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作为全省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系列活动,由中共庆阳市委、甘肃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举办,中共西峰区委、西峰区人民政府和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承办的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8月20日—22日在庆阳西峰举办。结合研讨会的主题,我想就新中国6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60年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通俗地说,前者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者是中国人民富起来。为了解决第一个课题,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抗争,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当然,这种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无数艰难和曲折。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无论是1871年的法国巴黎革命,还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都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我们党成立初期也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试图走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后来,毛泽东同志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解决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这条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解决第一个课题,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我们花了100年的时间。新中国一成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使中国人民富起来。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们在“一边倒”的口号下,照抄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认识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后,我们党及时提出“以苏为鉴”。1956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文献,以及1957年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标志着我们党开始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积极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后来的探索发生了失误和曲折,已经形成的正确方针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联系我们党对革命、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是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盘西化的邪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界定,包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涵盖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之处。理解和把握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
“一个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我们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经济建设上,要重点把握“一个体制、两个制度”。“一个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要重点把握“一个统一、四个制度”。“一个统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四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要重点把握“一个方向、一个体系、三个更加”。“一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个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更加”,就是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要重点把握“一个重点、一项任务、五有目标”。“一个重点”,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一项任务”,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有目标”,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个发展目标”,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本质要求。其中,“富强”是经济方面的要求,“民主”是政治方面的要求,“文明”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和谐”是社会方面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造福于全体人民,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方向。
三、新的历史起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按照“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解决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课题,大约需要从1949年到21世纪中叶100年的时间。这是第二个100年。在第二个100年里,我们已经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深刻把握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21世纪中叶的两个100年,深刻把握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两个历史性课题,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深刻把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条正确道路的探索和拓展,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形成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建设理论,坚持和拓展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要解决好第二个课题,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没有1978年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就难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一条,要求我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们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尤其是要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具体来说,一是从经济发展方面看,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二是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要在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三是从政府治理方面看,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尤其是要努力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做到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同时也应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如果说,科学发展主要是把蛋糕做大;那么,社会和谐主要是把蛋糕分好。我们既要有做大蛋糕的能力,又要有分好蛋糕的能力。要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基本要求,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具体落实到指标上,就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迎接建党100周年。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3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迎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我们要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解决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动力、要求和目标问题,对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我们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和农民国家,农村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在1949年站起来,就是由于我们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情况出发,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系,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同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必须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只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二个课题才能真正完成。我们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