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尽千金为书香
萧文泉
有一本书畅销中国,题为《思考财富》,讲述了美国亿万富翁安德鲁·卡内基的致富之道,卡内基自己还写过另一本关于财富的书:《财富的福音》,在美国也同样有名,但这本书在中国至今还没有流行起来。前一本书教人怎样能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变成富可敌国的财主,在后一本书中卡内基思考财富的意义,阐述财富带来的责任,指明什么才是正确使用财富的途径。把这两本书接着读,才能看到卡内基这个传奇人物的全貌,或许而由此更能明门美国文明的深厚力量所在。
卡内基曾说过,一个理想的人生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在人生的第一个三分之一中,你要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在人生的第二个三分之一中,你要赚尽可能多的钱,在人生的第三个三分之一中你要把赚来的财产全部都花到有价值的事业上。这简单明了的一段话恰好总括了他经典的一生。
卡内基晚年的时候,他个人的财富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洛克菲勒;当他刚到美国的时候,身无分文的他只能靠打小工谋生。他的父亲威廉·卡内基原来是苏格兰的一个手工织工,纺织机在英国的发展使威廉没有了生机,只有借了钱移民美国找活路。卡内基一家落脚在匹兹堡附近的小镇阿勒格尼,那是一九四八年,小卡内基才十三岁,他到一家纺织厂当纱锭工,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每周工作六天,每周工资一块两毛美元。他接下来的人生轨迹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成功故事,靠着勤奋、节俭、天赋和运气,安德鲁·卡内基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从一个纺织厂小工变成送电报工人,后来加入了铁路公司当了主管的私人电报员。在送电报时他很快就熟记了匹兹堡所有的公司企业的地址,并且还认识许多重要人物,天性聪颖的他能单凭电报机的嘀哒声抄写出电文来,据说在全美国只有三个人有这样的能力。铁路公司的一位经理赏识他的才能和勤勉,大力地提拔他,随着社会地位的逐步上升,他在经济上也有了点积蓄,可以做一些投资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他带到了他生平事业的门口。有两个从普鲁士来的年轻移民合伙在匹兹堡乡下的一个村庄开了家小小的炼铁坊,开始时只有一个炉子一把大锤。铁匠师傅干活认真,生意很快红火起来,产业有了规模后合伙人之间却产生了争议,一个朋友请卡内基来仲裁,谈判的结果使卡内基入股这家钢铁工厂,这开始了卡内基在钢铁工业里的事业,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村口简陋工棚里的小小的铁工厂就是后来规模庞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前身。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急速工业化的过程中,铁路桥梁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钢铁工业本身也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匹兹堡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优质铁煤矿,这是卡内基事业发达的大背景,至于为什么他比别的钢铁工业老板更成功?
许多成功指南里已经说得够多的了:卡内基能任用最能干的技术管理人员,卡内基有开拓市场的天赋,卡内基跟上了技术革命的潮流,卡内基在财务金融上精明过人,等等。不喜欢卡内基的批评者则指责他善于算计合伙人,总是能瞅准机会用低价买断别人的股份使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日益强大。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卡内基钢铁公司坐上了美国以至世界钢铁生产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公司的钢铁产量超过了整个英国的钢铁产量,并且还是世界上最能盈利的企业。那时的钢铁工业就是今天的信息业,是最能产生亿万富翁的产业。
卡内基是个典型的十九世纪的资本家,我们熟知对资本家的经典描写,他们是人格化的资本,唯利是图,贪得无厌,为了几倍的利润会铤而走险,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这样的资本家当然有,但是也有对财富持不同看法的资本家。就是这个最富有的卡内基,他曾写道,“人总是要崇拜偶像的,但是对积聚财富的崇拜是最糟糕的崇拜,没有比崇拜钱更让人堕落的了。”出于一个日进斗金的亿万富翁的笔下,这些话是不是太虚伪了?卡内基后半辈子的生活表明他是真的这么看待财富的。而且,卡内基并不是个例外,他事实上是西方一个传统的代表。我们知道当前世界的首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已经决定把他们一辈子积聚的巨额财产都捐赠给慈善事业,我们的富豪们无法理解更不愿学习这样的行为,我们的媒体也解释不清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是为了规避遗产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花花公子?是出于某种个人的原因?总之,拼命赚钱一辈子,最后全捐出去,那些美国佬是够古怪的了。其实,从卡内基到比尔·盖茨,这是西方上流社会的一个传统,他们有这样一种对财富的社会本性的信念。这是一种根植于他们的文化中的对财富的理解,一种与我们不同的对财富的看法。我们的文化中也有轻视财富的观念,“千金散尽还复来”,讲究的是把财富当作身外之物,然而这还是把财富当作完全是属于个人的东西。古今往来不乏轻掷千金的豪举,却没有个富人想想财富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乡绅们会捐资兴学筑桥,那是为自己的家乡,即放大了的家族领地,财富总之是私人的事。现在流行的说法是要回报社会,言下之意是社会帮助自己得到了自己的财富,感恩的人要报答一点什么给社会,根本的观念还是把财产看作是自己个人的。而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倒有许多人把拥有财富看作是承担了一种社会的责任,卡内基说过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名言,“带着万贯家财死去是可耻的。”为什么是可耻的呢?因为你没有把本质上属于社会的东西归还给社会。带着万贯家财进坟墓,就像是霸着社会的公产不归还。
因为财富意味着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就不能是简单地把财产送给穷人,富人们要用财富来建设社会,改良社会,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思虑。卡内基曾感叹说,把财产花到社会上去真不比积聚财产容易。
三十三岁的那年,卡内基在自己的私人笔记中写道,“等我每年赚五万美元时,我就不再去赚钱了,接着就去做有益的事了,放弃商业专为他人。”但是他的这个人生计划没有完全像他想象的那样实现,卡内基钢铁公司的业务飞速发展,根本不容他停下来。到他真的把自己的公司卖掉时,他每年的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之巨,相当于今天的好几个亿美元。
卡内基把他的公司卖给了大银行家摩根,换回了两亿三千万美元的有价证券,新泽西的一家银行专门建造了一个保险库来保管卡内基的这些证券。这场当时最大的个人商务交易和这笔惊人的巨款成了美国国内最耸人听闻的新闻,但是卡内基至死都没去看过一眼或碰过一下他平生努力积下的财产。他的头脑已经转向了下一个挑战,如何把这笔财产用出去。
卡内基在他的《财富的福音》中说,他觉得自己名下的财富意味着自己负有为社会做好事的责任,而改进社会需要的是“科学的慈善业”。他列出了科学的慈善业应该从事的各种领域: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同,音乐厅,游泳池和教堂。这张名单是按照重要性排序的,但是,终其一生,卡内基着力最多投资最大是位列名单中第二位的事业:图书馆。
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里那个着名的林肯雕像的作者弗伦奇曾为卡内基创作了一个雕像,表现一个壮实的工人坐在铁砧上,专心地埋头读着一本大书。这个形象体现了卡内基想要实现的社会理想,这同时也是卡内基自己个人成功之路的反映,这个雕像是卡内基用来献给他年轻时的恩人安德森上校。出身贫寒的卡内基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后来能懂管理懂技术,还能以文章问世,出版了不少着作,靠的是在图书馆里的自学,然而,他去的不是公共图书馆,那时的美国还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当卡内基还是阿勒格尼镇上的一个小工时,镇上有位退休的上校安德森把自己的私人藏书向所有的工人开放,让他们免费借阅自己的图书,并且还每周抽出时间来指导前来借书的工友,使他们有上进的机会。卡内基就是安德森图书馆的常客,他从这个善举里获益甚大。
青年卡内基的这个成长经历给他晚年慈善事业以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遍布美国的卡内基图书馆的建立。第一家卡内基图书馆是捐献给卡内基的老家苏格兰的邓菲莱镇,一八八一年他和他母亲以及一群密友亲临图书馆的奠基典礼,卡内基发表了热情的演讲。随后,他在自己工厂所在的阿勒格尼镇和布拉多克镇建立了美国国土上第一家卡内基图书馆。在开始的时候,受他捐赠图书馆的市镇要么和他的住处有关,要么和他的企业有关。到了一八九一年,他的捐赠计划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在威尔逊参议员的要求下,卡内基决定向衣阿华州的费尔菲尔德镇捐献一个图书馆,这是他首次向与他个人没有关系的市镇捐献图书馆。这使卡内基图书馆项目真正成为一个超越个人的全国性的大工程,过后不久,他的捐赠计划就进入了快车道。卡内基自己把他的捐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说一八九七年前是所谓的“零售”阶段,每年只捐献一到两个图书馆,一八九八年以后开始了所谓的“批发”阶段,一年内捐赠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图书馆。到一九一九年卡内基捐出最后一个图书馆时,他总共在美国各地建立了一千六百八十九个卡内基图书馆,同时还在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捐资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八百三十所,为这些图书馆卡内基一共花了六千八百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十三亿美元。
卡内基为建设图书馆投入这么大,这是因为他相信图书馆是社会进步的最好阶梯。他说,卡内基图书馆项目其实不是一个慈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是在帮助那些自强向上的人。卡内基建立图书馆的意图也不仅止于帮助奋斗的个人,他说,“人民经管的免费图书馆是民主的摇篮,遍布各地的免费图书馆一定会传播和加强民主的思想,公民的平等和人格的高尚,这是美国理想的果实。”出于这样的理想,卡内基图书馆大多建立在僻远的小市镇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卡内基图书馆建立在人口少于一万人的小镇上,并且大多布局在中西部,在这个相对落后的地区集中了七百多所卡内基图书馆。卡内基注重的不是形象工程,他要的是实实在在地为最需要读书的大众服务的图书馆。卡内基也为不少大城市捐献过图书馆,在纽约和匹兹堡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看重的是宏伟的市图书馆总馆,但是卡内基在那里资助建造的位于各个居民区里的图书馆分馆。宏伟的图书总馆常常会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但是居民区里图书馆分馆则是真正的育人温室。当他同时资助一个城市的图书总馆和分馆时,他总是在合同里规定分馆的建设须得到更多的资金。
卡内基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当慈善家时也是在运用着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即使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卡内基图书馆项目也算得上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项目的实施并没有动用一个庞大的管理团队,从头到底只有一个人在主持和管理着这个涉及到巨额资金和几乎整个美国国土的大项目,这个人就是卡内基的私人秘书伯特伦,他主要的工作手段是信件。伯特伦阅读各地寄来的申请资助的信,在项目进行的高潮时期,每天有五百到两千封信到达卡内基的办公室,要求他提供资助。收到信后伯特伦会给发信的市镇寄去一个调查表,以了解这个市镇的人口和财政等情况。在得到回复的信息后,他会根据每一名居民二到三美元的标准核准该给这个市镇的资助额。
一旦卡内基本人认可了以后,这笔资金就由卡内基的财务秘书分三期汇给申请成功的市镇。在整个过程中,卡内基和他的秘书不派一个人去实地视察,也没有事后的审计。千百万的美金和一千六百多个建筑工程,全靠相互间的诚信,由邮件来联系着实现,一千多个偏远小镇拿着几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巨款搞建设,没有欺诈没有腐败没有丑闻,一栋栋图书馆大楼按规划高质量地出现在各地,美国基层公共社会组织的优良素质在这里可见一斑。
精明的卡内基知道怎样促使受惠的地方社区自己也投入到图书馆建设中去,他对捐赠图书馆只设两个条件,第一是地方上要提供建设图书馆的地皮,他的捐款不是用来买地的:第二是接受捐款的市镇政府必须保证每年向图书馆提供达到他的捐款总额的百分之十的款项来作为图书馆的运行费。现在我们下拨经费时流行的规定配套投资的做法实际上是卡内基的一个发明,卡内基很为自己的这个发明得意,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划得来的投资方法,十年以后,本地在他的图书馆项目中的投资就和他的初始投资一样大了。
美国各地的小市镇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合算,他们建设图书馆的热情非常高。当时许多西部的市镇草创伊始,大都只有些木棚陋屋泥路草场,在荒野中渐渐地显露出文明的轮廓。主要大街旁耸立的最体面漂亮的建筑常常就是卡内基公共图书馆,有时加上法院和教堂。卡内基公共图书馆大多是典雅轩敞的欧陆古典式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的木板屋和不远的荒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文明的标志,是文化的源泉。许多市镇的卡内基公共图书馆不仅收藏和出借图书,起地方教育中心的作用,还常常同时起着音乐厅,演讲场,聚会所和博物馆的功能,是当地社会的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从各地写给卡内基的要求资助的信可以看出,人们把图书馆当作是解决自己社区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所有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通向成功的道路。卡内基所做的是出资建造图书馆大厦,这些图书馆大厦都美轮美奂,其中有好几百座现在成了美国国家历史性保护建筑,但是楼房只是个壳子,卡内基图书馆的成功同时还靠着地方上有志于文化建设的各种俱乐部,协会和商会成员的热忱努力,这才使卡内基图书馆成为地方上传播和提升文化的中心。
卡内基实施他的图书馆捐赠项目的时候正是美国国内公共图书馆大发展的时期,据美国全国教育理事会的统计,一八九八年前全美国只有六百三十七家公共图书馆,到一九一九年,美国拥有了三千五百家公共图书馆,其中的一半是卡内基一人出资建造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也正是美国跨向世界强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