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的叶子落在地上,触目惊心
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耀眼炫目
这些夜晚遗失的物件
每个人走过,都熟视无睹
这是谁遗失的珍藏?
这些自然的珍稀之物,就这样遗失在路上
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
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
——“伤逝”中的浓郁诗情:《夜深时》赏析
少君曾精彩地指出,古今诗歌创作的原发点无非有两种:睹物思人与触景生情。确乎如此,如果说睹物思人主要是诗人对过去情景的追溯与怀想的话,那么,触景生情就是对当下某种情事或者景观的直接观照和情绪倾吐。少君的《夜深时》一诗,为花的枯败而心悸,为叶的凋落而怅惘,可谓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日月轮转,世事变幻,这大地上的生命每天都有着消逝和降生,人往人来,花开花谢,本是世界的约法,自然的常规,一般人对眼前发生的诸种事项已心若静水,难起波澜。但情感细敏的诗人却不一样,他们常常会见花落而伤怀,见鸟飞而惊心。宇宙之大,细胞之微,虽然彼此间在体积和质量上颇有悬殊,但在诗人的审美表达面前,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分量。《夜深时》一诗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书写的是诗人一个偶尔的发现,一个细微的心灵感触,同时也是一种有着普遍意义的情感道白。
诗题“夜深时”的设计是有意味的。在夜深的时候,万物俱寂,众人皆睡,可诗人却难以入眠,他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在思量着什么呢?当我们阅读了下面的诗行,就会发现,他正在为树叶的凋落、春花的萎谢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而心意缱绻,愁思萦怀。夜阑人静时,正是许多人驱除白日的疲倦,与美梦幽会的良辰,但诗人没能入睡而耽于念想着白日所见一幕,可谓用心良苦。按平常人的思路,这种叶落花飞的境况日日能有所见,对之恋恋不忘实在有些神经过敏。可诗家之思毕竟非寻常之思,有时看似无甚道理的情思,往往会散发着浓郁难遣的诗意与深情。
全诗分两节,第一节主要述景。“肥大的叶子落在地上,触目惊心/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耀眼炫目”,两句的描写很有特色,诗人一面是客观写实,一面又主观描情。叶落在地上,花落在地上,本为自然之事实在无需讶异,可诗人偏偏添加上“触目惊心”、“耀眼炫目”的含情字眼,以撩引读者的注意。诗人这里采用“以我观物”的抒情模式,“故万物皆著我之色”,读者也在这番主观化景物的描述面前,显然会心生触动若有所思。“这些夜晚遗失的物件/每个人走过,都熟视无睹”,这是诗人对所见情景的白描,也为下一节的抒情作准备。
第二节重在表达某种惊讶和感叹之情。“这是谁遗失的珍藏?/这些自然的珍稀之物,就这样遗失在路上/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诗人将掉落的叶与花喻为一种“珍藏”,可见其心中对他们的无比疼爱。然而这么些“珍藏品”却无人认领,怎不让人迷思难解呢?诗人对无人认领的实情用了“竟然”一语来形容,心中的迷惑和惊讶可见一斑。花落叶飞,也许真的就是无足为奇的事儿,因为“清风明月”也不认领,因为“大地天空”也不认领,似乎这是自然的法则,对之无动于衷本是合理的反应和适当的表情。然而,这样的反应与表情真的就不值得怀疑和反思吗?
诗人在无疑处起疑,于无情处生情,其实是别有用意的。表面看来,诗人似乎只是怜惜花叶的飘逝,感慨世人的漠视,究其实,诗人是在告诉人们,人和草木本是一致,每个人也将有凋落萎谢的那一日,对万物多一份伤逝之情,也许正是对人生多一份珍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