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管理机构,以便统一负责开发区设立审核、规划制定、宏观指导、部门协调、政策制定等工作。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上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建议省政府出台和实施“促进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使开发区建设与当地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保持一致。协调各地各部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优化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做好开发区土地供给、规划审批、环境评估、技术进步等方面服务工作。引导各开发区管理机构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开发区现代通讯设施和提高开发区信息化水平。
(二)面向未来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的公告,着手开展3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规划修编工作。结合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工业用地规划工作。积极推进各县(区)工业用地的具体空间布局、四至范围及总体发展规划工作,争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每个县(区)都能规范设立工业集中区,集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废”处理,增强园区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依托比较优势,突出开发区发展特色。各类开发区应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拉长优势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在产业上已经形成规模和特色的开发区,继续巩固发展成果,努力提高发展水平,使产业规模和产品档次不断提升。加大对开发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扶持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优势企业,通过利用省内外资金开展跨区域经营,培育一批开发型骨干企业。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把开发区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资源集约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把发展开发区与发展县域经济、非公经济结合起来,使开发区经济成为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四)创新开发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各市、县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管理,充分利用好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同时,积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更多地依靠市场化运作,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向市场,尽力吸引国内外各种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以“政府规划、企业经营、多元投资、市场运作、项目带动、滚动发展”模式推进开发区建设,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公平公正、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和各种生产要素以入股、参股、集资、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开发区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开发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各种投融资公司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开发区开发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内外大公司以包区整片开发等经营模式参与开发区开发建设。
(五)坚持发展抓项目,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开发区是各地招商引资的窗口和项目建设的集聚地。今后,各类开发区还要继续立足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效果,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园进区,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各开发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和功能优势,创新招商引资的策略和方式,精心策划招商引资的重点;要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可行项目,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大项目;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利用落户的大项目,积极推进增资扩产和产业链招商,拉长产业链,形成项目集群。
(石磊牛剑平)
产业结构
一、2006年甘肃省产业结构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达到2275亿元,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2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1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893.58亿元,增长10.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4.65;46.07:39.2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7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28和1.43个百分点。
(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2006年,各地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草食畜、马铃薯、果品蔬菜、玉米制种、酿造原料、中药材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区域性、地方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2346万亩,比上年增加116.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3%。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出现了一批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发展到1130个,比上年增加27%。畜禽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省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8%。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
(三)工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方面通过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了石化、有色冶金、机械、建材等优势支柱产业,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酒钢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和自备电厂项目、金川公司镍精炼节能降耗更新改造和20万吨铜电解工程、兰铝26万吨电解铝大型预焙槽建设为企业产品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甘肃省实际,对电石、铁合金、焦炭、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清理整顿,依据市场准入条件和环保要求,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整改,淘汰了落后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使重点行业的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电解铝自焙槽生产工艺已全部淘汰,预焙工艺中采用200KA以上大型预焙槽比例达到72%,新型干法水泥占全省水泥产能的比重由2000年的6%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
(四)服务业结构有了新的改善。2006年,服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69.58亿元,比上年增长7.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5.89亿元,增长10.2%;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7.51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35.89亿元,增长11.02%,一批交通、铁路、民航、通讯等重点建设项目改造完成,服务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2%;国内旅游收入75.19亿元,增长30.36%。国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播事业等都有新的进步。房地产业增加值70.80亿元,增长6.9%,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有所回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6%,增幅下降5.01个百分点。
甘肃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加工工业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仍然偏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比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