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辉
一、伏羲形象的产生
当今社会强调公众形象,注重形象设计,这是因为形象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现,分抽象和具象两大类。抽象是人类理性世界的产物;含有极大的伸缩性,并可依此而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外部形象;具象则指外部世界所固有的,包括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和赖以寄托的各种偶像。而伏羲的形象年所以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其原因就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对自己祖先的人文形象设计,它代表着一代又一代人对自己先祖伏羲的怀念和敬畏年情。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形象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始祖偶像,因而又有些神秘莫测。从伏羲形象的产生、形成到发展定式,经历了数千年的检验和积淀。最初的伏羲形象是历史的真实折射,产生于今渭水流域的甘肃省天水地区,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①王大有先生认为上限可追溯至今9000年前。
②另外,天文学家伊世同先生从天文的角度考察,认为神农氏的年代在距今12000年~25000年。
③按照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的记载,则伏羲的年代当在万年以上,作为一说,可供参考。我们说伏羲的形象产生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是来自于专家们的共识。考古学家张培忠先生在为《龙与中国文化》一书作序时提出:“当我们探求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时,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公元前5000年,今陕西渭河流域即出现了类似龙的长身鱼纹,这种鱼纹以组合形式出现在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蒜头瓶上。”
④张先生所言极是,很有启发性,对于我们进一步认定天水为龙的故乡提供了借鉴。这是因为渭水流域的天水地区有着早于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长身其鱼。主要表现在以其鱼为主的大地湾二期彩陶器上,尤,以拉长变体的圜底盆为代表。
⑤距今在5922年以上,与此同时,在大地湾社区内的天水师赵村二期遗存中同样出土了以其鱼为主体的彩陶器,主要有圜底钵、蒜头细颈壶、葫芦口尖底瓶、侈口尖底瓶、卷沿盆等彩陶器,表现为各种不同姿态的其形象及变形其鱼等。
⑦年代之久远、内涵之丰富均胜于半坡。考古专家们现已认定:师赵村一期相同于大地湾一期。
⑧并且指出,“从地层、年代、标型学等方面分析,可以认为师赵村一期文化是产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一个源头”。
⑨专家们的科学结论,同样是我们的结论究为此,我曾专门在京请教考古学家谢端琚先生,他认为:天水师赵村二期相同于大地湾二期,距今6822年~5822年,其鱼虽称半坡类型,但要早于半坡究另外,谢先生还指出:天水师赵村从一期到七期乃至辛店文化,就年代而言,从距今8222年到距今3222年,有着5222多年的连续,而且序列完整,在整个西北地区是不多见的,又是伏羲的故乡,值得认真的研究先生的意见,对于我们考察伏羲形象的产生及的研伏羲文化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究关于伏羲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关系,张德芳先生曾经撰文指出:
伏羲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如果我们剥去其神话的外衣,考察其真实的历史文化内涵,不难看出,它所反映的时代和生活情景同人们了解的新石器时代的情景是一致的。它与河陇地区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面貌有某种联系。
⑩张先生言之有理究大地湾一期距今8222年,可以认为是伏羲的上限,这个结论还来自于对号称天下第一龙——濮阳蚌龙的的研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是1988年发表的,墓内有一条长1.78米的蚌龙,距今有6000年左右。西水坡蚌龙的发现因其意义重大震动了学术界,对其研究者甚多。王大有先生认为:“濮阳西水坡蚌塑龙是6500年的产物,45号墓主人是履过帝位,又说明是继承了伏羲太昊文化传统的。”
张维华先生甚至认为M45是伏羲墓。
学者们对西水坡天下第一龙的研究表明,是继承伏羲的结果,而不是伏羲的故里,这是我们认定伏羲先于西水坡的最好证据。冯时先生认为西水坡45号墓有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宇宙模式,由此可见伏羲制甲历四时的记载绝不是空穴来风。按照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中国文明起于“满天星斗”的观点,位于古成纪中心地区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公认的中国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而伏羲诞生地与文献所载是相吻合的。这在大地湾社区出土的有关实物中得到了证实。尤其是被认为“汉代的伏羲、女娲形象确与渭水流域的原龙纹有着隐约可见的渊源关系”的人首鳞身彩陶瓶。该陶瓶一件出土于1958年的甘肃天水市的甘谷县西坪乡,瓶高38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5.7厘米,橙黄陶、深褐彩,瓶腹的一面绘有人面鳞身的图案;另一件出土于1973年天水市的武山县付家门,高18.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5.7厘米,橙红陶,腹绘有人首鳞身图案,其年代在距今5000年~7000年之间。因此,赵国华先生指出:“以庙底沟为起点,随着仰韶文化的西渐和发展,甘肃甘谷庙底沟型彩陶瓶上绘有蜥蜴纹……伏羲为蜥蜴之身,亦由此而来。”
赵先生的思路是对的,伏羲为蜥蜴——龙,可备一说,但他提出以庙底沟为起点则有些失误,前边我们曾予以辨明此不赘言。
以上是考古资料,但见著于文字的伏羲形象则出自春秋晚期孔子所传的《易·系辞下》,其文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
这短短的72字,是伏羲形象最早的记录和描述,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的记载完全一样,据司马迁“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的记载,知上述72字乃是孔老夫子所为,并且在出土的《帛书〈二三子问〉》中同样得到了证实。
应该指出的是:两千五百年来,关于伏羲72字的记载能流传至今,可谓大属不易。由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只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对带有口传色彩的典籍大加删除,以合礼数。孔子传《易·系辞》,能保留或记录关于伏羲的这72字,除了孔子老而喜《易》之外,其中暗合八卦九宫之数,明对夫子72弟子,是否巧合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传此72字时至少是对当时社会上有关伏羲形象及概念的认可,在“文献不足”的前提下,能做到这一步,对孔子而言是要付出一定勇气的。老子曰:“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足代表包括孔子在内的先秦人们追本溯源的心理状态。至于在《系辞》所说“盖取诸《离》”者,乃六十四卦中的离()卦。其意:《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是以畜牝牛吉也”。是说如日月附丽于天,能普照天下;百谷草木附丽于地,能使五谷生殖,又能饲养动物发展畜牧。这与伏羲“以田以渔”是相吻合的。而“化成天下”者,就是以文化天下。《贲》卦《彖》曰:“刚柔相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盖源于此,即人化、人文化。现在我们将诸《离》串起来分析,恰恰是《系辞》中有关伏羲形象的重要依据。对此,已故学者高亨先生认为:“今按离皆借为离,龙也,渭云气似龙形者,虹之类也。”
高先生所释极为精当。虹就是龙,在甲骨文里写作“”,系双头吐信的蛇,属龙蛇类。双头蛇,在汉画像石中与伏羲女娲同在一起,据任继先生的研究乃是性爱的表现,所以《拾遗记》在记载伏羲的出生时说: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久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这里的“青虹”正是“青龙”,也就是说伏羲母在华胥之洲的地方与龙交而生伏羲,所以伏羲是以龙为图腾的氏族。虽然是传说,但绝不是任何人都有此种传说的,它是伟人的象征、帝王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伟人传说。五帝之一的舜,就是其母见大虹交感,而生舜于姚虚的。
据说刘邦之母也是与龙交孕的。史称“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是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为提高自己布衣身价而编造的故事,目的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龙种。不过从该故事的背后,所反映的则是一种伦理观念。在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只有龙才是真正的宗祖,所以伏羲人首龙身的形象,其意义正在于此。
考察诸《离》,是一幅关于先民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日月山川,有百谷穑,有渔猎,有家畜,伏羲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伟大的发明。那是遥远的古代,地处今甘肃省东部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生活着一群以龙为图腾的原始部落,其中有一位名叫伏羲的圣人,他是这一地区众多部落的首领。在他的带领下初民们由长年野外采集的生活开始向农、牧、渔、猎的定居生活过渡。在突起的山丘上,他面对浩渺无垠的苍穹,沉思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面对大地,他认真观察万物的变化。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亲身生活的实践,苦苦苦求索索不倦,终于从中找到对立规律,发明了以八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又制定甲历四时,完善婚姻制度,灼土为埙、渲泄“扶来”,奠定了在中华文明史中的特殊地位。
历史告诉我们,伏羲形象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与大自然斗争的产物,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来源于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所以,在中国所有的人文祖先中,只有伏羲一人集中着各种各样的伟大发明。因此,伏羲形象的产生,既是华夏民族的感情产物,也是华夏民族共同心理的需要。
二、不同色彩的伏羲形象
伏羲的形象,尤其是外部形象,是靠一代代代传传流下下的。
由于年代久远,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象。下边以晋代以前的资料为限,略举几例:
1.人的形象
《管子·轻重戊》载:“牺氏、女娲氏……蛇人人。”
《尸子·君治》载:“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世本》载:“庖牺氏作瑟五十弦,瑟,洁也,使人清洁于心淳一行。”
《战国策·赵策二》载:“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新语》载:“伏羲无书以画事。”
《白虎通义·号》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起之吁吁,饥即食,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汉书·律历志》载:“《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曰太昊帝。作罔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汉书·叙传》载:“羲画卦,书契后作。”
《古史考》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帝王世纪》载:“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
综合上引诸史料,其中言戏、庖牺、宓羲、炮牺、牺者,均指伏羲,只是书法不同而已。
2.人首龙身(蛇躯)的形象
《帝系谱》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
《列子·黄帝篇》载:“庖羲氏、女娲氏……蛇身人人。”
《皇王,成》载:“号太帝包牺氏,风姓,蛇身人首,有圣德。”
《鲁灵光殿赋》载:“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帝王,成》载:“华胥……伏羲于于成,蛇身人首,有圣德。”
《拾遗记》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以上是部分文献资料。而考古资料则以山东武梁祠汉画像像中的伏羲人首羲身,河南南南汉画像像的人身羲首,徐州汉画像中的人首羲身等为代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南北朝至唐代的今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尺些关于伏羲的布、绢画像,虽然在形象上有些,俗化,如有…着小胡子的伏羲,以及没有…胡子的西部人形象等,但表现出的都是人首羲身。
3.龙身牛首形象《春秋合诚图》载:“伏羲羲身牛首……”
羲身牛首为伏羲形象者仅此尺例。牛首者乃牛头。今甘肃天水地区不少伏羲像,头上都有两只小角,当为牛首之遗孑。牛为六畜之首,在农业民族的中国最为尊贵,这表明了伏羲作为农业文明的代表,以田以渔是可信的。
4.各部位的具体形象
《白虎通·圣人》载:“伏羲禄衡连珠,唯大目鼻羲。”
《潜夫论·五德志》载:“……伏羲,其日角,世号太。”
《春秋合诚图》载:“伏羲……长九尺一,望之广视之专。”
《孝经援神契》载:“伏羲氏日角衡连珠……伏羲大目。”
《春秋元命苞》载:“伏羲大目,山准羲颜。……伏羲羲颜。”
《论语摘辅象》载:“伏羲虎鼻山准。”
上引诸书除《白虎通》与《潜夫论》外,均为纬书,因而多有神秘。
所谓山准日角连珠衡者,三国魏人宋均注曰:“伏羲木精之人,日角额有骨表,取象日所出房,立有星也。珠衡,衡中有骨,表连珠象玉衡星也。”
用现在的话讲,伏羲是有木德神灵的人,额骨中央内隆起,形状如日,平横的眉宇之间有骨头隆起如连珠,像北斗七星中的玉衡星一样,指示方向,临制四方,即后人所称的“矩衡神”
。
5.劳动人民形象。
《河图挺佐辅》载:“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
《古文考》载:“伏羲作罔。”
《新论》载:“宓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
关于伏羲作罔与制杵舂,我们在秦安大地湾及周边社区内的师赵村、西山坪及王家阴洼等距今5000年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杵、臼器中得到了证实。
归纳上述各种类型,不难看出伏羲的形象从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被神化、美化,使之丰满高大。所画龙身蛇躯者,是伏羲氏族龙图腾的表现。而大目、日角、珠衡、龙颜等则是后人的神化。当我们拨开神化这层薄雾时,不难发现伏羲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劳动者、创造者和发明者。当然所有这些发明未必是伏羲及其氏族的专利,而统归于他一个人的名下只能说明他的存在是社少的需要,否则早就被人遗忘。美国学者艾恺认为,“祖先离得越远就越非人格化,也就地位越高”,这是因为古人在描述自己的祖先时或多或少少会附一定成分的神秘色彩和超人的能力,以区别后人,从而达到令人敬畏的神、圣的效果。即便在今天,很少有人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家500年前的祖宗模样,更何况是一位距今8000年前的部落首领呢?
三、华夏民族的象征
有专家说中华文化就是龙种文化,此话不假,因为迄今为止的全球华裔,都以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作为华夏的象征,其代表就是以龙为图腾的伏羲,对此,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几千年过去了,现今中华民族认可的伏羲,基本上是汉代形,的具体形象。其造型的时间,可上溯至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建灵光殿中的壁画,见著于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王延寿字文考,东汉安、顺时期人,为当时的奇才,他作的《灵光殿赋》使大文学家蔡邕都自愧不栩。
王延寿作完此赋后,在游历湘水时不幸溺死,年仅二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