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是有形状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
雾浮在树上,就凝结成树的形状
雾飘散在山间小道上,就拉长成一条带状
雾徘徊在水上,就是水蒸气的模样
雾若笼罩山顶,就呈现出塔样的结构
雾是有形状的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唯有心里的雾啊
是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
是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形状的
它盘踞在心里,就终年不散
沁凉沁凉的,打湿着一个人的身与心
如果我们硬要说它像什么形状
我们只能说它像谜的形状
——从物理世界到心理世界:《雾的形状》赏析诗人写诗常用形象思维,或者更准确地说,使用意象思维。德国大文豪歌德就曾说过:“总的来说,作为一个诗人,我写诗时不是将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的说明。我是在自己的心中体验各式各样的印象,有鲜明热烈的,有充满活力的,有活泼可爱的,也有五彩缤纷的——”少君这首《雾的形状》,以“雾”为主题意象,围绕“雾”来展开自己的诗歌路径,从物理世界的“雾”写到心理世界的“雾”,在定型与不定型的归纳和比照中将现实与心境的差异作了直观剖析,写得简朴而饶有兴味。
诗歌从两个层面来描绘“雾”的情状,其中第一、二节为第一层面,第三、四节转换到另一层面。诗人首节直接言述“雾是有形状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归总性的语句,实际上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突兀之感,因为它并非平常我们感觉中的大雾印象。在我们的生活记忆中,“雾”其实是没有形状的,它的朦胧性、易变性以及扩散性等使得它在我们心中造成了虚无缥缈、隐隐约约的印象。少君此言打破了我们的思维惯性,自然也撩发我们强烈的阅读期待。第二节就是诗人对雾有形状和可视可触的解释。“雾浮在树上,就凝结成树的形状/雾飘散在山间小道上,就拉长成一条带状/雾徘徊在水上,就是水蒸气的模样/雾若笼罩山顶,就呈现出塔样的结构/雾是有形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这里的阐述我们不难得知,雾不是一种固态物质,它无法独立成形,而必须有一种背景性依托,然后借物得体,随物赋形。不过,雾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很强,它能随着依附对象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貌,“树状”“带状”“蒸气样”“塔状”等,都是雾在现实之中随物婉转而托化出的外在形状。这样的描写既表明雾有很强的可塑性,又使读者进一步理解了雾的特色。
第三、四节从心理的层面来写“雾”。心中有“雾”吗?也许有。当我们在现实之中产生迷惑、在情感面前无法抉择、在利欲面前左右为难时,心中就会次第生成难以驱散的谜团,这正是一种心理之“雾”,诚如诗人所述:“唯有心里的雾啊/是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是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形状的/它盘踞在心里,就终年不散/沁凉沁凉的,打湿着一个人的身与心”,这就是说,心理之“雾”,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们前面分析说,在物理世界,雾能随物赋形,那么心间弥漫的雾也依附着人的主体,它会呈现“人”的形貌吗?事实上,“人”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定型的存在,它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变性使得人们无法用确定的语言来描述与界定。在人的心头弥漫起来的雾,其形状的莫辨一是自然更为显明。所以诗人最后总结道:“如果我们硬要说它像什么形状/我们只能说它像谜的形状”,从人心到谜团,心灵之雾无法透视和很难触摸的特征昭然若揭。
总体来看,诗人以“雾”为诗意寄发的对象,充分调动视觉思维的审美特长,将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差异性作了艺术敞现,读来还是能得到些许人生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