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丽决定采取另外的方法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她主动联系其他几家花店,把自己的特色鲜花以很低的价格批发给他们,而且还接受他们应顾客要求而需要定制的个性鲜花(做好后,在成本价上加收2元钱的费用再返给他们),以此来帮助他们留住顾客。另外,每到节假日,她还和几家花店一起来搞策划促销活动,一起来装扮这个街区的浪漫。
2004年,朱丽决定增加经营模式,进入网络领域,通过网络来扩大自己的销售范围,去占领更多的市场。在朱丽的第四家“新浪漫花坊”直营店开业的同时,她的第一家“新浪漫干花”网店也在网站上开业了,并推出了以“都市恋爱物语”为主题的系列特色干花。
很多人会认为,鲜花的重点就在一个“鲜”字上,一旦鲜花干枯了,就成了一件废品,无人会问津。所以,把花拿到网上销售的做法,一直不被人看好。这正是商机所在。由于朱丽的鲜花印刷出的图案是永久保存不会褪色的,而且图形在永久地保留在鲜花表面的同时,还会随花瓣变干而同比收缩,这样就形成了永恒的纪念。因此在鲜花凋谢前,就把它制作成具有个性美感的干花,然后再拿到网上销售,这样新的赚钱渠道就被打开了。
网店的重点是浏览量,即人气。为了在网上能吸引更多的人气,最大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朱丽采取了群发E-mail、QQ、名片,并建立相关搜索引擎、创建客户论坛、建立广泛的友情链接等方式来推广她的网店。不出3个月,她的网店日访问量就达到了5000人次。潜在的客户就这样被挖掘出来了。
朱丽还和当地的一两家杂志社进行合作,针对现代时尚青年的个性浪漫搞了几期专题策划。不仅巩固了“新浪漫鲜花坊”在大家心目中的时尚位置,而且还成为各个媒体机构的指定供花店家,一些国外在本地的办事机构,也指明要朱丽给他们提供个性鲜花服务。
如今,朱丽正和花农们进行洽谈、协商,准备投资120万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卉种植基地。朱丽要让她的鲜花“印”出更大的财富!
“租”出来的高薪一族
陈敏玲出生在兰州市郊一个普通家庭。2002年,19岁的陈敏玲考入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父母为了就近照顾她,也跟着到了武汉,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门面,靠卖睡衣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
大二下学期即将结束时,像很多贫困大学生一样,陈敏玲决定利用假期打点短工来减轻家庭负担。然而,工作比她想象的难找。一个月过去了,依然还是没有一家公司肯录用她。一位好心的学姐偷偷地告诉她:“敏玲,你的打扮太寒酸了,看上去简直就没有多少品位!”
小陈顿时恍然大悟,自己花100元买的衣服,确实太寒酸了,与那双借来的名牌高跟鞋搭配起来,简直不伦不类。当如此一个“没有品位”的女孩子出现在面试官面前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总会拒绝了。
可是,那些高档时装一套就要几百、上千元,再加上应聘的单位对员工衣着要求各不相同,她身为一名普通在校女大学生,哪有这笔闲钱呢?
此时一道灵光从她脑海里闪过:既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消费得起高档时装,而大学生们求职时又都少不得它,自己何不买些高档服装,然后出租给那些有需求的同学……
商机无处不在,只有把握住并付诸实践者,才能获取成功。陈敏玲就是属于那种能用行动把握住商机的人。为了检验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她向一个学姐借了一套品牌衣服,并转手向别的同学出租。没想到,还真有同学愿意出20元一天租用这套时装去应聘工作。甚至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向陈敏玲打听:还有没有其他款式的衣服出租?
这次成功给了小陈极大的鼓励。她干脆决定暂时不去求职,先做一段时间的服装出租生意。
陈敏玲参照《瑞丽》杂志的推荐,挑选了一些正式中透着活泼和个性的品牌服装,既可以灵活搭配,又非常适合学生们的眼光。在服装色彩的选择上,她则偏重于斯文的米色和沉稳的灰色,有助于突显应聘者的气质。
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陈敏玲先花5000元钱,共买了四套高档男女套装。她想:如果这些服装确实受贫困求职者的欢迎,再多买几套衣服也不迟。时装买回来的当天,陈敏玲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运作了。她经过精心估算后,将每套衣服的租用价格定为每天30元。
小陈用一个通宵的精力设计了几幅海报,又写了一份广告传单,复印了200多份,并在每一份传单上清楚地标明了服装租借价码。传单制作好后,陈敏玲一栋栋宿舍楼地跑,将传单或海报贴在宿舍楼道的显眼处。这一招果然收到了奇效。几天后,申请加入陈敏玲QQ好友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租服装的生意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每个星期基本上都有300元左右的收入。
“怎么才能把生意做得更好呢?尤其是有时自己要上课,如何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衣服租出去呢?”陈敏玲又开始思考。2004年9月28日下午,她接到个学姐的电话,说国庆节期间武汉几家高校要联合办一个大型的招聘会,希望能从陈敏玲这里租一套服装前去面试。
这个信息给了小陈一个启示:租服装的高峰期在周末,因为一般各个人才市场这两天都有招聘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出租生意,肯定会取得好的效果。陈敏玲当机立断,马上印制了100份传单。
国庆那天,陈敏玲为学姐化了一个精致的淡妆,为她挑选了一件灰色的“开司米”上衣配白色短裙。当学姐气质典雅地出现在招聘会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陈敏玲借机请学姐当活广告,在会场门口发放传单。或许是有学姐这个活广告的缘故,有很多的学生对她出租的服装产生了兴趣。小陈欣喜若狂地给对方多发了一些宣传单,请她们帮忙传播。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找陈敏玲租借服装的越来越多。经常是一个大学生刚把衣服脱下来,马上又有另外一个学生租了去。10天的招聘会,竟让小陈赚了3000多元钱!这次的成功,令陈敏玲欢欣鼓舞。从此她便成了各种人才招聘会的常客,经常赚得盆满钵满。
机会往往在你用心的时候出现。陈敏玲在出租服装过程中,又发现了另一个商机:很多学生去面试时,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为出众,都会化个彩妆。然而大多数学生买的化妆品质量都不好,特别是粉底,不够细腻,上了粉后会浮在表面,显得皮肤粗糙,化好的妆很容易被汗水弄掉。
这是一个机会!陈敏玲看准了这一点,马上买了兰蔻彩妆系列的化妆品。每位女学生前来租用服装时,她就热心地向她们推荐自增的服务项目,如果有人用,她就视情况收取少许费用。
这一招果然受到了女生们的欢迎。很快,她仅用化妆品一项,一个星期就有近300元的收入。
随着租用化妆品生意的开展,经常会有一些人要求她帮忙化妆,这可让陈敏玲犯了难:自己也没多少化妆经验,怎么办呢?她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一些化妆技巧了。于是,小陈专门买来一些美容、时尚方面的书来自学,还去一家美容学校培训了两周。
由于掌握了一些美容知识,再加上对衣着打扮逐渐有了一些见地,很多去求职的学生经陈敏玲这个“穿着顾问”一打扮,总让人觉得特别靓丽,大大提高了求职成功率。如此一来,小陈的生意越来越好,待到2005年伊始,她每月已经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
随着生意蒸蒸日上,陈敏玲又在网上发布了自己出租“求职装”的消息。这条消息果然引起了一阵不小的热潮,有很多同学慕名前来找她。
生意越做越好,小陈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的生活,就搬出寝室,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单间,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没想到的是,搬出学生宿舍这个决定,对陈敏玲竟然是一个新的契机。因为她租住的那栋楼房,不只有学生,还租住着许多社会上的青年人,他们当中同样有很多人为了求职想向她求租高档服装。
这时,陈敏玲感觉自己的服装明显已经供不应求了。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节省成本,她学会了到网上的跳蚤市场竞拍,或是向那些家境很好的同学以半价购买一些成色新、她们又不愿意再穿的名牌衣服。如此一来,陈敏玲衣柜里又多了十几套服装。而且,她还想到,好的衣服也需要一些装饰才能相得益彰。于是,小陈特意去选购了一些质地精良的挎包和小配饰,借此吸引更多的顾客。
发展到今天,陈敏玲每个月除去成本后,都能赚6000元以上。她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网上翻查最新的流行资料,参考本季服装的流行趋势,对彩妆进行研究,不断为自己充电。
在陈敏玲的苦心经营下,她的生意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早已不需要家里给她提供生活费了。不仅大三、大四这两年的学费都是她用自己赚来的钱缴付的,她还主动包揽了弟弟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下一步,陈敏玲准备建个人网站,把这项生意做得更好更大……
驰骋“马道”显身手
王焕土生土长在上海。他从小就喜欢“秀”,对模仿电视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乐此不疲,进了高中后,王焕顺利地进入了学生会宣传部,经常主持学校的各类文艺活动,并获得过“最佳主持人”称号。
2001年,王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从大一开始,王焕为了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积极参加了学生会、社团联等活动。同时到校外进行锻炼,当过品牌电脑展销的宣传员,也当过盛大游戏推广活动的主持人,还在学校附近的一家以培训为主的外企找了一份兼职工作——王焕凭借自己丰富的人际关系,超额完成了任务,第一个月下来,自己竟比公司的专职员工的业绩要好。
令王焕意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做兼职的自己竟被公司提拔为业务部主管。王焕结合上课的作息时间,跟老板达成协议,将上班时间定为每天下午一点到六点,周一周二休息。就是通过那个平台,王焕学到了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这对于他后来的“起跑”是非常必要的。
自上大学以来,王焕自食其力,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担任主管后,拥有四五千元的月薪,经济状况更为优裕。但不久后,王焕便感受到公司里不可避免的束缚,觉得没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于是,他当机立断放弃了那份相当不错的工作。
一次,他利用寒假到一个台湾企业里负责一个培训项目的行政、企划和对外联系工作。当时,校园内其他一些协会纷纷陷入死胡同,王焕意识到学生社团的种种不足:联系松散,很容易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他正为如何让“极限协会”避免步入死胡同而愁眉不展。
在台企,他亲身体验到了一个优秀企业所独具的底蕴和魅力。王焕终于找到了打开困惑的钥匙:为什么我们的社团没有做到石破天惊、如日中天的地步?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社团当作一个企业来做,缺乏企业文化。
就这样,一个绝对大胆的想法涌现在了王焕的心底。“没有异想,哪来天开?其实只要你敢为,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一个寒冷的夜晚,王焕召集了协会里“拼命三郎”中的另外“两郎”,第一次将成立公司的议题摆上了桌面。经过周密的探索和策划,三人最终达成共识,决定“玩一次大的”。
2004年6月10日,是王焕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马道俱乐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马道”意为骏马奔腾的道路,并含传承茶马古道千年文明之意,其英文名为M.A.D,为MaintainaDream(坚持一个梦想)的英文缩写。当晚,两百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狂欢至天明。
为成立马道俱乐部,王焕携手同谋四处奔走,跑遍了同济大学附近的所有商家,讲事理,拉赞助,磨破了嘴皮。最终,他们的真诚打动了部分商家,但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得出来,他们是出于对大学生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商业投资的考虑。正因如此,他们拉到的赞助并不多。不过在王焕看来,做事最重要的不是钱,最大的资本是无形的。
除了赞助资金,他们掏出了上大学以来积攒的所有的钱,不够再向家人或社会上的朋友借(不到半年便全部还清了),最终凑齐了30万元的注册资金。当他跟同伴去工商部门注册的时候,工作人员无不表示钦佩。
马道俱乐部成立后,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
一切从散发传单开始,王焕的信条是,如果连发传单也做不好,别的就不要做了。那段时间,他一有空便背着一口袋传单站在学校的主干道上散发,并不知疲惫地进行解释,以保证发送的效率。一天下来竟散发了上千张传单。
紧接着,“马道”成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为各位会员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天南地北的“驴友”的热情关注。
“马道”为了将影响力扩展到其他兄弟学校,联手上海各大高校的各类社团,组织过多次大型联谊活动,反响强烈。2004年国庆期间,“马道”举办了包括复旦、同济、华理等十几所高校参与的“马道·驴友”金秋高校联合素质拓展活动,在上海高校内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同年年底,东南亚发生特大海啸,“马道”立即拿出一套方案,联手上海市杨浦区慈善基金会,开展义卖救助活动,好评如潮。
“马道”由最初的攀岩活动,发展到后来的独具特色的商业运作,确定了“户外运动+旅游+极限”这一经营模式,成为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尝试。
其实很多大学生都想涉足户外,但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买攀岩鞋和登山背包,而“马道”正好迎合了大家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设备、专业培训,量身定做各种特色服务,给他们提供完备的户外运动方案和难得的交友平台。于是,“马道”很快便得到了广大学子的青睐。
不久后,几家旅行社先后到学校大作宣传、招收会员,这给刚刚起步的“马道”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王焕意识到:“避免失败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失败之前先赢得成功。”
为了吸引更多的会员,“马道”在旅游线路上不断探索新路线,从业务角度来说,目前已开辟出上百条旅游路线,从特色角度来看,“马道”特色路线达到了20多条。比如最近的黄山游活动,“马道”选择后山新开辟的梦幻景区路线,那里不是旅游区,基本没有什么开发的痕迹,从而让大家大饱眼福,并体验到半夜躺在山洞里看星星的乐趣。
最让王焕骄傲的是,“马道”拥有一批最优秀的领队。“马道”的每个领队都有一个拿手绝活,甚至魔术,所以老会员到后来不是挑路线,而是挑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