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商概念不是对智商、情商概念的简单模仿,而是基于对现代西方主流医学以及保健思想所存在的一些弊病的反思,从而对健康理念和保健思想的全新认识。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先进成果的突破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以对人的生理解剖为基础、完全依赖药品和手术的西方主流医学,仍然在某些最常见的慢性病和其他疾病面前束手无策;抗生素等药品的使用,虽然对挽救生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们的滥用也产生了抗生素耐受感染之类新的问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许多疾病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社会压力、习惯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人口迁移等,都可以造成疾病的增加或传播。
健商理念认为,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以及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对他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健商不仅把健康定义为没有患病,而且定义为一个人的良好健康状态。从健商的意义上讲,良好的健康状态涉及一个人存在的诸多方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
健商概念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强调身心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身心之间的关系是健康的基本组成部分。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即比较平和安详而愉快的心态,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健康。
了解健商理念可以赋予一个人力量,使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健康抉择,大大提高生活质量。表面上看,健商可能意味着你每天散一会儿步,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发现减轻压力的新技巧,或者从事一项新的体育活动和进行休闲娱乐。但是实际上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健商理念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保健哲学,而不限于一种疾病、一种药品、一种程序或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健商理念,演绎出一种新的健康文化,使世界各地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够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而这也正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这可能是信息时代,也可能是网络时代……但是,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首先是一个健商的时代。因为正像人们所说的:“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你最值得拥有的财富。"
大学生体育教学与课程
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人才的发展要求随之变化,过去称为文盲的,是以识字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的,现在人们将把会不会使用电脑,使用的熟练程度作为文盲与否的标准。有人喻农业经济时代是以武力转移为特征,工业经济社会是以物质转移作为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信息转移作为特征,当然人们对人的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
综观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22项质量评价指标,当代大学生相对优势因素有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知识结构、政治态度,相对不足因素有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身体素质、文明修养、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外语水平,绝对不足因素有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自知之明。调查分析、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人才素质,合作精神、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依次为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足体现在:其一,在处理成材教育与做人教育的关系上有失偏颇。由于强调大学生教育是一种成材教育,因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其二,在能力的发展上未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合拍。虽然现有的培养模式并未忽视对人才能力的培养,但当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的需求,发展到呼唤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时,现在的培养模式显然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其三,忽视对大学精神或科学精神的培育。大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形成独特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创造能力。因此,符合现代人才要求应具备以下条件:
1.健壮的体魄。
应体现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生长发育良好,有连续工作的能力和较快的恢复能力,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变化,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所需的体能与体力。2.高超的智能。科学的发展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协同攻关越来越强烈。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会学习,知识就难以创新,就会落伍;没有动手能力,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如果是这样,100年前居里夫人就没有办法从30吨矿石中炼出0.1克氯化镭。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好奇的探索能力。没有对天体丰富的基础知识,就算天天有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他也悟不出引力定律。知识偏爱有知识和有准备的头脑,机遇通常是给随时迎接困难和挑战的人。
3.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求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必须有追求之志,专注之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耐受力。法拉第历经10个春秋,才成功发现"磁能生电",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挫折和失败。
4.高尚的道德和情操。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思想品德,美国科学家作过统计,在诺贝尔奖金设立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占41%,第二个25年占65%,第三个25年占79%,近几十年,极少有人单兵作战,可见协作精神越来越重要。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耗资250亿,直接参与的科学家达42万人之多。
二、体育课程的发展与结构
1.体育课程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其中包括体育,当时体育还未从宗教、艺术中完全分离出来。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在18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开设,我国在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的是体操课。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次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都将体育列为必修课。1957年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高等学校一、二年级体育课为必修课;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和进取精神。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00年又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要解决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健康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实现人人享有体育、健康的目标。
2.体育课程的结构及含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把体育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配合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并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体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
大学体育课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部分。实践课以身体锻炼作为手段,通过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地设施,构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体力与智力相互联系的作用。所以在锻炼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技能的形成规律、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和人体能力变化规律。实践课又包括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是为身体较弱或有某种疾病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缺陷的学生开设的)。理论课主要在室内进行,主要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从而使身体锻炼与运动文化的学习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体育意识能力,提高自身体育文化素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健康投资、养生保健等。
三、身体锻炼的基本规律
(一)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这一阶段人体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内抑制不够,表现出做动作很吃力,紧张不协调,缺乏控制力,只有反复的练习,才能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这一阶段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当集中,抑制逐步发展,表现在逐步消除了动作的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与错误的动作,使动作变得准确、协调和轻快起来,但还不够熟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加深理解动作间的联系,建立动作定型,提高动作的协调与节奏,发展学生的体能体力,达到技术为健康服务的目的。
3.动作的巩固与应用。
这一阶段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表现为很轻松、省力、轻快地完成动作,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如果长期中断学习与锻炼,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就会逐步消退。
(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一般是在练习的开始时,机能活动的能力逐渐上升,达到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最高水平,然后又逐渐下降。生理机能的变化与年龄、身体状况、教材性质、气候条件等有关,年龄不同,机能活动特点也不同,少年儿童一般上升时间短而快,最高段持续时间也短,大学生的机能活动是较旺盛的阶段,在体育活动中根据这一特点进行锻炼,效果较好。
四、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我国,实践课依然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脱离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向健身化、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终身化方向发展。把发展健康的体能体力作为主要指标,把提高心理水平和道德修养作为主要任务,把育人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逐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自然的适应能力。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1.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由于发展学生健康的体能体力,增强学生体质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为此,我们在选择和确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首先考虑活动内容的健身性,即健身价值。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是提高健康水准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采用12分钟健身跑。健身必须通过运动实践才能达到目的,体育课的内容中实践内容占90%以上。
为了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丰富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在突出健身与实践的基础上,重视体育与保健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对每个学生进行体能体力的测试和心理测试,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状况,有利于共性与个性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能体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的锻炼与提高。
2.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如果没有继承就无法维系,无法发展,体育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正是在继承几千年人类创造的优秀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方面,我们继承了健身效果较好,符合学校实际,易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武术、健美、自行车等。同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反映时代的特点,如近年来,引进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网球、散打、跆拳道、形体等。向学生介绍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欣赏、奥林匹克运动、锻炼与营养、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自我监督与身体评价、体育健康投资等知识,这些内容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大大地丰富了锻炼内容,活跃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3.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体育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没有国界的,一切优秀的体育文化,都具有强化的生命力,都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我国学校体育的许多内容,是引进国外的,如田径、球类、器械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因此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重视自己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教学,特别是近十年来,以武术为主的包含引导养生等民族体育的内容有所加强,如少年拳、青年拳、健身拳、五禽戏、八段锦、剑术、刀术、棍术、太极拳、太极剑等。另外,具有一些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如游泳、冰雪运动、踢毽子、跳绳、滚铁环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游戏等,也被各类学校所采用,有的还作为教材进行传授。
(二)健康的体能体力培养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幸福的保证。"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的法宝。体能体力是健康的标志,那么什么是体能?
体能也叫体适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良好的体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生活更美好,生命更有价值。体能分为两种:健康所需的体能和运动所需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平衡、反应等。
1.心肺耐力:指一个人持续身体活动的能力。心肺功能适应水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心肺和血管的功能对于氧和营养的分配,清除体内的垃圾有重要的作用,心肺功能越强,走、跑、学习和工作就越轻松,进行各种活动保持的时间就越长;最明显的益处是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减少糖尿病、降低血压和增加骨骼密度,同时心肺适应水平高,睡眠质量也高。
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各种球类活动和游泳等,凡是有大肌肉群参加的慢节奏运动都可以作为锻炼方式。在选择锻炼方式时首先应选择喜欢的运动,这样才能容易坚持下去,同时锻炼方式不要太单一,最好一次包括不同的锻炼内容,并且一周进行3次~5次的锻炼可使心肺适应水平达到最大。一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60分钟。
在确定运动强度时,心率指标间接地表示运动强度,心率最好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90%之间,年龄为20岁的大学生最大心率=220—20=200次。
2.柔韧性:指关节的活动幅度及肌肉、韧带、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及伸展能力。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对于提高身体活动能力,预防肌肉紧张及保持良好的体态有重要的作用。
3.肌肉力量:是一块肌肉或肌肉群体从事抵抗阻力的活动的能力,有助于预防扭伤、肌肉疼痛、身体疲劳,提高身体形态和改善人的形象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