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5300000035

第35章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4)

理欲论

理欲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从道德理论的角度说,理是道德理性,欲是感性欲望。与义利关系联系起来看,理近于义,而欲与利相连,理欲之辨实际上是义利之辨的深化和发展。先秦儒家在讨论义利关系时,往往把利与欲并提,如荀子曾提到了欲是否合于理义要求的问题,却没有把理和欲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来研究,理欲关系问题也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最先把理欲作为对立范畴提出的,是《礼记·乐记》中的一段话:“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之,然后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到宋代理学家把“天理”这一范畴作为宇宙的根本之后,理欲之辨就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乐记》的这段话也就成为立论的基本依据,在讨论中得到阐发、丰富和发展。宋明理学家们的基本观点几乎都是强调理欲的对立,认为欲为万恶之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至明末清初,以王夫之、戴震为代表的思想家才把理与欲统一起来,认为理与欲中,理就是欲发挥得恰到好处时的标准或尺度,因此应当以理导欲,达情随欲。

理欲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这种变化也反映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不同社会、不同的人们对欲有着不同的态度,由此也就有各种不同的理欲观。明智的思想家们提倡的纵欲为害、节欲导欲为善的原则,具有较多的合理因素,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符合社会制需要。而“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更是人类最正当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今天我们立足于现实社会,对理欲关系自然需要有新的理解。综合历史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其中值得肯定的应当继承和发扬的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欲过为私,纵欲成害

“欲过为私,纵欲成害”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理欲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基本观点。明代吕坤说:“儒戒声色货利,释戒色香味声,道戒酒色财气,总归之无欲,此三氏所同也。”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却也道出了部分事实。远在先秦时期,道家最先对“欲”发难,他们认为嗜欲害性害身害国,提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墨家也认为“欲恶,伤生损寿”,要去欲而用仁义。儒家虽然不全面否定欲,却也认为多欲伤德,呼吁“养心莫善于寡欲”。秦汉以后,佛、道及宋明道学攻欲更烈,以人欲为万恶之源,没有存在的价值。这种对欲的否定,既含有对统治者奢侈腐化的劝诫,又反映了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正当物质生活欲望的漠视和否定。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承认人欲的正当性,认为欲本身并不是恶,过分放纵才会招致祸患。这些看法比较合理,具有进步意义。

二、欲不可去,节之为善

古代关于节欲、导欲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绝欲”、“去欲”的主张,也有思想家提出的节欲、导欲主张。节欲和导欲,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对欲要节制、引导,不可纵欲;另一方面,也承认欲存在的必然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认为“欲不可去”。这种思想,从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到荀子明确提出“欲不可去”,反对去欲,再到明末清初早期启蒙学者强调欲存在的合理性,指出“欲未可谓之恶,其为善为恶,系于有节无节尔”,戴震的“节而不过,则为依乎天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逐步丰富的发展过程。

三、理欲相对,以理胜欲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把理与欲看成是绝对对立的,赞扬“理”而或多或少地否定“欲”,并且认为这是“君子”和“小人”人格对立的主要依据和表现。荀子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张载说:“上达反(返)天理,下达循(殉)人欲。”不仅如此,宋代以后,道学家们还认为,理与欲、天理和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冰炭不能同炉,它们处于不停的斗争之中,此长彼消,彼长此消,甚至“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因此,无论做人还是为学,都要处处辨别天理和人欲,去除人欲,保存天理。“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样才能超凡入圣。“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存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上述各种理论,指出了人的欲望,特别是人的物质生活欲求与道德理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要求用道德理性去抑制那些过于膨胀的物欲。这有其合理性,可资借鉴。但是它过分夸大了这种矛盾,以至否定了物质生活欲望的合理性。和“义利观”中的“重义不谋利”的观点一样,它受到了后来一些学者,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学者的批评。

四、理在欲中,以理导欲

关于“理在欲中,以理导欲”的思想,纠正了宋明道学家把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贬低人的物质生活欲望的片面性。指出对于人欲不能否定,也不能只是消极地阻遏防止,而是要积极引导,“因人所欲而以不禁禁之,制为礼乐,定为章程”。“理在欲中,以理导欲”的思想,不但达到了古代中国关于理欲关系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导欲的思想,先秦时期荀子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主要是宋以后思想家的观点。与把天理和人欲截然对立的观点不同,胡宏首次提出理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朱熹也肯定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明代中期以后,尤其是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进一步阐述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联系,指出天理不能离欲而独立。如刘宗周、陈确等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王夫之说,“万物之公欲”即“万物之公理”。戴震则提出“理存乎欲”。把理欲关系问题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批判了以往的禁欲主义和半禁欲主义,成为后来人个性解放思想的先声。

五、体民之情,遂天下欲

“体民之情,遂天下欲”的思想,与“义利论”中的“兴天下利,利济苍生”一样,也是中国古代伦理学说中最光辉的部分。在部分思想家眼里,它是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先秦时期的荀子基于“欲不可去”的认识,曾经提出以礼的调节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种思想比较合理。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荀子的这种思想没有得到承认和发展。宋明以来的理学家们又把义理同情欲绝对对立起来,情欲几乎被完全否定。明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在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那里,欲重新得到肯定,他们不仅指出理在欲中,而且指出,理的实质就在于“情之至于纤微无憾”,“以同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他们揭露了封建社会“以理杀人”的本质,强烈要求人性解放。这些理论不但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在今天也仍然有积极意义。当然,这些看法仍然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公私论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作为个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而存在。因此,公私关系问题就成为人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也成为道德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文化中,公私这一对范畴非常复杂,其含义比较笼统、宽泛而不稳定。“公”字原来指天子、诸侯以及他们的权益,“私”字相当于个人或自我。《诗经·豳风·七月》里所说的“言私其,献于公”,《小雅·大田》里说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后来,谈公与私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被理解为全体与局部、社会整体与个别人、社会集体与自我,这里主要是指利益问题;二是主要指公正、公平与自私、偏私等。这两个层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礼记·礼运》里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法家所讲的“明于公私之分”,“公私相背”,亦复如是;而宋明道学家所讲的“公私之辨”、“破私立公”,主要是从价值角度着眼的。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流都主张“立公去私”、“大公无私”,对于“公”充分肯定。这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所在,具有较多的真理性因素,至今也应当肯定和弘扬。而对于“私”的贬低和否定,则应作具体分析。自私、偏私的价值指向应当贬斥,但是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却不宜一概否定。

公和私,不是抽象的。在古代等级制社会下,“公利”往往只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甚至家族的利益,与被统治的下层民众的利益相对立。以私利服从公利,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这一原则在多数情况下又意味着对自身物质利益的漠视以至否定。明末以后一些思想家对这种现象予以揭露、批评。他们对“私”,也就是对个人正当权益积极肯定,而对于家天下即“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今天也可供借鉴、吸取。

一、天下大同,圣贤至公

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的思想。《礼记·礼运》中对于天下大同的描述,突出地体现出一个“公”字: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制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抗议,更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这一理想,几千年来,一直为我们民族的先进人们所追求,直到近代,康有为、孙中山都以此号召和鼓舞人民。由于这种社会理想,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理想人格,即圣贤,他们至公,即能够公而无私地对人对物、对国对家,并对待自己。古人认为,圣贤至公的“公”字,包含有公共(公有)、公平、公正等内容。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平”、“正”,原因是他们能“公”,即能以整体的利益,以全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的狭隘私利决定一切。这个思想深刻地抓住了道德的关键——公私之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优秀部分。

“天下为公”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继承。需要注意的是,“公”并不是抽象的,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含义。今天我们继承“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这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二、公私相背,善恶所由

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把公私与道德上的善恶联系在一起。唐代独孤及一针见血地指出:“善恶生于公私。”把公私的道德意义明确地揭示了出来。到了宋明道学家那里,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论证和发挥。他们把公私与义利、理欲、善恶诸范畴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公就是义,就是理,就产生善;而私就是利,就是欲,就是恶。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于公私。在某些道学家眼里,凡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统统是“私”,私是万恶之源。明代的吕坤甚至认为,“人一生大罪过,只在自私自利四字”,“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只一个私字,扰攘得不成世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公私相背,善恶所由”理论,抓住了个人和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伦理学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研究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公为善,肯定了人应该从“天下正大的道理”去处置事,不应只局限于一己之私意、私利,这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是,除了极少数思想家之外,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公私的对立,而且抽象地看待公与私的相互关系,这就有失偏颇了。其实公与私的关系是具体的,它们不但有对立的一面,还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面;“私”有导致恶的一面,也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

三、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这是从政治道德的角度谈公私的。其根本的思想在《商君书》里用最简练、最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公私之交,存亡之本。”先秦时期不仅儒家提倡“世界大同,天下为公”,法家更强调“公”。他们主张法治,而认为法的功用就在于“去私立公”,把立公去私看做治国的根本原则。他们这样做,主要是反对当时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亲亲而爱私”现象。当然,他们所主张的“公”也并非真正的公,韩非就将国君的意见、利益等同于“公义”。但他们提出的去私立公的原则却有普遍意义,因此也成为重要政治道德原则。它为后代政治家所继承、发展,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对人君要求“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对人臣要求“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等等。到宋儒又有人提出“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可见这一点已成为政治道德的传统。这种思想理论,对于限制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今天,已经消灭了等级制度,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立公去私、大公无私的原则已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扬这种优秀传统精神,以反对一切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建立起真正公正廉明的政治。

四、破私立公,克己迁善

提倡“破私立公,克己迁善”,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首先提出公私关系问题是先秦时期的法家,如管仲、商鞅、韩非等,他们提出“明于公私之分”。但是,他们主要是从反对血缘家族关系,坚持专制集权的法制着眼。汉唐以后的儒者,特别是宋明道学家,对于法家的去私立公理论进行了儒家式的改造,建立了一套“破私立公”的理论,与其“义利之辨”、“去欲存理”相呼应。在他们看来,人心之公同义理一样,是人天生而有,只是被私欲所蔽,才违背道德,酿成祸害。用王阳明的话说便是:“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陷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对于私心,必须痛下省察克治功夫,“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定要“扫除廓清”,使人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方可。

“破私立公,克己迁善”,突出了人们思想中公和私的矛盾,要求把公义放在第一位,以公胜私。这对于坚持道德修养,保持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问题是,不能把公私的矛盾、对立绝对化,抽象化。特别要看到,作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私与公之间,除了有对立的一面之外,还有统一的一面,对于“私”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可一味反对。要克服传统道德思想在这方面的片面性。

同类推荐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公文作品集

    公文作品集

    本书《公文作品集》可分为讲话、论文、调查、通讯、报告等章节。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 会展成长的逻辑

    会展成长的逻辑

    本书分析会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小会展企业品牌建设中文化创意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会展文化创意的预警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中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风险、种类、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是有效克服风险的有力保证等。
热门推荐
  • 恶魔天才

    恶魔天才

    林梓敬意外穿越至洪荒大陆,身为天才的他在这个神奇的位面又能掀起怎样的浪潮?
  • 复仇冷公主的霸道酷王子

    复仇冷公主的霸道酷王子

    十年前,她.软弱.母亲被杀十年前,她.善良被姐姐陷害十年前,她.信任.被妹妹推下悬崖她们和别的女孩不一样,别人在玩的时候,她们要在1000个人的名额里活下去,别人在玩的时候,她们在训练,从来没有人知道她们有多么的辛苦,但——辛苦是值得的,因为她们要——复仇
  • 金色王经

    金色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聊斋

    穿越聊斋

    一个聊斋路人甲把穿越者干掉继承他记忆的故事。一个把倩女幽魂中的“姥姥”变成女朋友的故事。一个怯懦的路人甲奋发图强势必要逍遥天地间的故事。一个聊斋故事,一介布衣书生,一身浩然正气,敢藐天地正乾坤!————————————————————————————三观满满,软妹不缺,且看正文分解。【签约作品,百章细纲,全职写作,放心收藏。】
  • 柏拉图爱恋

    柏拉图爱恋

    一个女孩从小便和现实做抗争。以凄凉为开场主题,童话和现实相交织。女主角开始了她的人生旅行........
  • 秋儿别怕,霸气老公永远是你的

    秋儿别怕,霸气老公永远是你的

    5岁那年,她拿着他的手就咬,“好难吃呀”某男脸黑得滴墨。11年后,她被他抵在墙上“说,为什么诱惑我”“我多久诱惑你了”“现在!”“我没...唔...唔..唔....”当他生气时把她关进小黑屋,她哭了,他心疼地抱着她“对不起,秋儿,我不会这样了”“为什么阿辰你不是没戴套后给我吃避孕药就是不带套呀?”“不想要孩子。”“那些男人都那么希望要孩子,为什么那不想呀?”“不想你疼!”“……”嫁给你不后悔。“我们要个孩子吧!”“怕疼吗?”“因为你,不怕!”“那好。”他们的爱情不曾被众多人祝福,却在每次坚持。他们一起吃过苦,受过难,这个结果来之不易。
  • 民用航空法概论

    民用航空法概论

    本书主要涉及了与民用航空法有关的各个领域,内容更注重实用性,既包含了公法的内容,又包含了私法的内容。主要论述了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国际性民用航空组织和公约、民用航空器、航空人员、民用机场、国际航空运输、我国航空运输法律制度、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航空保险法律制度、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法律制度等,并给出了一些参考案例,同时还附有现行的公约和航空法。
  • 特种兵之战狼出击

    特种兵之战狼出击

    我为先锋,我是英雄!当唐彩军在军旗下立下誓言开始,他的人生就再也不能自主,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职责和信仰,让他勇往直前。铁血和勇毅,让他永无畏惧。顽强和不屈,谱写一篇先锋血史,颂出一曲英雄赞歌。ps:本书系作者特种兵系列第二部,继《特种兵之特战狼牙》之后。欢迎大家阅读。不一样的精彩故事,一样的热血纷呈。另:新浪微博‘风云冷剑’求关注,求粉。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