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绿林、新市农民军建立农民政权,拥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23年)。当时伏湛从伏姓宗族形成已迁任,原内(治所在今山东省,原县,辖境相当于今,原、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太守。“之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他向妻子说:“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于是,他带头和家人吃粗粮,节衣缩食,“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余家”,当之“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于是吏人信向,内,以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刘秀称帝(27年)迁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后,“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任大司徒的邓禹率军西征关中(今属陕西)之,光武帝以湛有宰相之,使任命其为司直,行使大司徒职权。帝御驾亲征之,他常留守京师,总理朝政,为,官之首。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诏拜伏湛代邓禹任大司徒,封爵阳都(今山东沂水县)侯。渔阳内(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彭宠反叛后,光武帝欲亲征,伏湛上书谏曰:臣闻周文王受命征伐犬夷、密须、耆、崇等五国,必先询问同百宗室,然后与群臣议,再占卜问卦,决定大事,故谋成,占卜吉,战则胜。《诗》曰: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崇国城坚固,文王先退后攻,待机而动,故三分天下有其二。
陛下在天下大乱中受命称帝,光耀祖宗,出入四年,扫灭割据势力,功劳卓著。今京师空虚,资用不足,不能未平抚近而先伐边远地区,且渔阳近北狄,若讨伐,其必向北狄求助;军队所过县邑皆贫困,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就会抢收储存。大军远行二千余里,士马疲劳,运输艰难。今兖(山东兖兖))、(河南)、青(今山东淄博)、冀(河北),中国之都,寇贼纵横,未及从化。渔阳之东,本备边塞,地接北狄,赋税微薄,平之之,内还得资助,今乱而荒困,何以先图?而陛下舍近求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恐惧,诚臣所疑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光武帝阅奏章,认为伏湛说得有理,便放弃了亲征的决定。
获索农民军首领徐少,率军万余人占据富平(今山东惠民县东南),汉军六次攻打不下,传言愿意降于大徒伏公。光武帝知伏湛在青州、徐州有威望,便派其到平原郡招抚,伏湛至富平后,徐少(字异卿)率军奉迎,当日归降,并派人护送伏湛返回雒阳。接着,伏湛又建议光武帝恢故了乡饮酒礼。建武三年冬,光武帝亲征张步,伏湛留守京师,在冬祭高庙的问题上,河南尹与大隶校尉争论不休,湛不能定策,被免职”建武六年(30年),伏湛被迁封为不其(今山东崂山县西北)侯,封食邑3600户,遣就国。
伏湛在封国一住就是数年,南阳(今属河南)太守杜诗向光武帝上书荐湛曰:臣闻唐尧、虞舜依靠股肱大臣而太平,周文王依靠贤士而安宁,《诗书》“济济”,书书》““良””臣臣窃,大大徒、阳都侯伏湛,十五岁就学有所成,成年后诲人不倦,守师道,为人表率。以前他在河内,歌(今河南淇县)及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廉洁爱民,吏民敬畏,辖境安宁。天下大乱,稳守郡域,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大志。陛下知其品德和才干,委以宰相重任,臣敬服,吏民仰望,德义俱全。他因小过错被斥退位后,久不故用,臣吏惋惜,儒士痛心,臣亦深为伤心。伏湛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是国家的光辉;智谋深远,虑事周到,廷之可依赖大臣;从少年起就蓄发励志,白首之年不衰,“实足以先后王室,名定以光示远人”。古代帝王择诸侯中的贤者任公卿,四方诸侯仰慕而望京师,心归服于,柱石大臣,辅佐,廷,出入宫廷。补缺遗,野庆幸,吏民心安。
臣生来愚笨,没资格谈论有宰相之才的人,只能竭力报国。吾任侍御史时,上奏封泰山大臣的书中,就说湛公廉政爱民,好恶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尤以近侍,纳言左右,旧制九州五尚书,令一郡二人,可以湛代。颇为执事所非。但臣诗蒙恩深渥,所言诚有益于国,虽死无恨,故越职触冒以闻”。杜诗是著名的廉吏,被郡人誉为父母官。他的奏章,是对伏湛全面、公允、从伏姓宗族形成中肯的评价,流露出为国荐贤的深厚情感。光武帝阅,悔悟,于建武十三年(37年)下诏书表彰伏湛功绩,召其回京师欲以重任,家人也复回到雒阳宅第居住。当尚书奉令已择吉日授伏湛大官时,湛在饮宴中不幸中暑病逝。光武帝阅,惊而泣,亲自去湛的宅第吊丧,又派使者送去宫廷的陪葬器物,代帝送葬,还令官府重修其宅第,安慰家人,以示崇敬。
伏湛的兄长名字失载,去世较早。湛之弟伏黯,字稚文,以精通《齐诗》闻名,曾改定章句,撰《解说》九篇。他累迁官至光禄勋、无子,以长兄之子伏恭为继子。从伏湛在东汉初任大司徒后,除琅邪郡伏姓家族(分立的数家)外,国都雒阳则又成为伏姓人的荣耀宗族(三兄弟各成大家族)胜地。
三、伏姓宗族成为皇亲国戚
曾任汉光武帝大司徒、封爵阳都与不其侯的伏湛病逝后,其家族仍是雒阳的名门望族,而史书仍记其祖籍是东武,对其他地方的支裔则均未记载。
1.伏胜第10代孙子的业绩
(1)湛之兄的儿子伏恭(他过继给小叔父伏黯)。《后汉书·儒林传·伏恭传》(2571页)记载:“伏恭字叔齐,琅邪东武人。”他从小就爱读经史,过继给叔父伏黯后,又专心学《齐诗》,以才学闻名,对养父、养母(即叔父、叔母)十分孝顺。成年后,他以伯父伏湛、养父伏黯是朝臣之故,任“郎”官。建武四年(28年),他离开京师雒阳出任剧(今山东剧县)令,任职13年,政绩优等。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刺史举荐其为“优异”,太常卿召其考试经书,得第一名,被授为博士,升任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北)太守。他在处理郡内政事外,仍收徒讲学,不曾中断,弟子甚多,形成北,州郡“多为伏氏学”的局面。汉明帝永平二年(58年),他以政绩突出被召回京师,代梁松任太仆。永平四年(20年),明帝幸临辟雍,在行礼中晋升伏恭为司空,“儒者以为荣”。
他任司空(三公之一)后,尽职尽责,备受朝野敬重,在公务之余,他仍读书著书,不废学业。其养父伏黯撰的章句繁多,恭便省减浮辞,删定为20万言。他任职九年,以病辞官归家休养,诏赐以千石俸禄供养终身。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驾幸琅邪,召见在东武家中养病的伏恭,仍以“三公”礼仪隆重接待。章帝建初二年(77年)冬,行乡礼,召伏恭为“三老”,居于雒阳宅第供养。元和元年(80年),伏恭病逝,终年90岁,章帝下诏书,赐葬于明帝的显节陵下。
(2)湛之子伏隆等三人的业绩
伏湛的长子隆,字伯文,《东观汉记》则称他名伏盛,字伯明。
他从少年起就注重名节,成年后更是如此,被琅邪太守任命为郡都邮。建武二年(22年),伏隆奉诏入怀宫见光武帝,以对答如流受到帝的赏识。时张步兄弟各拥兵数万,占据齐地,割据自立。光武帝知其父湛在齐地有威望,隆有父风,又以节义闻名,便诏拜伏隆为太中大夫,持节赴青州、徐州(治所在今山东郯城),招抚郡国。他带人入境后,贴出布告说:昔日奸臣王莽弑帝夺位,宗室兴兵除乱杀莽,众推立刘玄为帝,以主宗庙。不料他重用佞臣,危害贤良,失去人心,被赤眉军消灭。皇天保佑,圣哲应期,陛下(光武帝)神从伏姓宗族形成。
武奋发,以少胜多,击败莽的大将王寻、王邑,官军百万溃散于昆阳(今河南叶县)。陛下又击灭王郎于赵(今河北邯郸),灭大彤、高胡等割据势力,统一河北,进而收复河南。梁王(王城在今河南商丘)刘永,以宗室得爵,不知满足,割据不归依陛下。今汉军19万攻梁王,已克睢阳(今商丘南),刘永逃命,家族已亡,诸君已闻也,不早日归降,后悔莫及也!青、徐二州的农民军首领看布告后恐惧,获索帅师郎等率六校部降于汉。伏隆一行西返,张步派人求见表示愿降,隆说:事情重大,向陛下上奏后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