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老师的,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你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鼓舞性的眼神,让学生激动不已;相反,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一个轻蔑的冷笑,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甚至懊丧不已。孙中山当年说得好:“一个小学老师的重要性不亚于一位大总统。”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确实不无道理。
第三则: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叫罗杰·罗尔斯,他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破烂不堪的贫民窟——大沙头贫民窟中,从这个贫民窟中走出来的孩子很少有出人头地的,只有他例外。在他51岁那年,当上了纽约州州长。在就任州长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众多的媒体,他对个人奋斗的历史只字不提,反复而虔诚地感谢一个人——皮尔·保罗,他上小学时的校长。60年代是美国嬉皮士盛行的年代,尤其是黑人的孩子,因为出身低微,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曙光,经常在教室里打打闹闹,甚至把教室里的黑板都给砸掉了。有一天,罗杰·罗尔斯同几个顽皮的黑人小男孩正在教室里拳打脚踢,校长皮尔·保罗进来了。看到眼前这幅情景,皮尔·保罗非常冷静地克制自己,他轻轻地走到孩子身边,伸过手,抓住罗杰·罗尔斯的小手捏在自己的手心里,然后用另一手指着罗杰·罗尔斯的小手说:“我一看到你这只纤细的小拇指,我猜想你以后准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听到校长的话后,他惊呆了。他说:“我长这么大,只有我奶奶曾经让我振奋过一次。那一次,我奶奶说:‘你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艘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我高兴得半夜都没睡着觉。”而这一次,校长说的是纽约州的州长,那岂是一艘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能比的。从这天起,他说话显得彬彬有礼,而不再是出言不逊;从这天起,他穿着非常整洁,而不再是一身灰头土脸;还是从这天起,他天天看电视、看报纸——纽约州州长到底啥模样?他以此为榜样,以此为楷模,为之整整奋斗了40年,在51岁那年,终于成为了纽约州州长。大家试想一下,假如40年前,校长指着他破口大骂,骂得他一文不值,骂得他狗血淋头,那么,40年后,他能够成为一个州长吗?
(二)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亲切平和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不尊重学生,搞得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育就无法开展了。学生虽然年龄小,个子不高,但他们跟大人具有一样平等的人格。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避免恶语伤人,什么“猪脑子”、“笨木瓜”、“遇上你这样的学生,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我要是你,就撞墙算了”,等等,都是十分忌讳的语言。即使对所谓的“差生”,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要对他抱有希望。美国教育学家本尼斯说过:只要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分数提高25分。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很轻易地让学生失望,要知道,希望是人生驿途的一盏明灯,对于刚刚跋涉人生的青少年而言,这盏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青少年的旅途都充满了失望,充满了黑暗,以后的漫漫长途又将如何度过?小心地用我们并不华美的语言和一份真诚,力所能及地为学生送去鼓舞、送去希望吧!
亲切平和是教师吸引力之所在。有些班主任觉得要摆出威严,学生才会“听话”,才“好管”。其实,这里面要注意一个分寸,过于严峻,学生不敢接近,像“老鼠见到猫”似的,有话闷在心里,就会“不通则疼”。亲切平和还包括勇于承认错误。有些班主任在出现错误之后,觉得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拉不下面子,因此,错也要错到底,以维护自己的权威。这是不应该的,“人无完人”,班主任工作中出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有了错误之后勇敢面对,及时挽回影响。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恰恰相反,只会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上升。
(三)班主任要学法懂法、依法治教
1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在《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受教育权具体表现为受教育的平等权、受教育的选择权和上课权等。从中小学实际情况看,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些学校为了保证有一个比较高的升学率,在中考、高考前将一些“差生”早早地打发回家;学生“犯”了错误,就罚他站到教室外“面壁思过”,等等。
2保护学生的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人身权的正常享受与否,关系到公民能否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般而言,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权、心理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近20项细致的人身权利。这些权利无论受到何种形式的侵害,公民都可视情形要求取得民事赔偿、国家赔偿,甚至刑事保护。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身心还未充分发育,因此,他们的人身权更应受到特别保护。在这方面,侵权事件主要有:对学生实行心罚或体罚、变相体罚(如罚其“劳动”改造,罚超量写作业,罚做某个动作等);随意怀疑学生有偷窃行为而对其搜身或搜其书包;公布学生的成绩及排名,侵害学生的隐私;翻看学生的日记并就其中的内容在全班对其讽刺讥笑,等等。
3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权。学生的公正评价权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学校、教师对自己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等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在毕业时获得相应的学业成绩证明和毕业证书的权利。学业与道德品质评价与学生将来的升学、就业息息相关,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4保护学生的私有财产权。教师不能毁坏学生的物品或据为己有,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某些老师,他的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玩具基本上不用自己买,每天收缴一些玩具回来就足够他孩子用的。这种情况虽然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但对教师的形象影响很不好。教师也不能向学生及其家长暗示或索要礼品,也不能“以罚(罚款)代管”。
(四)班主任要掌握班级工作的辩证法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若能在工作中巧妙地运用辩证法,可使工作事半功倍。
1班级工作推进中的疾与缓
班主任要把握好班级活动的频率。活动过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感到身心疲惫,容易滋生逆反心理;活动过少,学生感到无所事事,容易松散,班级就会失去生气和活力。
2班规执行中的严与活
严,就是严格要求,在制定班规时要从严从细。活,就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对性质比较严重的错误要严肃处理,以保证班级纪律的正常执行;小的细节错误,也可以不追究,稍作暗示,让学生知错就行了。
3师生关系中的亲与疏
亲,就是对学生要表现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使学生觉得老师不难接近,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疏,并不是疏远学生,而是指班主任要保持与学生应有的界限与距离。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幅油画,近看模糊一团,毫无艺术可言,远看则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距离效应”。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你很敬佩的人,由于相处过密,对方的缺点日渐暴露,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原有的情感,甚至变为失望。戴高乐曾说“仆人眼里无英雄”,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对老师言听计从,对家长的教育置若罔闻,这其实并非全是因为教师比家长更懂教育方法,或者更加高明,其中“距离效应”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班干部搭配中的文与武
班委人数虽不多,但各人脾气、爱好、特长都不一样,工作能力也有高有低,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分工时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比如,有的踏实稳重,有的雷厉风行;有的善谋略,有的肯实干。
5班主任言论中的多与少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不讲,什么时候多讲,什么时候少讲,都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自习时间到班上,要少讲,以免分散学生精力,而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要多讲,以便增进师生感情;表扬学生要多讲,更多的鼓励话语会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勇气,而批评教育时要少讲,揭示本质、击中要害即可,过多的唠叨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开展重大活动时要多讲,鼓舞士气,渲染感情,而强调纪律时要少讲,斩钉截铁,板上钉钉,会增强说话的分量;面对全体学生要少讲,言多必失,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私下谈心要多讲,推心置腹,循循善诱,方能达水到渠成之功效。
6班务工作的勤与惰
传统教育提倡班主任要“三勤”:腿勤——勤往班里走,眼勤——多往班里看,嘴勤——多对学生说。事实上,很多班主任确实是“勤”字当头,就是别的科任老师在上课时,他都会从门缝往里面看看,看哪个学生听课不认真了、开小差了,下课后便把这个学生找到办公室训训话。精神确实可嘉!但我们以为班主任的勤应该把握一个分寸。《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夙兴夜寐,事必躬亲,其结果是他早逝之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很多班主任容易犯诸葛亮式的错误,包办代替,求全责备,现实中人们发现那些班带得好的班主任往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班主任。
(五)班主任要会抓“关键”、纲举目张
1把握关键时间
开学初的一个月——班主任要做好“收心”工作;调整班干部;确定班级工作目标,制订班工作计划,让全班同学明确本学期的努力方向。
期末放假前半个月——注意舒缓学生的考试压力,注意学生因为向往放假而分心的倾向。
考试后——部分学生思想放松,或因为害怕成绩不好丢面子,甚至因为考试不好而自暴自弃。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2抓关键人
现在很多班级是超大型的,一个班往往五六十个、七八十个学生。班主任可通过抓关键的人来带动整体,关键人主要有班干部、学习骨干、后进生等。
3抓关键活动
关键活动,一方面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可以振奋人心;另一方面经常开展班级活动,活跃气氛。
(六)班主任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
这方面不要求很专深,毕竟班主任不可能样样精通,但是,班主任懂得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有利于开展工作。比如说,某学生得了流感,或带状疱疹,家长不了解,或者说不希望孩子因此而耽误课程,往往照常把他送到学校。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善于观察,而且知道这些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等基本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休息,以免迅速传染给其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