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抓住国家和省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各方面力量,确保完成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的《2007年环保目标责任书》的各项指标。一是落实减排指标和措施。将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全部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排污单位,并落实减排措施。建立和完善“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统计制度,着力做好重点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确保2007年减排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强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全省所有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未安装前,要增加监督性监测频次,以建立减排监测体系为突破口,全面带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数据质量。三是严格控制重点行业排污强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主要污染物的削减力度。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石化、冶金、水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
(三)按照国家部署,全面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重点污染源普查工作。
全面启动全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各项工作,重点是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等。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落实配套资金、有效整合资源,确保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测试、质量评价等工作,开展不同类型污染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逐步建立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扎实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普查方案、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完善,开展普查工作试点以及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全面启动重点污染源监测工作,采集基础数据,为2008年全面普查奠定基础。
(四)继续开展重点行业环境安全整治工作。
要贯彻落实好“水六条”和“气五条”规定,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是加大饮用水源监管。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的要求,上半年重点完成好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和划分工作,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完成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清理并防止反弹,对2000年以后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设的直接排污口,坚决予以取缔。二是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以解决当前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案件为重点,在集中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法排污行为的同时,着力解决大江大河沿岸威胁饮用水安全的石化企业污染隐患,集中对火电、冶金、化工、建材以及涉铅、造纸等重污染行业违法排污问题,以行业治理促进区域治理。三是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风险排查工作,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完成两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基础上,在黄河兰州段和白银段开展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四是加快做好全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工程和各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省“12369”环保举报热线,开展联网运行举报试点。
(五)做好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加大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工作力度。加强放射环境的监测和现场安全检查,加大对涉源单位、核设施和退役尾矿库的安全监管。全面提升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和污染控制能力。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管理,推动全省辐射安全监管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甘肃省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完成放射性常规监测和监督性监测工作。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培训,对同位素应用单位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
(王新中)
生态建设
一、2006年甘肃省生态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逐步推进。
(一)主要成效。
全省共完成营造林187.7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0.16万亩,封山育林77.63万亩。按重点工程分,完成退耕还林工程88.0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77.03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22.67万亩。完成退牧还草工程建设2200万亩,人工种草500万亩,全省草场围栏面积达到568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解决了80.0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49万人,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报请国务院批准,肃北盐池湾、阿克塞安南坝和小陇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水量调度全面完成计划任务,东居延海形成湖面面积38.6平方公里,达到有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大水面,东居延海连续三年不干涸,圆满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省际分水任务。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张掖市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为表彰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大熊猫保护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向陆浩省长颁发了“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奖项。
(二)主要举措。
1.以制度为保障,加大立法和规划编制。出台了《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完成了《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起草工作。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甘肃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甘肃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资源保障规划》以及太统一崆峒山等5个新建国家级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
2.以项目为带动,加快重大工程进展。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正式启动,启动了乡村清洁工程试点。《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列入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并列为国务院西部办2006年西部开发工作的重点之一,刘家峡库区绿化水土保护项目前期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林业局对黑河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等11个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批复立项。
3.以长效为目标,加大后续产业发展。经过积极争取,甘肃省被国家列为2006年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省份,下达甘肃省试点任务8.89万亩。全省草产业开发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草业带给农牧民的现金收入增加明显,经济效益显著。2006年新增草产品加工能力8万吨,累计达到96万吨;新增草产品基地面积10万亩,累计达到155万亩。草产品加工带动了种植结构的调整,牧草种植比例越来越大,在优势产区,草业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擅自占用林地,进行新区建设、旅游开发、矿藏开采等活动有增无减,乱批滥占林地、擅自侵占林地的案件不断上升,保护林地的形势日益严峻;个别林区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省际省内林权纠纷争议问题不断出现,林业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森林资源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国债项目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部分地方由于配套资金落实较差,工程项目实施受到影响。
二、2007年全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2007年全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大地增绿、改善生态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实施农、林、水综合发展战略,促进全省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007年全省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主要任务是:
(一)组织实施好重点生态工程。
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三北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同时要抓好绿色通道工程和村镇绿化规划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保障。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年内新建户用沼气池15~20万户,对50个新农村试点村中适宜建设沼气的试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发展生态家园富民示范村350个。加快骨干水利工程配套、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搞好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黄河、黑河、石羊河水量调度任务。计划解决9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20万亩,新修梯田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新增农村中小水电装机20万千瓦。
(二)全力推进石羊河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生态与保护两大重点项目。
重点抓好石羊河治理项目西营河向民勤调水专用输水渠和西营、清源、环河、红崖山灌区节水改造应急项目的实施,继续做好《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审批的争取工作,着力做好石羊河流域水量调度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积极争取《石羊河流域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做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地补给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正式启动实施。
(三)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
要紧紧围绕加强自然湿地保护,推进退化湿地恢复,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湿地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重点,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要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原则要求,抓紧编制甘肃省湿地保护规划,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推进湿地保护。要强化对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抓紧建立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不具备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要采取建立湿地公园或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四)切实抓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把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农村供水工程,解决90万人的安全饮水,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解决环县、会宁、靖远三县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困难,积极筹措落实资金,在2007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年内解决三县20.9万人饮水特别困难的任务。
(五)力促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按照把河西走廊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的目标,充分论证完善《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尽快报批立项,以此带动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推进全省43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拓宽筹资渠道,加强技术指导,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办法。
(六)大力扶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
大力推广综合集成的抗旱播种、培肥地力、高效节水等旱作农业技术。在榆中、会宁、通渭、静宁、庄浪、永靖、华池、环县、庆城等常年受旱的山区,重点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流沟播技术,新增推广面积30万亩,突出发展马铃薯和玉米产业,逐步把旱作农业区建成甘肃省的粮食主产区。
(七)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要结合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工程后续产业的培育,突出区域优势,扩大基地规模,着力抓好林果业、种苗业、花卉业、旅游业、加工业和养殖业、草畜业等产业,把后续产业做大做强。
(曹力耕张晖)
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
一、2006年甘肃省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
2006年,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的扶贫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加强计划与项目管理、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为重点,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在国家大规模调减国债资金的情况下,经积极争取,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甘肃省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计划51530万元,分别是: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22500万元,中央国债以工代赈示范专项2030万元,中央国债易地扶贫搬迁27000万元(连续三年居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省区之首)。全年共下达以工代赈计划29085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2万亩,修建护村护田河堤87.4公里,解决了4.9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改建县乡公路294公里、乡村道路1277.4公里;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29000万元,对12个市(州)66个县(市、区)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区域的68035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其中贫困搬迁42796人、生态移民14939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0300人)。共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8.6万亩,衬砌渠道185公里,建人畜饮水工程118处,建河堤64.6公里,新建、改扩建乡村道路405.7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87.9公里,改扩建学校2.8万平方米、卫生所0.4万平方米、村委会0.7万平方米,修建养畜暖棚和蔬菜大棚0.7万座,建沼气池0.5万座,新建住宅及附属设施108.1万平方米等。
(二)制定管理办法,完善规章制度。在与省政府法制办、省建设厅等部门多次衔接,征求及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报请甘肃省政府以甘政办发[2006]47号文印发了《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试行)》。这是甘肃省自开展以工代赈以来,出台的第一个以工代赈工作方面的政府法规,为今后更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