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周俊
“百村结对共建”活动,是州委以调整基层党建新格局为载体,合理构建城乡统筹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式。“百村结对共建”活动的目的,是采取机关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的举措,为统筹推进城乡党建工作培养一批典型,树立一批样板,使党组织工作更加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更加有效、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明显提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对此,州委副书记宋秉武同志经过调研后,强调:通过“百村结对共建”这种适应临夏发展的新途径,增强同群众的感情,改进机关作风,打牢民族地区农村党建基础,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一、“百村结对共建”在全州农村党的建设中势在必行1、“百村结对共建”从州情出发抓党建临夏素有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茶马互市”之称,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河州花儿的发祥地。同时,与其它地区相比,有一个十分显明的特点———人口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平方公里240人。“百村结对共建”直接针对大部分村的这类共性,由各级党组织狠下功夫抓共建。全州村党支部1184个(包括村属党支部21个);农村党员36863名。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8058名,占22%;60岁以上12097名,占33%。村党支部书记1126名,平均年龄49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3名,占5%;村委会主任1099名,平均年龄46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3名,占1%。
2、农村党的建设需要符合具体实际
在“百村结对共建”活动中,机关党组织立足本地实际,针对村党组织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千方百计找准工作突破口,以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和带动其它各类资源的统筹。“百村结对共建”不是单一的支援和扶贫济困,而是共建共促共同发展;不是一方受益,而是共建共赢,双方受益。机关和农村党建工作各有优势,机关党员素质相对较高,组织健全,拥有优质党建资源;农村党员与农民长期相处,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善于做群众工作,优势也很突出。各共建对子倡导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相互融合,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百村结对共建”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机关单位通过共过组织生活、机关党员帮扶农村贫困党员、对党员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力争做党员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基层党员干部切实感受到结对共建的成果。
二、“百村结对共建”首先抓具体问题
树信心。首先要帮助村干部领导等树起脱贫致富的信心。把群众需要办的事情办好,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符合村子实际的科学、民主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聚合民力,上下同心,把好事办实、办好,才能牢固树立起共建共赢的信心。明政策。共建单位与村班子了解党和国家各种政策,对一系列惠民政策更是心中有数,从思想上坚定进取的决心。找目标。目标不准,难得进度。分析政策、村情、市场的基础上,帮村领导班子定规划,拟进度,选着力点,想措施,找渠道,按照近、中、远期目标,分特长、分能力来组织群众投入实施阶段。供信息。临夏商贸经济尽管不大,但人们经商的习惯由来已久,小买卖遍地都是。要让临夏的小买卖发展成品牌优势、规模经营、特色市场,共建单位必须服务超前、服务及时,关键是用好信息引导,做好信息服务。引技术。主要通过我州“人才乡村行”引进技术,把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智力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使农民所操之业行之长远,赚取越来越多的利润。
育人才。村班子在培育实用人才上作用是有限的。共建单位必须采取培训、考察、提供资料等方式,培育那些有进取心、有潜力、有影响的人员,做好已经实施的“一村一大学生”培养计划,改进劳务人员培训工作,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保证。有投入。抓基础设施建设,是最有实效的帮扶。
三、“百村结对共建”抓考核促落实
第一,全面落实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党组书记或主要负责人自觉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亲自安排部署共建活动,直接参与和指导工作工作方案的制定,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带头联系结对村的贫困党员,带头帮助解决影响结对村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重大问题,经常深入结对村调研指导工作,使结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机关党支部都把“百村结对共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体党员参与共建活动,积极倡导开展“访农户、问民情”等活动。机关党组织党员对结对村的群众每年至少逐户访谈一次,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了解他们的收入构成,了解党的惠农政策在他们家中的落实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通过组织这样一些活动,努力让结对工作不仅成为有效的共建形式,也成为机关对农村的一次大调研活动。
第二,列为考核项目。“百村结对共建”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注意避免“一阵风、走过场”。州委组织部承担做好“百村结对共建”活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联络工作,把各部门各单位结对共建的开展情况作为对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同时,与州直机关工委、州扶贫办、州民政局等部门紧密配合,加强对“百村结对共建”活动的督促检查和考评,对共建工作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好、效果一般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抓宣传,树典型。组织、宣传部门加强了对“百村结对共建”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注意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部门还特别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发展、推荐、使用一批熟悉农村工作、了解村情民意、热心为民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
四、“百村结对共建”初见成效
“百村结对共建”已经全面实施,正在民族地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显示它的活力。
表现之一,共建单位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动起来了。共建单位把州委、州政府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农民、务工人员、经营管理者,活动在城乡之间,随时随地与他们交流沟通,探讨共建形式,寻找理想的结合点,增加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村支部与村民商量讨论,提出要办的大事,同共建单位协商意见,理顺思路,制定出计划、方案,建立了一系列运行规划、制度。
表现之二,争办关系民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是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进村入户,调查村情民意,确切掌握了群众急需办的事情。二是办好平常事。共建单位与村组织抓农民技能培训、修村路、改善小学基础设施、建图书室、消灭农作物病虫害、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等。州委秘书处与广河县水泉乡牛康家村结对共建,争取和自筹资金68万元,改建村办公场所、修建小学教室、解决近145户村民饮水难问题等,使一部分人短时间内脱贫,小学生由30多人增加到230多人,在双向互动、共同提高方面做出了示范。三是引导、组织群众闯市场,抓劳务,促就业。仅今年5月底前全州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6万多,劳务收入有11.7亿元,共建单位和村党支部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四是共建生态村。根据贫困村所处环境不是干旱就是阴湿的地理特点,我们全力用好退耕还林政策、绿化政策,扶持农户种果树、花椒林、抗旱林,保护水源,保护脆弱的生态体系,逐步发展生态经济。有计划地投资修建农户沼气池,建池农家将近10万户,并把沼气工程作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一项基础工作持续进行。
表现之三,共建农村经济组织。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股份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东乡县部分村建立了洋芋协会、养羊协会,康乐县、和政县、永靖县部分农村建立了药材种植经销合作社、蔬菜种植经营公司等;发展重点集镇,搞特色加工,振兴集市商贸,延伸民间商贸流通网络,辐射甘肃东南区域,共建作用在推动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明显。
表现之四,村党支部核心功能得到强化。共建中,党支部为村民办了实事,有的还争取到了致富项目,增强了凝聚力。村领导班子建设上,每次调整村班子都十分注意挑选年轻、热心服务村民的人选进班子,书记、主任年龄普遍下降,文盲现象也不存在了。共建单位还通过选派机关干部任职、选聘大学生、培训提高村干部学历等方式,改善结构,增强村班子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同时,面向全州乡村统一录用1050名大学生,充实基层队伍。今年,在评选、建设全州精神文明单位活动中,专门推选了部分村进行表彰,肯定村班子工作,巩固共建成果。
实施“百村结对共建”工作中,组织部领导贺桂玲同志介绍说:“百村结对共建”做到一年强基础,二年抓创新,三年上水平,在2011年前要取得预期效果。当前,我们抓紧行动,并及时听取党员、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抓紧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和办法。州委在每个阶段开展检查,逐一评定等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党建水平,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信息化建设在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高闽农业信息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的结合与结晶。它主要包括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化等。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举措,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甘肃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我省新农村的建设正处在一个上升阶段,现阶段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让信息化很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信息化对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重大且意义深远,它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
一、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除了市场疲软、农副产品价格低靡等客观原因外,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生产、经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难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等等原因,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甘肃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产品品种少、品质不够高、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再加上目前甘肃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通讯不发达,贫困山区和牧区农牧民居住分散,难以得到及时、准确、可靠、有效的信息,导致大量的农、副、牧产品流通不畅,经常发生“卖难”问题,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大力发展甘肃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传递,还可以提升农业人口的知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这是现代社会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此外,信息化还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安排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节约交易费用。有了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做基础,农民将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农业信息化使得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农业要素,共同融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大力提高资源的集约程度和配置能力,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并显著增加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和领域的科技知识含量,更大程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能力。同时,农业信息化带动了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全球化,通过连通全球的信息网,可以在瞬息之间,获得大量的世界市场行情,从而协调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潜在作用,极大的推动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信息化建设改善了农民的政治生活方式
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主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而存在的可能性,使农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政府网站不仅仅为社会提供政务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的新渠道。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农民与政府可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既强化了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又提高了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和普通的农民参政方式相比,政府政务信息化、网络化作为农民参与政治的新途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效率。通过政府政务信息化建设,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家大事;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农村政务公开;农民还可以利用政府的网络化信息,就政治问题各抒己见,甚至可以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同时,政府信息网络化建设也为我国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党政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提供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广阔而高效的渠道。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度,使农民参与政治不再是一项耗资巨大而难以实现的工程。
三、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