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华池县委马斌
自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华池县也进行了相关试点,探索了几种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远大计,是一个战略问题,是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才能完成的工作。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而言,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建设标准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川塬区和偏远的山区也不一样。标准不一样,其建设思路、模式自然也就不一样。因此,结合实际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华池县是西北半农半牧地区。近几年,我们围绕“二十字”方针,立足县域实际,总结以往经验,在实践中提出了建设新农村小康家园的“145”工程。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生态奠定基础,居住提升文明,产业增加收入,城乡一体推进”的总体要求,以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为切入点,以居住环境改善为标志,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建设内容是:以农户为基本单位,每户建成一处标准化小康住宅,配套实施“四个围庄”工程(户均围庄整地20亩、围庄种草20亩、围庄栽树1000株、围庄打窖5口)和生态能源、种养、道路农电、广电通讯、文明小区创建五个项目。可以说,“145”工程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横向看,这项工程与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差距;但纵向比,这项工程立足华池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生活水平较低的实际,体现了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是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革。
一、结合地域实际,正确处理整体规划与准确切入的关系,在建设模式上求创新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环节。“145”工程是我县立足山区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有新面貌,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种无序自建、放任混乱的状况,我们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华池地理条件复杂,川、塬、山地形兼有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了小康住宅的四种建设模式,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即:川塬区农户以现有庄园改造为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一池四改五配套”措施的落实(建一座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大门、围墙、院落硬化、瓷砖贴面、砂石路面);山区分散型农户以窑洞加固改造为主,突出舍饲养畜和“四个围庄”工程建设;山区集中型农户以建普通型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并配套“一池四改”项目;城镇郊区以建高标准住宅小区为重点,一次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四种模式都由县建设局统一设计规划,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各乡镇按照设计方案,结合实际,分步实施,保证了“145”工程规范、标准、实用。
二、结合资源实际,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关系,在产业培育上求创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任何情况下都要牵好。农民富不起来,手中没钱,囤里没粮,房子盖的再好,也不能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成功的。华池县是传统农业区,长期以垦荒种粮为主,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145”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从华池实际出发,围绕县域资源优势,以调结构、育产业着手,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标,既实现了优化结构、加强产业的目的,又实现了农民钱袋子鼓、粮囤子满的目标。一方面,调整区域结构,坚持以草畜产业开发为主导,以特色产业开发为辅助,按照东部生态农业区、南部高效农业区和西北部旱作农业区三个类区进行综合开发,全面推广全膜玉米种植新技术,重点实施围庄种草、围庄栽树和舍饲种养等项目,着力发展以草畜为主的五大产业,进一步突出“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舍饲养殖绒山羊”的主推模式,优化了产业结构,有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农作模式,综合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探索出了一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路子。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产业,结合工业薄、农业弱、三产潜力大的实际情况,全面启动实施了以结构调整、龙头带动、三产联动、劳务移动、科技推动、项目拉动、服务促动、扶贫牵动、政策驱动、帮扶助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助民增收措施,积极向上争取,规划实施工业聚集区和县城新区开发建设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惠民项目,既扩张了县域经济总量,提高了工业增加值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又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重点开发草畜、洋芋、白瓜籽、小杂粮、全膜玉米、现代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全面引导、积极培育,使农民在黄土地中淘到了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生产条件的改善,土地集约、流转速度的加快,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们通过经商、务工,实现创收近两个亿,真正让人力资源变成了经济效益。
三、结合经济实际,正确处理整合资金投入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关系,在融资投资上求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精神支撑、组织保证,而且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华池目前仍是后发展县,只有把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关键、最迫切、最需要的地方,才能让这点“酵母”钱发挥作用,激发内生力,求得最大综合效益。全县按照生态良好、生活有序、经济延伸和视觉美观的基本要求,坚持“145”工程与相关项目整合配套、捆绑实施、相互借力,将住宅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易地移民搬迁、廉租房建设、灾民危房改造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捆绑实施;将“四个围庄”工程建设与流域治理、土地开发治理、世行贷款二期项目、退耕还草、优质牧草基地建设、荒山造林、“三北”四期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同规划、同实施,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将五项配套工程与生态能源沼气、秸秆养畜、扶贫整村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精神文明创建等项目相配套。项目的捆绑,整合了资源,集中了物力、财力,保障了建设资金所需,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一大批农户都能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按照规划退耕整地,自建庄院,逐步完善推动了新农村“145”工程的全面开展。在生态良好、居住分散的山区,因陋就简,顺应自然,形成了闲适恬静、富有山区地域特色的“南湾模式”;在居住集中、稍需点化引导的川区,加强改造、画龙点睛,形成了错落有致、能彰显西北民居古朴风情的“山庄模式”;在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城郊,引导农民发展小菜园、小果园等高效经济作物,舍饲养殖绒山羊,形成诸如“孙家川模式”、“高沟门模式”和“荔园堡模式”等不同特色的庭院经济和田园生态景观。
四、结合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华池曾经一度是越种田、越放牧,山越秃;山越秃,越种田、越放牧,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步入恶性循环,矛盾突出。因此,坚持把改善生产条件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也就至关重要。我们坚持把修围庄田与退耕还林、种围庄草与发展草业、栽围庄树与发展林果、舍饲养殖与封山禁牧、生态能源建设与禁止乱砍滥伐等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扩大林果面积、草地面积,巩固封山禁牧成果,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建设之上,把当前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尤其是近年来,我们以新农村“145”小康家园建设为依托,针对华池当前较大治理需求与较小治理规模之间矛盾突出的制约因素,以“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为总体目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50万亩沙棘、文冠果基地和产业线,将其培育成我县新的富民产业;加大种草力度,实施舍饲养殖,为发展草地农业和壮大草场畜牧业提供强劲保障;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保障人均基本农田的关键性工程来抓;加强水利建设,加大水源开发和蓄水堤坝建设力度,扩大灌溉面积,防止水源污染,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和各类工程用水安全;加强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实施三年内农户全覆盖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山区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节能环保、循环发展、和谐文明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