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超前谋划,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组织完成正宁南部及长山子煤矿详查、宁县南普查、红沙岗南及大柳井田勘探等工作,开展灵台南、山丹柴胡子沟、张掖平山湖普查,窑街深部、魏家地扩大区勘探。
加强电力项目储备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国家上大压小、实施节能降耗和热电联产工程的产业政策,重新修订了《甘肃省热电联产工程规划报告》,在兰州、天水、白银、酒泉等重点城市规划了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完成了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靖远电厂一期扩建,景泰电厂、永昌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争取在2008—2010年火电建设计划中,能够给甘肃多安排一些项目和装机容量。同时,加快全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白龙江苗家坝、花园、代古寺、立节、凉风壳、沙川坝,洮河安果儿、赛吾多、扭子等水电站,以及750千伏兰州东一银川东输变电工程和330千伏兰州南、兰州北等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委托开展核电站相关前期工作。
(四)加快农村电网及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建成投运,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全省农村供配电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善,供电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进一步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理顺了管理渠道,消除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甘肃省农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组织开展了2006年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启动了全省无电地区通电试点工程,为2007年底前基本解决全省电网延伸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及时掌握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为了保证“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2006年,全省能源项目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4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能源项目建设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煤矿安全改造0.56亿元,煤矿地质勘探0.05亿元,窑街、天祝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1.17亿元,中西部农网完善0.5亿元,无电地区电力建设0.2亿元。
(六)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作配合,较好地解决了能源工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1.提出电价调整建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甘肃省电价调整加价1.79分/千瓦时的标准,省发展改革委多次会同省物价局、省经委、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分析研究、测算电价调整对全省的影响,提出了符合省情的电价调整加价0.99分/千瓦时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可,使甘肃省电价调价额每年减少约4亿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电价调整对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解决了甘肃省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问题。
2.农灌电量实行基数管理。针对甘肃省农灌电价偏低,多年来农灌电量增长较快,使工业企业负担不断加剧,同时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农业排灌电价改革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提出了以基数管理为核心的全省农业排灌电价改革措施,并得到省政府认可,初步解决了农灌电量持续增长、工业企业负担加重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开展发电权交易和购售电联动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经委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的措施,成功地在甘谷电厂和平凉电厂开展了发电权交易试点工作,使大容量、高参数的机组多发电,煤耗高、污染大的小机组少发电。同时,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积极开展购售电联动试点工作,使全省用电量约70亿千瓦时的高耗能企业在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能正常生产,有力地促进了高耗能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平稳过渡。
4.开展兰州市冬季采暖问题研究。针对兰州市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对兰州市的冬季采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对地源热泵、电锅炉采暖、低温核供热等多元化采暖方式进行调研、论证,在听取部分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为辅,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多元化供热思路。
5.开展全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为依法加强和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煤炭安监局等部门及相关专家成立了全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对全省煤矿生产能力进行了复核,核定全省煤矿生产能力为4220万吨,为规范煤矿生产行为,促进安全生产,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为使更多的投资商了解能源项目审批、核准程序,积极参与甘肃省能源项目建设,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有关规定,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了《甘肃省水电建设项目核准或转报办事指南》、《甘肃省煤炭建设项目核准或转报办事指南》和《甘肃省天然气接收站气化站建设项目核准指南》,进一步提高了办事便利程度和效率。同时,为简化项目核准程序,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步伐,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汇报,并受委托核准了国家规划矿区内的8个煤炭项目和省内主要河流上的部分水电站项目。
二、2007年全省能源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
1.煤炭。继续抓好红沙岗一号井、花草滩矿井及东峡煤矿改扩建等在建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天祝三号井改扩建、新安煤矿、大柳矿井及选煤厂、陈家沟煤矿选煤厂,加快王家山煤矿、宝积山煤矿改扩建等工程前期,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安全改造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重点煤矿企业瓦斯治理任务,建立全省煤矿瓦斯治理监测体系;加大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力度,加快灵台煤田开发前期工作,完成正宁南部煤矿采矿权招、拍、挂工作,尽快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2.电力。建成华亭煤矸石电厂、甘谷电厂“以大代小”等工程,开工建设西固热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和兰州第二热电厂扩建等工程,继续开展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靖远一期扩建、景泰电厂及酒泉、白银、武威、天水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以及嘉酒煤电基地发电项目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下达2008年以后全省火电项目开工计划,力争部分电源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发展水电,加快中小水电建设步伐,抓好黄河炳灵、柴家峡、乌金峡等水电站项目及黑河、白龙江、白水江等流域一批水电项目建设,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规划调整工作,力争早日通过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
建成330千伏瓜州输变电、黑河输变电、洛大输变电和西大滩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750千伏兰州东一平凉一乾县、西宁一永登一白银,330千伏兰州南、武都输变电和九甸峡、炳灵送出工程等电网项目;抓紧实施全省农网完善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确保到年底基本建成;继续抓紧实施全省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力争年底前完成全省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通电工程。
3.石油天然气。加快兰州一郑州成品油管道(甘肃段)、兰州一成都原油管道(甘肃段)和兰州一银川天然气管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做好兰州‘、武威、白银、天水、庆阳等重点城市天然气综合利用规划。
4.可再生能源。开工建设玉门三十里井子四期、安西大梁和向阳风电场,力争年底建成投运。完成全省第二批风电特许权招标试点项目景泰兴泉和捡财塘两个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的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争取将玉门昌马风电场一期工程20万千瓦列为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全省规划风电场测风等前期工作,为完成“十一五”风电规划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市场换技术”等合作方式,加快甘肃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努力提升风电设备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动机械制造、发电设备等基础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
(二)继续做好各专项规划工作。
按照国家优先利用国外资源的能源战略,充分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加快嘉酒煤电基地规划工作。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生物质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工作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全省生物质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等前期工作,为全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三)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强节能降耗宣传工作,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加快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力度,确保“十一五”期间全省小火电机组关停总容量达到77.5万千瓦。
(四)抓好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
在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加强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的管理力度。煤炭项目要安排专项检查,督促项目业主如期完成煤矿安全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电力项目要抓好农网完善,落实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规模和资金,确保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潘正祥梁晓光左龙)
开发区
一、2006年甘肃省开发区工作情况
2006甘肃省开发区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方面抓清理审核,另一方面抓规范提高。按照国家开发区要以“培育和发展工业项目为主、吸收外来资本为主、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为主、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主”的方针,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迈上新台阶。经过一年的建设,全省开发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认真负责,齐心协务,顺利完成开发区清理审核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的通知》精神,从2006年年初开始,在2005年对全省开发区进行初步审核以及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报我省省级及以下开发区清理审核工作结果的函》的基础上,就清理审核开发区事宜反复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进行衔接,及时向省政府请示汇报有关事项,并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局、各市州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反复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期间,省政府分四批对拟保留的开发区进行了批复,进一步明确各个开发区的名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省政府的批复,对决定保留的甘肃省开发区分四批作了公告。截至2006年底,全国开发区清理审核工作基本结束,甘肃省51个国家级、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经国家公告保留3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4个。并且国土资源部已经全部公告其四至范围和审核面积。34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5856公顷,审核面积15397公顷,建成面积6446公顷。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方面。通过这次审核,全省各市(州)对开发区的认识更加明确,对开发区工作愈加重视,加强了开发区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管理机构更加明确和合理,管理制度和办法更加完善,为全省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在搞好清理整顿的同时,开展了全省工业用地规划工作。根据省政府指示,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我省(县、区)工业用地规划工作的意见》(甘发改地区[2006]363号),要求各县(区)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以合理节约利用土地、统筹规划工业用地为目标,做好工业用地规划工作,为当地“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和城镇化留足发展的空间。
(三)注重学习和借鉴,探索开发区建设的新思路。在开发区清理审核的过程中,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人员赴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进行了调研,寻求开发区制度创新和管理经验,撰写了《对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开发区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并上报省上主要领导参阅。同时,多次赴全省各市(州)调研,全面掌握情况,探索开发区发展的新路径。针对甘肃省开发区的现状,着重提出了“对兰州市开发区发展的若干建议”,对兰州市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具体意见。
(四)加强项目管理,用好开发区专项资金。为了促进全省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甘肃省开发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2006年年初,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对2005年开发区专项资金安排的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等6个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撰写了调研报告,分送相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编制了2006年度园区专项资金的投资计划,筹措2000万元对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投资。项目资金的安排大大调动了各地发展园区经济的积极性,推动了开发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但是,总体评价甘肃省开发区的发展,仍显缓慢,同时在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促进开发区有效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开发区中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层次低,技术装备水平和专业化协作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开发园区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部分开发园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不明确,建设起点不高,产业雷同,缺乏特色,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2007年全省开发区工作的重点
就甘肃省而言,大多数开发园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上规模、上水平的开发区所占比例还很小,总体上不存在过热的问题。因此要正确处理清理整顿和规范提高的关系,研究制定有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努力将有特色、有发展前景的开发园区做大、做强,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