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交通条件落后和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庆阳市发展的两大“瓶颈”。三是国家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又新增了节能审核的要求,加大了争取投资的难度。四是受政策影响及多种因素制约,外贸出口供货总值和出口创汇增幅下滑。五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194.3亿元,同比增长12.0%;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5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亿元,同比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24.88亿元,小口径财政收入9.75亿元,分别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亿元,同比增长14.0%;外贸出口供货总值6.14亿元,同比增长35%,出口创汇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元,同比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元,同比增长8.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单位GDP能耗降低4%。
2007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一要围绕“五个突出”上项目,即:突出优势资源开发,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新农村建设,突出水资源开发,突出社会事业建设。二要在提高项目运作质量上下工夫。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把握投资导向,切实提高项目运作能力,促使项目前期工作更扎实、建设程序更规范,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和成功率。三要在拓展筹资渠道上求突破。坚持把争取和落实投资作为项目工作的切入点,切实推行政银、银企联席会议制度,沟通融资渠道,增大信贷投放;进一步激活民间资金,不断完善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吸引国内外商家在庆阳市投资兴业。四要在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上出实招。进一步完善项目工作考核办法,继续推行项目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不断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二)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保证95万吨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六个百万”工程建设力度,确保全年新增优质苹果30万亩、黄花菜10万亩、耕地苜蓿15万亩、肉牛13万头、肉绒羊舍饲20万只,白瓜籽和油葵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初步建塬区优质果品、川区优质蔬菜、山区优质畜草“三大”特色经济片、带。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着力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人才“三大支撑”,以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二要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天保、“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扬黄人饮续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第二和第三批、巴家嘴水库除险加固、黄土高原水保生态蒲河二期、农村能源、淤地坝、库区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完成计划进度,环县北部农村人饮工程全面建成。全力推动农村道路、电网、沼气、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文明生态村创建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要坚持把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认真解决好耕地保护、农产品卖难、疾病灾情救助、农民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开发扶贫为主,配合救济救助和社会保障等综合措施,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确保全市有1.8万人基本解决温饱,5.7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全年劳务输出达到58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7亿元以上。
(三)着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确保庆阳石化300万吨搬迁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支持油田扩大产能建设,力争境内原油产量达到265万吨以上,炼量达到120万吨,增强石油资源开发对石化工业的支撑力。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煤炭工业和煤化工基地建设步伐。正南煤田要完成精查和矿区总体规划审批,开展建矿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并争取同步启动矿区设施配套工程;宁南、甜水堡、沙井子煤田完成详查,宁中、罗川完成普查工作。围绕绿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庆阳润康公司a—亚麻酸、正行德肉类屠宰及深加工生产线技改等12户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同时,增加工业类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42.9亿元,同比增长20%;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完成14.05亿元,同比增长18%。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瓶颈”制约。庆阳机场4C级改扩建工程进入前期工作;西长凤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开工建设;甜木二级公路续建,西合板、阜桐等6条、288公里的通乡油路续建工程全面建成通车;环县二十里沟口至芦家湾至车路崾岘、镇原太平至孟坝至新集等6条、221公里的通乡油路工程开工建设;长官路口至早胜至长庆桥二级公路完成前期,争取开工建设。西峰330千伏、镇原110千伏变电站扩容改造工程,董志塬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农网完善工程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运营。西峰区南小河沟第二水源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庆阳市雨洪积蓄保塬生态工程完成前期,并开工建设。基本完成正南、宁南、宁中煤田和长庆桥煤化工产业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
(五)加快市政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市区要突出抓好南区开发配套、北区改造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南区开发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要求,突出抓好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建设大厦、西峰汽车南站等重点工程尽快建成交付使用。长庆南路、广场南路等8条道路确保完成地下综合管网敷设和铺油罩面。北区改造着重抓好火巷沟排洪、大世界商厦、圣鼎国际步行街等重点项目建设。7县城区建设要突出特色,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整体服务功能。合水西华池镇、正宁山河镇和宁县新宁镇排水及道路工程全面建成。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加快“五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确保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
(六)搞活商贸流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庆城、西峰农村商贸“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培育消费热点,调整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水平,不断扩大市场消费,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市场监管,开展关系民生的商品价格和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和房地产市场管理整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合法权益。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增加出口产品种类,力争出口供货总值增长35%,出口创汇增长20%以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性的大型会展活动,广泛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攻坚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解决好已改制企业各类遗留问题。研究制定促进各类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加快粮食流通体制和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税费和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的权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财政、税收、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产安全的体制机制。
(八)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巩固“两基”成果,强化基础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与布局,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和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庆阳五中、庆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等力争开工建设,宁县、镇原和正宁职中教学楼建成投用。通过整合市区职业教育资源,陇东职业教育学院争取年内立项。加快市民俗文化博览馆建设进度,全面完成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南梁)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保障机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成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西峰人民医院住院楼、宁县和庆城中医院住院楼以及镇原、正宁、西峰、华池乡镇卫生院。扎实推进县乡计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实施步伐。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市体育场、体育馆开工建设,完成主体工程。
(九)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认真落实土地保护、信贷投放、市场准准入外资外贸、社会消费“五项”政策,切实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按照《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大力发展鼓励类产业,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尽快通过整合重组、技术改造、关停转产等办法,加快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工作创新、强化管理,提高企业增收创税能力,确保财政收入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高于上年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贯彻《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快建立油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实行市县政府负总责,制定具体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节能降耗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企业绩效考核,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单位GDP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把全市广大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加快公检法司设施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白常身张金祥)
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一、200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的一年。全州经济增速,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9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0.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5亿元,同比增长16.9%。
(一)农牧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牧村建设起步工作稳步进行,碌曲县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有9个村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成效初步显现,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2户,全年完成暖棚建设1808座,育肥出栏牛羊6.42万头(只),种植牧草21.85万亩。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各类牲畜总增率为27.86%,出栏率达到34%,商品率达到28.32%。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饲比例由2005年的62.5:27.9:9.6调整为2006年的60.45:29.05:10.5。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工建设了总里程216公里的六条通乡油路以及49条、337公里的通村农一级公路,修建人饮工程102处,解决了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320户沼气池。全年共安排2005年以工代赈建设项目49项,已竣工收尾45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劳务收入达1.7亿元,同比增长25.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4元,同比增长6.0%。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州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17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年通过发改委渠道安排国家和省上专项资金1465万元,有10个工业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
(三)项目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年来,全州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亿元,同比增长42.2%,组织各类施工项目441个,新开工项目292个。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积极有序地开展了“十大亿元以上工程”的前期工作,共组织137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进入规划审批的实质性阶段。通过发改委渠道全年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建设项目170个,安排各类资金49540万元。继续推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考核制、月通报制和地级领导干部包抓项目责任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调度和督察力度,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四制”,确保了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交通建设:国道213线临合公路改造建成通车,达赛公路基本建成,合作至和政、碌曲至青海河南县公路进入路面铺筑,迭部县至九寨沟公路、铁尺梁隧洞及6条通乡公路项目开工建设。水电开发:全年有9座水电站基本建成,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2.04万千瓦,同比增长51.7%,全州在建电站达到40座;加快了洛大330千伏送变电等工程的建设,电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建设:合作市城市污水处理、舟曲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及合作市建材市场等工程建设顺利。生态环境:2006年全州退牧还草项目完成930万亩禁牧休牧建设任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森林管护面积509.7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补植补造面积4.5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