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以后,苓峰将写好的稿子发给我确认,同时问:用"混世魔娃"作为对你的定义妥否?
稿子我看了一遍,没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写法上也是我比较欣赏的天然去雕饰那种,"混世魔娃"就"混世魔娃"吧。这么着,在不经任何人为设计的前提下,稿子登出来了。
没有想到的是,还不仅仅是登一篇报道这么简单。时任《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的牛文文老师,居然把当期杂志一系列有关"80后创业"的采访做成了封面专题。这事儿有多大的影响力,以我当年的鼠目寸光,是压根儿看不到的。我只知道,牛老师是我们这群臭小子的贴心人,颇把我们当回事儿。
再后来,有一天,苓峰给我打电话,问是否愿意跟其他几个被采访者一起吃个饭。
我是个爱玩儿的人,但却不太喜欢聚餐,特别是这种把吃饭和谈事儿搅在一起的"业务餐"。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后来,苓峰又打过一个电话给我,说大家都约好了,你不去是不是不太合适?想想也是,我又不是啥大牌,苓峰为我们做了这么好的一个专题,不去确实有点儿不通情理。所以我一边应承下来,一边又替自己铺垫了铺垫:我确实不擅长聚餐,怕冷了场。
聚会定在一家川菜馆的包间中,与会者如下: 活动发起者程苓峰、网尚文化的张栋伟、时任163888网站副总裁的王豫华,以及后来经常和我一起被捆绑提及的李想、戴志康、高燃。
终归都是年轻人,那是一次边吃边扯淡到非常开心的饭局,史上少有。我至今感谢苓峰的这次安排,使双子座的我多了一个天秤座的死党--李想,以及其他几位尽管难得见面却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也就是在那次饭局上,程苓峰提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合作伙伴--CCTV《对话》栏目想根据他们的"80后创业"专题做一期特别节目。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被惊住了,至少我是。《对话》作为一档电视财经节目,那是老资深了,按时髦话讲,我就是看着它长大的。节目里时不时就请个国外大企业的总裁来做客,动不动还得双语翻译。我几乎期期都看,没见过一个叫不响的企业,更没见过一个叫不响的企业老总。《对话》请我们做节目,可能吗?
好家伙,受宠若惊,受惊若宠,说都不会话了。等我们缓过神儿来,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殊不知,这还只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第一层。《对话》节目尚未开始录制,我和李想、戴志康、高燃又分别接到了《经济半小时》的采访邀请。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哥儿几个就像歌唱界的五月天、飞轮海似的,四处同台做秀,捆绑促销,吸引了颇多主流财经媒体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话》节目现场,我见到了瀛海威的创建者张树新女士。"BIU"地一下,时光倒流回十年以前,我那徜徉于瀛海威时空的激情岁月。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她就是我开天辟地的引领者,神乎其神的启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