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问题更多的是考察应聘者在团队工作中的经验。对于那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应聘者,要求举例说明是必要的,以便于面试官在具体事例中分析应聘者是否关注集体利益,是否敢于分享个人经验。
得体的回答应该像这样:“我理解团队工作能够产生1+1>;2的工作效率。因此当我进入一个团队之后,会首先了解团队的工作目标是什么,这将是我融入团队的关键因素。然后我会将我之前的工作经验与团队成员分享,其目的不仅在于让新团队了解我的工作方式,而且能让我根据新同事的反馈作出调整,以便尽快适应新团队,配合新同事展开工作。”
问题十六:
你喜欢什么运动?
考察重点:
1.通过应聘者的业余生活考察其性格是否孤僻。
2.考察应聘者是否善于与别人交往。
3.通过应聘者的运动习惯,考察其是否熟悉团队协作。
问题分析:
此问题经常出现于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面试中。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考察他们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就需要从他们的校园生活着手。据权威统计显示,经常参加如足球、篮球、乒乓球双打等运动的人,更容易快速融入团队,而只喜欢台球、独自健身、跑步等运动的人,则更擅长单独工作。
如果面试官希望招聘到具备团队精神的应届毕业生,自然是喜欢团体类运动的人优先。
抗压能力面试题目
问题十七:
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在压力下的表现。
2.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绝处逢生的魄力。
问题分析:
此问题是很多面试官惯用的手法,虽然有些欺骗应聘者的色彩,却可以很准确地考察出应聘者应对压力的能力。抗压能力弱的应聘者会当即表现出情绪低落,可能会匆匆道谢后夺路而逃。当然也会有抗压能力强的应聘者会锲而不舍,向面试官追问自己落选的原因,试图力挽狂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时候应聘者追问落选原因并不代表他抗压能力强,有的仅是不服输的性格使然,这与工作中的抗压能力是两回事。
问题十八:
大学时是否有教授或者咨询师曾经让你处于尴尬境地,或是让你感到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回应的?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在陌生领域或陌生环境中的工作能力。
2.考察应聘者在压力下的工作水平。
3.考察应聘者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应聘者在陌生领域工作的能力。通过这个问题,面试官可以了解到,当所给的任务超过应聘者自己目前的能力水平时,应聘者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这是一个陷阱问题,应聘者很容易被误导而这样回答:“我相信质疑权威是很重要的,但我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一切知识。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可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你知道,那些都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这种回答的最大问题在于,应聘者把问题的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了。严肃的面试官应该不关心应聘者对高等教育的观点。我们想知道的是,当出现问题中给出的情况时,应聘者将怎样处理。这种回答可以说明的另一点是,很可能应聘者在工作中不愿意服从领导。
正确的回答应该像这样:“在我当学生的这几年中,我尽自己所能多学习知识,经常选择一些不熟悉的课程,因此往往会受到教授的质疑。不管什么时候,当我觉得自己对这个科目知之甚少时,我就尝试预见一些问题,为回答这些问题作一些准备。当我被难住时,我会尽可能作出科学合理的猜测,也会承认我不知道的东西,并且从不懂的地方开始学习。”这种回答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清楚地表明了应聘者会积极面对艰难处境。它也显示了应聘者有雄心和明确的态度,知道怎样处理离奇和模糊的问题。
问题十九:
竞争对你的成就有什么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如何应对一些消极的影响。
2.考察应聘者在工作上的潜力。
3.考察应聘者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
问题分析: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剔除那些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应聘者。我们想要弄清的是,当竞争形势发展到什么程度时,应聘者会感到力不从心。
应聘者很清楚在面试中要展示自己积极的一面,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我喜欢竞争。有时候它能给我一种推动力量。为了开展工作,我需要这种推动。我从来没觉得竞争无法承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推动我工作的动力。”但实际上,这种回答的真实性有待考究,因为应对竞争毕竟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另外,从应聘者的回答看,它好像表明应聘者有点屈尊。大多数人都发现,至少在某些时候竞争会使人感到非常有压力。此外,这种回答还暗示应聘者缺乏其他的激励动机,需要以竞争作为一种激励元素。
得体的回答应该像这样:“如果害怕竞争,我就不会申请这份工作。我知道竞争是始终存在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意识到竞争,清楚我们在为什么而竞争。
当我处在竞争环境中时,我首先要确保自己头脑清醒,理解所处的危险处境。一旦我了解了竞争形式和规则,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同“错误回答”一样,这种回答也对竞争表现出积极的看法,但这种回答却并没有掩饰竞争带来的压力。它表明,根据以前的经验,应聘者会用一种清晰、明确的方式来对待竞争。另外,能够这样回答的应聘者也可以表明:他们工作的动力不仅仅来自于竞争,还来自于某些形式和规则,竞争只是作为一种压力而存在。即便竞争不存在或是对他们构不上威胁,他们也同样会遵循规则而努力工作。
问题二十:
在找工作时,你认为哪些事情对你来说在智力上最具有挑战性?为什么?
考察重点:
1.了解应聘者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察应聘者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如何。
3.考察应聘者是否有过独立解决难题的经历和经验。
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可以用来了解应聘者是否重视深入思考。通过这个问题,面试官可以了解应聘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应聘者可能会这样回答:“我希望找到的工作能让我运用自己的知识。如果你像我一样上过好学校,你会学到很多做事的方式,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将是非常伟大的。”虽然这样回答的应聘者自身可能具备很好的个人素质,但在这里有些答非所问,混淆了“智力挑战”与“以前学习”的概念。这种回答表明,应聘者只有生搬硬套的答案,而没有能力在遇到个别问题时形成新答案。这证明了应聘者虽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很有自信,但创造力和应对能力还存在不足。
得体的回答应该像这样:“我认为参与企业的短期和长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什么样的企业供职,我都以某种方式参与了它的研发活动。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份动力,这在我的工作中对智力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这种回答表明,应聘者看重智力挑战。同时还能够表明,应聘者能够激励自己,能够主动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愿意为此作出贡献。这正是我们希望得到的回答。
问题二十一:
你能够在压力状态下工作得很好吗?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在压力下如何工作。
2.考察应聘者是否诚实,是否能正确对待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3.考察应聘者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问题分析:
很显然,这个问题是要直接了解应聘者对压力的反应。
很多应聘者都会这样回答:“我在压力下会茁壮成长。实际上,事情变得越乱戋就越高兴。毕竟,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力就不会有成功。相比之下,我更怕无聊。如果无事可做,我就会变得很懒散。但应对压力我就没问题了。”这种回答会让人怀疑:“真有这样的人吗?”除了不可信之外,它还表达了一种消极论调:如果没有压力,应聘者就不会得到激励。
得体的回答应该像这样:“在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时,任何人都会在工作中时不时地遇到压力。我能够应付一定量的压力,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承受极大的压力。对我来说,应对压力的关键是找到一种方法控制形势,从而减轻压力的剧烈程度——通过这种方法,压力就不会影响我的生产力。我知道任何工作都有压力,如果必要的话,我会在压力下工作得很好。”这种回答表明,应聘者对工作压力的本质和程度都有比较现实的期望。这种回答很有说服力,但又没有对压力表现出过度热情。应聘者的表述还说明,他(她)在过去曾经应对过压力,而且还制订过策略有效地处理了工作中的压力。
执行能力面试题目
问题二十二:
在写专业论文时,你最不喜欢哪些方面?
考察重点:
1.判断应聘者是否愿意从事一些研究性工作。
2.考察应聘者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和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
3.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
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仅适用于特定的工作职位,如那些研究性强的职位。这样的职位往往需要应聘者能塌下心来作研究,解决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把自己的工作总结汇报。这个问题可以判断应聘者是否适合并愿意开展研究工作,是否愿意发现信息并找到困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像这样的回答很明显不能通过:“我最担心的就是进行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果我对研究课题感兴趣,我不介意开展研究工作。但很多时候,研究所得的成果并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尽管很多人可能会同意这种回答,但对于某些特定职位这样回答并不合适。很多工作任务都是单调和烦琐的,听到应聘者表示不喜欢枯燥的事情,很有可能他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沉下心来。
能够这样回答的应聘者可以视为合格:“如果我认真工作的话,我会发现某一题目有无穷多的信息。我认为最难的工作就是,判定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可以开始动笔写论文。”这种回答表明,应聘者理解研究的意义并愿意从事研究工作。它还表明应聘者能够深入调查,也表明应聘者能够胜任书面论文的写作。
问题二十三:
你在五年内的个人目标和职业目标分别是什么?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的职业规划是否合理。
2.考察应聘者的职业规划和企业安排是否存在冲突。
3.考察应聘者应对计划外的突发状况的能力。
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侧重于考察应聘者的计划能力。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同时还可以知道应聘者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对此职位的安排。
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令人满意:“我想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考虑这个问题。如今企业的领导者更换频繁,我认为作太多的个人计划是荒谬可笑的,不是吗?”这种回答属于令人反感的一类。首先,当有人想了解你的目标时,“将来的某个时候”这种通俗说法并不奏效。其次,应聘者认为企业普遍很脆弱,领导者更换频繁,这种说法毫无疑问会令人反感,而且也是不合理的。最后,认为作计划可笑,看不起这个问题,而且反问面试官。这些当然都注定了这样的应聘者最终会失败。
正确回答应该像这样:“从现在起的五年之内,我希望能够在一个很好的职位上待几年,而且最好有一次晋升,然后就期待着下一步。不管是向上提升,还是在企业内横向调动,对我个人来说,我希望找到一家企业——一家愿意作相互投入的企业——待上一段时间。”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回答得很具体,但它表明了应聘者有雄心,并且思考过在企业中的成长方式。通过表达横向调动和向上提升的愿望,表明他是一个处世很灵活的人。
问题二十四:
你的长期职业目标是什么?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对于自己职业规划的执行能力。
2.考察应聘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没有一个长远的思考。
3.确定应聘者的潜力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
问题分析: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应聘者对计划的态度,也可以反映他长远思考的能力,让人了解到他的计划方式,同时还可以为面试官提供信息,确定他的潜力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
很多应聘者倾向于这样回答:“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期待,都想获得成功,都想在企业阶梯上晋升,都想最终成为企业的领导者。如果这些目标实现不了的话,至少也要做一个关键的参与者。”这种回答的任何好处都会被其中的一种提法抹杀,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期待呢?实际上,这种回答完全没有把自己当做个体来看待,它只表现了应聘者盲目的野心。尽管应聘者试图在最后作出一点弥补,但是这种损害已经无法挽回了。这表明了应聘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模糊,而且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印象。
得体的回答应该像这样:“我认为,我可以在一家优秀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到目前为止,我有成功的经验,而且我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技能,可以为企业作出显著的贡献。我的目标是能够负责很多项目,并且管理很多人。”尽管这种回答有些漫无目的,但它足够具体地展示了应聘者对未来的期望。应聘者把这个问题当成了展现自己的一个机会,表明自己在过去曾经是胜者,而且也希望在将来继续保持胜利。
问题二十五:
你认为在什么环境下你最容易成功?
考察重点:
1.考察应聘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效率最高。
2.考察应聘者的工作习惯同本企业的工作环境是否相符。
3.考察应聘者的适应能力怎样,是否能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问题分析:
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应聘者在什么条件下工作最有成效。他的回答将反映出他青睐的工作方式,反映出那些影响他成功的因素,同时也可能反映出他的缺陷。
一些应聘者可能认为这样回答能体现他们适应能力强:“只要我用心去做,任何事情都会取得成功。只要知道别人的期望,我一般都能够做到使之满意。”尽管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理的回答,但它存在缺陷。我们称其为一种通用回答,它最多只能给面试官留下浅浅的印象。这种回答的真正问题在于,它假定企业寻找的是那种善于听从指令的人,而不是勇于开拓的人。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企业都在寻找能够自我激励的人,因此应聘者在面试中表明需要别人指导对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为这说明他可能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