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中,一切的误解、漠视甚至敌视都源于缺少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了解。只有一方在布置、宣告、强势不是沟通;上传下达也不是沟通。沟通需要坦诚,需要传达真实的信息,需要双方进行真情的投入。所以,沟通要建立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之上。沟通不仅是企业管理中的润滑剂,也是员工之间有效工作的基础与信息桥梁。
1.领导会沟通,管理很轻松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就是沟通。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研究表明我们工作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避免错误是人们需要沟通的理由之一。只有与人良好的沟通,才能为他人所理解;才能得到必要的信息;才能获得他人的鼎力相助。
据有关专家研究,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交互主义。中国人虽然不团结但很强调互动的作用。了解了这一点,对管理者的沟通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当某人开始讲话时,第一句话就不得体。或者是充满矛盾的开场白,几句话后就会使得人注意力分散,甚至因厌烦而退场,拒绝他所传递的信息。一个人说话能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大概只需要两分钟的时间,在电话里仅需30秒钟,在这段时间内,对方决定你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然后决定要不要接受它。怎么样开口说话,才能让别人听得进去?不管一个人的意愿再大、点子再好,如果无法成功与别人沟通,一切都是枉然。沟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沟通更是企业管理者一个关键能力。
生活中,没有沟通的世界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我们不能不去深深思考,是什么妨碍了有效的沟通?有语言学家研究表明:有效沟通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沟通双方要建立在对相同规则认知(同)的基础之上。
有个美丽的德国女孩爱上了一个在德留学的极为优秀的中国青年,很快他们便坠入了爱河。然而在一次共同出外购物时,他们在路口碰上了红灯。男孩看到路上没有任何车辆,毫不犹豫信步走过了路口。这却导致了他们的分手。严谨的德国女孩这样想:他连基本的社会规则都不遵守,我怎么能将自己交给这样的一个人?
无奈的青年人后来回到了中国,很快他便获得了一位同样美丽的中国女孩的垂青。又一次的出外购物,又面临了同样的情景。年轻人牢记上次的教训,静静站在原地等候绿灯。
女孩却拔腿离他而去,再也没有回头。女孩这样考虑:他连这样的胆量都没有,将来会有什么出息?
有人将此归结为文化上的差异,而我却认为这是一个沟通的问题——那位青年人并不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他的无奈源于他没有坚持恒定的标准。我们看到,哪怕他在相处中始终坚持标准其一,他总会肯定获得一个女孩的爱,然而由于在不同的标准间游移,导致女孩在对他的认知上产生障碍。
所以,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沟通的双方必须建立在对相同的规则标准认知(同)的基础之上,而与规则自身的科学优劣与否并无直接关系。这在企业管理中意义重大:不论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如何科学先进,如果不能在员工层面达至广泛的认知(同)而只停留于书面上的文字与行为的标准规范限制,它就难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沟通,从而也就难以达成令行禁止步调划一的企业经营行为。
良好有效的沟通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法宝。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学会沟通、善于沟通,才能得到下属的支持。那么,管理者怎样才能有效沟通呢?关键在于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亲切。爱摆架子的人,人人看见都会敬而远之。能够随时随地放下身份地位,和其他人愉快相处,这样的人才让人由衷喜爱。不论是大官、大老板、大人物、大明星,乐于接近周围的人,随时保持快活的心情,愿意说些家常话,这种和自己家人一样的亲切态度,往往使人乐于接近,而且发自真心地受到吸引。
第二,开朗。每天开开心心的人,谁见了都会喜欢。脸上带着笑容,与他见面也会觉得自己变愉快,这种乐观的态度心情不自觉的就会感染到身旁的人,大家不由自主的就会想找他接近。
第三,热心。在团体中热心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很多人为了一些小事,怕麻烦,只会一味地推托,总是觉得为什么是我来做,总是怕吃亏,这样的人是不易受欢迎的。热心的人,很多大家正需要帮忙时,他会挺身而出来做;有时会不计较自己损失的利益来造福大众,这样的人,我们往往会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感谢,感到敬重他。
第四,幽默。会说笑,逗大家开心的人,去哪儿都会占上风。人人都喜爱开心果,谁爱愁眉苦脸呢?或许他们背后有满腹苦水,但是面对大家时还是把欢笑带出来,谁能不爱他们呢?
另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缘”与“亲和力”。总是会有一些人生来就带有一种特质,人缘就是特别好,大家提到他时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所以如果你拥有一身好的条件,但人缘不好的话,还是失败的。而一些官员、明星,如果没有亲和力,只会摆架子,那样的人,虽然地位高或者知名度高,还是算不上成功的。
2.善沟通者善合作
什么叫人际关系?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不同的能量相碰撞,就产生磁场,产生磁场后,彼此调整自己的频率,就形成人际关系。所谓沟通就是对准频率,频率不对,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沟而不通。我们要调整自己的频率,而不是叫别人调整频率。要先观察对方的频率,把自己的调得跟他一样,他就很容易跟你沟通。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原因,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所以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融合伦理的观念,忌讳没大没小,否则就会破坏人际关系。比如,打招呼这件简单的事情,你若是遇到熟悉的同事、同学,大可拍拍他的肩膀:“老刘,你好啊!”若是遇到领导或长辈,还以此种方式打招呼,对方心里就不高兴。若是遇到你的下级或晚辈,你只需等着对方和你打招呼就行了。
中国社会特别重视关系,彼此的关系良好,就算偶尔说错话,也没有什么关系。若是关系不够,或者关系不好,那就会鸡蛋里挑骨头。不过,也有本来关系很好,一句话伤了和气,便老死不相往来的可能。这就更加促使我们重视沟通的重要性。人际关系与沟通,可以简称为人际沟通。日常生活中,人际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动,必须勤加练习,多加磨炼,养成小心应对、用心体会、虚心检讨的良好习惯。一方面使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改善。与其讨好别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谐、互动、互助的良好状态,透过好好沟通来互相感应。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愉快中把正当的事情办理妥当,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人际沟通注重和每一个人进行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便说什么。否则你只是在发表意见,根本不是在进行沟通。善于沟通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免无意中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恶劣的沟通效果。
研究表明,企业团队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或者说是不善于说话和沟通造成的。所以,作为管理者拥有优秀的沟通技巧无疑是促成成功的必备技能,良好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协作关系和团队建设。
一个优秀的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的精诚团结,这其中,如何沟通是一个大学问。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尽可能地与员工们进行交流,使员工能够及时了解管理者的所思所想,领会员工的所思所想,明确责权赏罚;而平级之间及下属与上级之间的沟通则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或者了解彼此心中的真实意图,使团队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领导与员工之间相互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企业中,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一定是善于与人合作的人;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能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即使管理过于严厉,下属也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属也不愿接受,其结果必然怠慢工作。这样的团队领导肯定难成大气候,难有大作为。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在人和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曲线,有些话就是不能直接说,这就是职场沟通的潜规则。有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中80%的矛盾和误会都来自于沟通不畅。一家企业的发展20%靠战略,80%靠执行,执行的80%在于充分的沟通,而企业80%的矛盾和误会也基本都来自于沟通不畅。那么,管理者怎么做才能达到充分的沟通效果呢?
1.从沟通组成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沟通的内容,即文字;沟通的语调和语速,即声音;沟通中的行为姿态,即肢体语言。这三者的比例为文字占7%,声音占48%,行为姿态占55%。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声音和行为下,表现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有效的沟通应该是更好的融合好这三者。
2.从心理学角度,沟通中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而且意识只占1%,潜意识占99%。有效的沟通必然是在潜意识层面的,有感情的、真诚的沟通。
3.沟通中的“身份确认”,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如上司、同事、下属、朋友、亲人等,即使是相同的沟通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声音和行为姿态。
4.沟通中的肯定,即肯定对方的内容,不仅仅说一些敷衍的话。这可以通过重复对方沟通中的关键词,甚至能把对方的关键词语经过自己语言的修饰后,回馈给对方。这会让对方觉得他的沟通得到您的认可与肯定。
5.沟通中的聆听,聆听不是简单的听就可以了,需要您把对方沟通的内容、意思把握全面,这才能使自己在回馈给对方的内容上,与对方的真实想法一致。例如,有很多人属于视觉型的人,在沟通中有时会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有可能无法达到深层次的共识。
6.沟通中的“先跟后带”,无论是职业咨询,心理辅导还是一般的合作,都可以使用这种技巧。“先跟后带”是指,即使是您的观点和对方的观点是相对的,在沟通中也应该先让对方感觉到您是认可的、理解的,然后再通过语言和内容的诱导抛出您的观点。
3.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
管理学中的“拉吉舍夫定律”出自前苏联经济学家拉吉舍夫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得到某些人的青睐,是由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能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彼此相似。”这一定律说明在一个组织内部,决策的畅通传递,尤其是思想和观点的无障碍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沟通问题上,若‘我’的思想和行为能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彼此相似”这一点不能成立,那么其局限性是存在的。不是所有的人与人都可以达成良好的沟通。有些人,他们本来就不属于同一层次和类型,如果非要实现之间的沟通,这是相当麻烦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两个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勉强对话,这种沟通也是强人所难的,不够自然和愉快。
生活中,沟通难是不争的事实。沟通如果不难,历史上也就不会有冲突、战事频发了。人,只可以在有限的人群范围内去争取一些沟通,而很难促成不同类型层次人群之间的沟通。因为受青睐被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因此,期望在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群中都获得沟通是不现实的。猫与老鼠,黄鼠狼与鸡,老鹰与蛇能够沟通吗?显然很难或者就不能,因它们是属于各自不同类型与层次的生命,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它们之间的思想和行为根本不能“彼此相似”。别说青睐、尊重对方,它们根本就是死对头、天敌。显然我们只能有目标的去那些“思想和行为能与他们彼此相似”的群体中首先获得青睐与尊重,再去实现沟通。当然,一个人能够受到青睐,受到尊重,要进一步与对方沟通就容易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沟通障碍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烦恼和茫然无措之中,怀疑起人的善良、友爱和真情,乃至看破红尘,滋生出一些敌对他人的情绪。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一种错觉,因为你沟通失败的原因自己都不能明白,沟通的规律自己都不知,你怎么能够掌握沟通的起码技巧呢?
兵书上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是上策。”要想成功攻下一个人的心房,我们就要直指对方的“死穴”。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到有效沟通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建立在具备共同目标愿景的基础之上。
美国有一位优秀刑警,他有一整套逼嫌犯坦承犯案的攻心话术。他经常这样对嫌疑犯说:“我相信你一定会坦白交代罪行的,我之前遇到的嫌疑犯没有一个不招供的,我相信你也不会例外。假如你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就应该听说过我的大名。”
如果这个人是真正的罪犯,心里就会想此时是承认好还是抵赖好,但由于一开始,这位刑警一番颇具威慑力的话说在前头,他习惯性的抵赖策略和侥幸想法就已经有所动摇。再加上这位刑警在一旁反复地巧妙运用心理优势暗逼嫌疑犯,罪犯在心理上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只能老实交代犯罪经过。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嫌疑犯来说,这种说话技巧会使其内心产生一种早被看透,实在无法隐瞒的感觉。而且,对方又肯定地一再强调“你只有坦白交代罪行这一条路”,这时,再牢固的心理堡垒也会崩溃。
一般来说,当你想让对方接受你的某种观点,或者听从你的建议或劝导时,只要说一句“我想你内心必定也是这样想的”,大多数人都愿意配合你。假设你公司的一名员工经常迟到,你当众训斥他说:“你到底想怎么样,公司是你家开的吗?太随便了,你知道这给公司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吗?都已经成年人了,好好反省一下吧!”效果怎样呢?这名员工不仅不会对自己的过失心存歉意,而且还会因感到不被尊重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与其一通无意义的批评,不如体贴地问:“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吧!大家都会帮助你,我觉得你不像那种散漫的人。”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里,效果自然会比严厉批评或辞退工作的威吓好得多。听你这么说,对方必然会感念你的体贴,并变得更加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