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通汉语的美国在华研究生对我说:“很多场合,中国人会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译成外文时,就是朋友来了,我很高兴(It is always a pleasure to greet a friend from afar)。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看不出有什么隽永之意,由此我倒不能理解孔子的伟大了。”我回答,此话前面还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两句连起来,是一个联立方程组,即朋友从远方来,必带来远方的信息,必有新的见解,越是从远处来的朋友,越会给你带来新的惊喜。与朋友谈,就是在读一本新书。在没有印刷术,没有邮政,更没有网络的时代,远方的信息有多么珍贵,可想而知。即便交通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能与来自远方的朋友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吴伟的“有朋”,讲的既是她多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故事,又是她的心得。
回忆我几十年来的知识、见解及智慧(如果有一点儿的话)的源泉,无外乎上学、读书、交友三项。中国的教育往往强调博闻强记,而缺乏讨论,难免有读死书的陋习。课余或业余读书,与作者又难有交流。而与朋友交,往往会产生思想碰撞,及至火花四溢,所以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
我以为,有足够的真情朋友,有几架子值得读的好书,一生不孤矣。看到吴伟的文稿《有朋·有书》后,我要说,我喜欢这个书名,也喜欢书中的故事。还要多说的是,我自离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之后,把连续多年的积累凑成几本拙作,其中多有吴伟的创意和鼓励。我的第一本书——《向世界说明中国》就是她竭力主张的,因为她不仅是读书之人,也是出版之人。我勉为其难地完成了任务,没想到,竟如她所预计的那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五年间竟再版了十次。
在这儿,我特别愿意向青年朋友说明的是,择友也难。古人有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所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然,在当今之社会,只有一个知己未免嫌少。我选择知己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心地善良,为人坦诚;二是喜好读书,广有见地。赞成我此意者,就请先读这本《有朋·有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