息对银行、社会信用和国家宏观调控造成的危害,提出针对企业欠息,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中的弊端,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同时增强信用法制观念,银行要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企业欠息成因对策
贷款利息是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银行利润的重要因素。当前,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即企业拖欠银行利息越来越多。企业欠息现象的蔓延,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难度,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而且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一、企业欠息的原因
1.企业效益不佳
企业欠息多为企业不得已而为之。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技术设备落后,经营管理混乱,产品无市场而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企业经营不景气,财务状况不佳,给企业还本付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目前这一问题较为突出,因为以往银行包企业的资金供应,企业可以借新债还旧债从而使欠息的历史问题被掩盖,而现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效益为中心的信贷政策,使一些效益差的企业难以借新债还旧债,使得这一问题逐渐显露。
2.信用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高度集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含混不清的产权关系,导致整个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一时间企业相互拖欠,政府欠企业补贴,企业拖欠银行利息和税款,已是司空见惯。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欠债有理,欠债出效益”的反常现象,这对企业付息和银行收息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3.短期行为作怪
经济生活中的短期行为就是只追求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行为。透过企业欠息这一经济现象,我们不难从中发现短期行为迹象,一些国家产业政策忽视当地实际情况,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政府点菜银行掏钱”,在当时看来,的确展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雄心与魄力。然而这种盲目地投资行为必然会给企业还本付息埋下隐患。从银行来说,重经营、轻管理、重放款、轻催收,已是信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放贷款是开拓业务,是支持经济建设,企业、政府、银行皆大欢喜,而催收贷款则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4.法律意识不强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企业到银行贷款,虽然订有借款合同,但由于经办人员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往往造成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违约责任难以认真追究的局面。法律手续不健全,担保抵押不落实,依法收贷执行难,常使银行处于尴尬境地,企业欠息越积越多。
5.粗放经营,监控不力
一是项目评估水平和决策能力不高。二是由于信贷管理过于分期,层层放贷,使贷款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三是贷款管理没有跟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动态监控。
6.信贷管理缺乏刚性
多年来贷款管理缺乏一套严密科学的管理体系,表现在:一是信贷管理程序不规范,责权不统一,立项、考察、评估、审查、决策、发放、管理、监督、收回等诸多环节分工不合理,责权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二是银行自身约束力较差。往往重视资产规模扩张,而忽视经营效益,加上管理机制和方法落后形成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的恶性态势;三是担保、抵押手续不完备、不到位,难操作,贷款形成风险后,根本无法落实;四是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银行难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使银行承担更大的信贷风险。五是内部稽核上独立稽核地位未确立,无法以信贷风险形成监督权威。
7.一线人员偏少、素质偏低
形成信贷风险的因素很多,而人是决定性因素。目前,银行一线信贷人员偏少。事前严格控制,事中严密监测,事后有效防范,则变得不切实际,流于形式。更严重的是信贷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业务上,知识面窄,懂金融不懂经济。在业务上,不能开展经常性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而且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的较少,观念上不能完全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
二、企业欠息的危害
首先,直接影响银行资产的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既是贷款人的债权人,又是存款人的债务人。目前就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息仍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银行只有按时收回贷款利息,才能真正实现营业收入,才有可能给银行的债权人支付存款利息,补偿自身经营费用,交纳税收。贷款利息被企业拖欠之后,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并形成银行的资金缺口,企业欠息数额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支付困难,并导致银行信用危机,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难度。
其次,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银行要健康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拖欠银行利息的行为,加剧了银行自身的资金紧张状况,并且使银行经济效益虚置。不仅如此,企业欠息常常是欠本,形成银行坏账的前奏,因为企业欠息行为,首先表明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不佳。
再次,损害银行信用及社会信用。借债还钱本来天经地义,而企业欠息行为,损害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银行作为间接融资活动中的信用中介,一端联系着存款人,另一端联系着筹资者(企业)。如果企业欠息问题不尽快解决,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当企业欠息越来越多,银行无力垫付税收,无力支付存款人本金和利息时,发生在银行的支付危机就演变为银行的信用危机,人们对银行的信誉就会动摇。企业欠息也为社会上“三角债”的蔓延推波助澜,使全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债务关系扭曲,使企业不断陷入资金困难。
最后,无形中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这几年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采取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企业拖欠银行利息较多,这部分资金仍然参与企业资金的周转,无形中扩大了企业信贷规模,同时,由于银行利息收入并未真正实现,从而造成财政实收,银行虚增盈利,导致经济信息失真,使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失准。
三、解决企业欠息的对策
企业欠息的原因较为复杂,造成的危害很大.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1.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许多不正常现象,使经济运行效率低下,这方面的教训尤为深刻。只有明晰产权关系,才能依法维护资产所有权,才能在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经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是解决企业欠息问题的治本之策。
2.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还本付息的先决条件,企业没有效益,银行的经济效益也就失去了基础。如果企业普遍不景气,就必然影响到银行收回本息,出现大量的呆账,坏账,导致银行大面积亏损。作为银行,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对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适时注入资金,督促企业增收节支,挖掘资金潜力,帮助企业清收欠款,银行由消极的上门催收贷款本息,转为主动帮企业排忧解难,努力盘活信贷资金。
3.推行谨慎原则,健全信贷风险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