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代宗时期的修复,他的继承者德宗希望着手处理这个问题。他派人与藩镇和谈,要求缩减军队,缴纳税收,并对地方的策反者进行严酷的镇压。眼看朝廷要收回自己的特权,地方藩镇不肯善罢甘休,魏博、平卢、成德和襄阳四镇结成了反抗朝廷的联盟,其他的藩镇也是面和心不合,大家都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德宗严厉拒绝了他的儿子李惟岳的继承申请,在德宗处碰了钉子的李惟岳开始召集其他三个盟友,希望用武力解决这个越来越“苛刻”的唐朝皇帝。德宗也毫不示弱,组织军队前去应战。经过激烈的争斗,德宗军队将要取得最后的胜利时,却与叛军和谈破裂,与在平叛过程中给予自己大力支持的幽州节度使朱滔和湘西节度使李希烈也没有商讨出令双方满意的奖赏政策,最终朱滔和李希烈从德宗朝廷的得力大将转变成颇有威胁的敌人。他们联合其他节度使继续了叛乱之路。德宗朝廷顿时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从西北泾原调遣,派往前线支援的将士到达长安时疲惫不堪,但吃饭时看到朝廷提供的却是些粗茶冷菜。他们十分不满,纷纷涌入长安城以示抗议。德宗没有办法,只好收拾收拾行李带着妃子孩子逃往奉天去避难。士兵们看到皇帝跑了,便拥立朱滔的哥哥朱泚为首领,表示要跟他一起干。朱泚正因为皇帝解除了他的兵权而耿耿于怀,现在有了军队,立即率领广大将士急赴奉天追打德宗。关键时刻援军赶到,帮助德宗解困,并收回被叛军占领的长安。
德宗想要解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却差点反而丢掉一命。德宗的这一步棋下得有勇气却缺乏智慧。在叛乱逐渐平定以后,德宗对藩镇割据势力作出了让步,例如延长节度使的任期,扩大藩镇的自治能力。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继续侵扰着唐朝皇帝的统治。
经过顺宗时期相对平稳的调整,宪宗即位以后,又将目光投向令他父辈纠结的藩镇割据问题。宪宗的想法很简单,国家要控制对藩镇的一切主动权,而这在当时的可行性并不高。通过与几个节度使的交涉,宪宗也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策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时候,淮西藩镇割据势力出现了权力更迭的现象。原来的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希望能够接替节度使职位。那时正值宪宗进行割据势力权力回收的风口浪尖,宪宗给予了明确的拒绝信号,但吴元济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宪宗决定出兵镇压,给他点颜色看看。
刚开始的镇压活动进展得并不顺利,但是解决藩镇割据势力深入当地民心,因此得到百姓的帮助合作,又加上著名将领李愬的神勇指挥,最终歼灭了淮西的割据势力。淮西割据势力是制约周边割据势力发展的重要一点,失去了它的支持,周围的其他割据势力纷纷土崩瓦解,归顺中央。
顺宗随即颁行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地方上刺史对节度使的制约作用,削弱节度使在地方的兵权、财权,使节度使的设置更利于巩固中央的统治,中央得以将地方牢牢地抓在手心。到这时为止,唐朝的藩镇割据现象才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十一、牛李党争
唐朝晚期,朝廷中的大臣渐渐分成牛党和李党两派,他们互相攻击,拒绝合作。原本统一一致、齐心协力为国效力的朝臣,被两派的互相争斗大大损耗了用心治国的劲头。两派在唐朝晚期都几经沉浮,相继当政。牛党的代表人物是牛僧儒、李宗闵和李逢吉,李党的代表人物是李吉甫、他的儿子李德裕,以及李绅、裴度。
其实牛李两个党派最早结下梁子源于宪宗在位的时候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当年牛僧儒和李宗闵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李吉甫正是当朝的宰相。牛僧儒和李宗闵壮着一股敢说敢写的劲儿,在卷子上将当朝的政事要事大批特批,没有一丝的回避,相当尖锐地指出了朝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阅读了若干份味同嚼蜡的试卷后,猛然间看到这两份笔法犀利的卷子,批改卷子的考官杨于陵、韦贯之为之一震,对这两份试卷大加赞赏,并且把这两个人推荐给宪宗。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李吉甫的耳朵里。他担任的是宰相一职,相当于唐朝的大管家,一切朝中大事都要经由他的手。不仅如此,李吉甫的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李栖筠是代宗时有名的御史大夫,因此李吉甫一直对从平民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抱有质疑。
因此,李吉甫一听科举考试中居然有人敢批判朝政,顿时怒上心来,暗想:“好大的胆子,这还没有当上官呢,就胆敢浓墨重彩地批判朝政中出现的问题,真是提拔他们做了朝中要职那还不上天啊!何况牛僧儒和李宗闵这样批判当今的朝政,就相当于批判作为管家的自己的办事能力,让自己蒙受羞辱,一定不能就这样算了!这几个考官也跟着闹腾,胆子也不小!”
于是李吉甫跟宪宗说,这两个人和考官有关系,不是真正有实力。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将这几个考官贬了职,牛僧儒和李宗闵虽然名声很响,但也没有得到重用。朝中的诸位大臣就这件事情议论纷纷,牛李二人和李吉甫也因为这件事而结下了梁子,直到李吉甫死去,两个人才得到提拔。
穆宗即位以后,很看好不贪污收贿的牛僧儒,授予了他宰相的职位,而这个时候李宗闵是中书舍人。在钱徵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中,李宗闵的女婿苏巢中了进士。这时候李德裕是朝中的翰林学士,眼看又一个李宗闵的口舌将要进入朝廷之上,想必将对自己十分不利。于是李德裕找到曾经和自己在翰林院相处得很好的两个朋友李绅和元稹商量这件事,最后决定趁早灭绝牛派扩展的任何可能性。李德裕、李绅、元稹都向皇上投诉,说这次的科举考试有人买通了主考官钱徵,通过见不得人的途径取得了好成绩。穆宗一看三位大臣都如此言辞恳切,应该是确有其事,于是降了钱徵的职,李宗闵也受到了牵连。
链接: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始仍掌其事。辽属中书舍人院,起草有关诏令。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非前代可比。明代时,中书舍人已为从七品,清沿置。
李宗闵心里十分不痛快,把李德裕的这笔账恨恨地记在心里。牛僧儒自然也站在李宗闵的那边,两个人经常联系一些和他们一样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联络和自己同样背景的官员,另外结成一派。虽然分别被称作牛党和李党,他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党派之争。这两个派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的区别,更多的是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喜好。两派之间由开始时的个人恩怨逐渐转变成集体的厌恶,他们都为了争夺朝廷之上的话语权下了苦功夫,不惜互相倾轧诋毁,以博取皇帝的支持。这样朝中弥漫着分裂对抗的气氛,紧张空气时时笼罩着统治阶层。
文宗的时候,裴度推荐李德裕做宰相,但是遭到了李逢吉的反对。而这时李宗闵倚仗宦官的帮助得到了提拔,他特别担心李德裕受到重用,于是想方设法举荐牛僧儒成为自己的同事,扩大自己的阵营。这样昔日的好友李宗闵和牛僧儒联合起来在朝中把持了大权,把同李德裕关系亲密的大臣都赶出了权力中心,就连李宗闵一直信赖的裴度也不能幸免。因为李宗闵在处于事业低谷的时候,受到了裴度的恩惠,在他的举荐下才得以在朝廷中站稳脚跟,才有了以后的飞黄腾达,但是本应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的裴度却明确表示支持李德裕,这不是分明跟自己对着干吗?于是在李宗闵的操纵下,裴度被调往地方。
李德裕在西川做节度使的时候,修葺边防,整理军务,加强了唐朝在四川地区的力量,令吐蕃地区的统治者心生畏惧。其中吐蕃维州的首领悉怛谋就派人向李德裕表示,愿意归顺唐朝,李德裕趁这个机会把维州收复了。
对于唐朝来说,这的确是个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但是牛僧儒一听立下这个功劳的是李德裕,马上就转变了态度。他害怕因为李德裕收复了维州,文宗一高兴,就把李德裕再调回宫中,那之前清洗朝中大臣的努力岂不白费?李德裕铁定仗着文宗的喜爱把自己和自己的人都赶下台。于是牛僧儒神色严肃地对面露喜色的文宗说:“这件事还是要仔细考虑才好。您想,对于吐蕃来说,少了一个维州并不能削弱它的势力。何况吐蕃的使者刚刚走,咱们刚跟他签订了和平共处的条约。我们唐朝泱泱大国,一向是以讲求信用出名的。现在这样背着吐蕃收复维州,恐怕不太合适。”
文宗本来就是个没有什么主见的人,见牛僧儒讲得头头是道,便下令让李德裕把维州退还给吐蕃。朝中的大臣见到手的维州让牛僧儒几句话就给讲没了,就暗中跟文宗讲,说牛僧儒肯定是嫉妒李德裕,这么轻易地把维州还回去实在是太不值了。文宗一琢磨,讲的也有道理,于是又渐渐疏远了牛僧儒。
李德裕治兵严谨,当地人民的生活安乐稳定。文宗听到监军回来对李德裕的赞扬,更加相信李德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封李德裕为兵部尚书,把他调回了中央。看到李德裕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牛僧儒和李宗闵相继辞去了自己的职务,朝廷的大权转移到了李德裕手中。
文宗眼睁睁地看着牛李两派的争执,却无可奈何,有时还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有一次文宗就对身边的侍臣感叹道:“想要灭掉河北区的乱臣贼子并不算难,要想灭掉朝中的两派互相对立的朋党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难呢!”
文宗死后,武宗即位。武宗之所以登上皇位倚仗的是宦官杨钦义一派,而李德裕同杨钦义有着较密切的私交。武宗即位后重用李德裕,任命他为宰相。李宗闵和牛僧儒等牛党的成员都被赶出统治上层,流放到异地。但是李德裕行事武断,在他掌权的时候得罪了不少朝中人士。因此宣宗即位后,将红极一时的李德裕贬到海南岛的崖州,将牛僧儒等牛党的成员重新召回京城,经过几十年的反复颠簸,朝中牛李两派的争斗渐渐沉寂下来。最后李德裕在崖州去世,牛李党争这才告一段落。
十二、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朝上党派纷争,曾经兴盛一时的大唐内患四起,眼看就要走向四分五裂的深渊。统治集团的腐败带来的是统治的黑暗,全国上下的暴乱一触即发。
僖宗接替懿宗登上皇位的时候只有12岁,这年天灾连连,河南地区暴雨不断。靠天吃饭的农民无计可施,看着田里一片片死去的庄稼,低头摸摸空空如也的肚子,想想家里还有同样饥肠辘辘的老婆孩子,而政府却没有颁布任何实质性的补救性措施,没人管没人问的他们唯有奋起反抗。
各地都掀起了小规模的起义,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有力的武器装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统一的领导。很快被朝廷的正规军镇压下去。而王仙芝、尚君长在濮阳掀起的起义,正是后来雄震天下的黄巢起义的前奏。
王仙芝集合起了三千多的民众,攻破了曹州和濮州以后又获得了上万名俘虏。在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以后,王仙芝号称大将军,并且颁布了讨伐皇帝的檄书,细数官吏贪污腐败,国家赋税沉重,财富分配不均。檄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写到百姓的心坎里,更多的人开始加入王仙芝的起义军,它的攻势也越来越猛。
链接:檄文
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王仙芝的造反得到了很多地方民众的支持,其中山东冤句的黄巢和几个朋友听到起义的消息不禁拍手叫好,同时他们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军。黄巢家里贩卖盐,他懂得骑马射箭,对于看书写字也略知一二。于是大家一致推荐黄巢当头目,他们的队伍也壮大得很快,后来与王仙芝的部队会合。
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势如破竹,与朝廷派来的军队抗争到底,顽强作战,在山东、河南一带占领了许多州县。眼看起义军就要攻入东都洛阳,僖宗和大臣们看武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开始考虑其他的方法。
打到蓟州的时候,蓟州刺史裴渥提议给王仙芝个官做,好平息这帮凶猛的穷人。朝廷特意派了个宦官赶到王仙芝的营帐,说如果他停止进攻,朝廷可以给他一个左神策军押衙的职位。社会底层出身的王仙芝做梦也没想过自己领导一群农民打仗能够换个官来做,于是很高兴地答应了。
黄巢听说王仙芝答应了朝廷的提议,打算抛弃大家去做官,立即跑到他那里,质问说:“你投降了朝廷,做了大官,那跟着你打拼天下的兄弟们怎么办?你走吧,不要呆在这里。”黄巢越说越恼怒,忍不住起身挥手打伤了王仙芝的头,王仙芝鲜血直流。他一看周围怒目相向的兄弟们,知道如果自己一个人得了官肯定犯了众怒,又害怕又后悔,将宦官和裴渥赶跑了。
在这之后,王仙芝、黄巢和尚君长分别带兵向西、向南进攻。这时候王仙芝的起义军的气势大不如前,在攻陷洪州以后,接连经历了几次失败。
僖宗任命的监军杨复光派遣他的下属吴彦宏去与王仙芝再一次谈判,说现在停止进攻的话,朝廷可以赦免起义军叛乱的罪过,并且授予一定的爵位。已经身处起义低潮期的王仙芝决定接过这次朝廷抛出的橄榄枝。他派蔡温球、楚彦威、尚君长前往官方的军队请求投降。主管这次平叛行动的宋威先是答应了王仙芝,并许诺要保护尚君长等人的人身安全。但是宋威自己私下里琢磨,如果这样就平定了这次起义,那么在皇帝眼中杨复光一定功劳最大,自己恐怕会被他压制在下。于是宋威找机会把尚君长几个人都杀死了。
王仙芝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暴怒,心想我是诚心诚意想要归顺,却被朝廷欺骗,一定要为兄弟们报仇,亲自率兵再次进攻,但是遭到了唐军的顽强抵抗,最终王仙芝在安徽的黄梅被杀死。
一时间,起义军没有了首领,而在这时黄巢还正在南方进行激战。尚君长的弟弟尚让联合军中的其他兄弟一致推举黄巢担任冲天大将军,黄巢重新整顿了王仙芝的残余部队和自己的起义军。黄巢起义轰轰烈烈地展开。
当时朝廷的军队大多集中于河南附近,黄巢见先取首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先南下进攻官方力量薄弱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