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伟
陶达三先生,名守恒,字达三,无锡人。幼年跟随当塾师的父亲读书,尔后毕业于无锡理化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参加理化研究会活动,结识了日本教习藤田友彦,由其介绍,去日本京都理化博物专门学校留学。学成归国,应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之聘,担任理化博物教习;光绪三十三年,兼无锡竞志女学理科教员。由于从事新式教育,他制作的生物标本具有独到之处,在宣统三年(1911)参加意大利举办的“国际工业与劳动博览会”(亦称“万国博览会”)时,荣获奖章、奖状。后来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教育美术馆展,又获由总统颁发的有关奖项。
当时,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之苦,萌发了改良社会的意念,清政府也“废科举,兴实学”。陶达三看到了国家的贫穷落后状态,主张“教育救国”。遂于1911年正月创办初等工业学堂,亲自规划校舍,购置教具,并引进新式织布机、织袜机,在校外设立染、织两个工场,提倡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当时社会并不认可这种教育方法,开学初年只有两名学生。陶先生并不气馁,四处宣传学堂的长处,使第二年的学生增加到70多名,继而是300多名。他又邀请留学于日本染织科的诸文绮、刘北禾分别担任两个工场的主任。该校在20年后的一份校庆报告中说:“今日无锡布厂,知用新机,注意色染,皆自吾校启之。”
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革新教育的好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如,毕业生徐佩赓在一份《毕业同学之经验谈》中说:“赓自离校后,即任处州(今浙江永嘉)府龙泉县贫民习艺所教授一年。翌年任所长兼教授职。于民国八年转人温州府瑞安县广明无限总公司。及至十五年春间。因抵制日货发生。赓即有鉴于此,乃发起创办鹿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纶工及工场主任。迄今已届五载,同时并开设虞丝棉纶工制作厂。该时温台处三属共计织厂有百余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于是,民心大振,纷纷追逐民主革命,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语)。新成立的无锡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式学堂,在首届县国民议会上作出决定,将公立工业学堂改名“无锡县立乙种实业学校”,并从寺后门迁入学前街的学宫。这是历代学官的署所,无锡最高等级的办学之地,可见工业学堂的地位已居全县之首。
不久,陶达三改任无锡第一国民学校(今崇安寺小学)的校长。他已是知名教育家,1913年11月以江苏省学务调查员的身份,去日本考察京都高等工艺学校和商业学校。这更增强了其“学用结合”、“文理并重”的教育决心。他在学校中附设了商业补习科,设置商业课程,又利用寒假开办“小小商店”,组织“贩卖团”。店内设“文具部”、“实用品部”、“玩品部”、“食品部”和“代售部”,又请工商界知名人士讲经济形势,像模像样地对学生灌输经商知识。
陶先生一生当了20多年校长,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也担任过无锡县、无锡市(当时的城区)的教育会会长,经常外出考察教育事业,足迹遍及京沪各地,成了当时教育界的著名人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避难到了无锡农村,仍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南方泉的寺前、蒋家桥两地办起小学,孜孜不倦地为农家孩子作启蒙教育。汪伪政府多次聘任他当县教育局局长,均遭拒绝。他干脆请名画家王云轩为自己画了一张身穿僧衣的像,并题诗一首:
东风扑面动秋思,枫叶焦黄血染姿。
古国在怀袭禅衣,此书不读再思之。
他将日本侵略者(东洋人)血染中华,含蓄地比喻为“东风扑面”,身穿僧衣表示不愿当汉奸的决心。正是由于他具有高尚的爱国精神,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至于说到他的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也历历可数。如无锡图书馆的初建,邀他参与规划;无锡国学专修馆的兴建,著名教育家唐文治、钱基博等邀他营造设计;惠山黄公涧、“蟹眼泉”、直街排水沟等疏浚。他积极发起;还开辟了惠山腰的人行道,经办惠山林场和公有林等等。凡社会需要和有益于百姓的事,他都有求必应,乐意投入。
在他74岁高龄时,依然执教于县中、道南中学和正风中学。因而,一些同行戏称他的筋骨为“德国机器”。直到76岁时他才走下讲台,在映山河花园弄老宅整理书籍,鉴赏文物,或出外探亲访友。1951年2月,这位以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老人无疾而终,享年80高寿。如今,人们每每提到无锡的教育历史,总要怀念起这位乐育人才的陶达三先生。
(载《江南论坛》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