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他准备就寝时,才发现护照和皮夹不翼而飞。他只觉得脑子里面轰地一声响,宛如一个晴天霹雳,在耳旁炸响。他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就立刻跑到柜台那里。
“我们会尽量想办法。”经理说。
次日一早,皮夹仍然没有找到,卓根手里连两块钱都没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异国他乡,身无分文,应该怎么办呢?打电报给芝加哥的朋友向他们求援?还是到丹麦大使馆去报告遗失护照?还是坐在警察局里干等?他突然对自己说:“不行,这些事我一件也不能做,我要好好看看华盛顿。说不定我以后没有机会再来,但是现在我有宝贵的一天待在这个城市里。好在今天晚上还有机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时间解决护照和钱的问题。虽然没有了护照和皮夹,但我还是以前的我,以前我很快乐,现在也应该快乐呀。我不能白白浪费时间,现在正是享受的好时候。”于是他立刻动身,徒步参观了白宫和国会山,并且参观了几座大博物馆,还爬到华盛顿纪念馆的顶端。他去不成原先想去的阿灵顿和许多别的地方,但他能到的地方,他都看得非常仔细。他用手里仅有的零钱买了花生和糖果,一点一点地吃,一天下来都没有挨饿。他就用这不足两美元的零钱一直坚持到等上飞往芝加哥的飞机。
此后,卓根的美国之旅都非常顺利。等他回到丹麦以后,这趟美国之旅最使他怀念的却是在华盛顿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一味地担心这担心那,就会让那一天白白溜走。“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他知道在“现在”还没有变成“昨天我本来可以……”之前就把它抓住。
不要为明天的事烦恼,明天自有明天的事,只要全力以赴地过好今天就行了。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因而也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
当你刻意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而让自己认真地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时,快乐便会不请自来。或许人生的意义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绮丽的花,享受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哈佛课堂笔记
不要为明天的事烦恼,明天自有明天的事。只要全力以赴地过好今天就行了。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才能“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第三堂 敢于面对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勇于正视现实是有胆量的表现。
【拉尔夫·爱默生】
哈佛学子,美国思想家、诗人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
【威廉·詹姆斯】
哈佛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哲学家
§§§第一节 死亡,其实离我们真的很近
生是人生之始,死是人生之终,而人生是一段路程。对于生与死,我们无法左右,也无从选择,因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的法则。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走过人生。
不要把死看作是终结,也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自然给了我们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让我们学会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如果不给我们生命,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气。
现在,随便拿起一张报纸或者在新闻网站随意打开一个网页,你就有可能会发现各种各样与暴死、凶死有关的事故,谋杀、自杀和灾祸的报道也层出不穷。死亡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从孩提时起,人们便开始注意到林林总总的死亡痕迹:枯萎的落叶、凋谢的花朵、死去的昆虫、病死的宠物、去世的祖父母,还有一望无际的墓地……
死亡其实离我们很近,既然我们谁都躲不过,那就把上天赐予我们的每一天都当作是人生的最后一天,如此一来,我们将要做的事都会很有意义。
当泛美航空公司第103号航班客机被恐怖分子的一枚炸弹击落时,苏塞·洛温斯坦的儿子不幸成为遇难者之一,为了表达自己的丧子之痛,作为雕刻家的苏塞·洛温斯坦雕刻了一系列裸体女人像。呈褐土色、比真人还大的女人塑像所表现出的痛苦正是苏塞·洛温斯坦的感受。这些雕塑最终组成一个名为《阴郁的挽歌》的展览。谈到这次创作,洛温斯坦说:“一个接一个,她们来到了我的工作室,走上一个摆放塑像的平台。她们都紧闭双眼,回到1988年12月21日那个恐怖的时刻,当时她们获悉亲人横遭不测了……这是让我惊呆的一刻,这也是我刻进雕像的姿势。”
洛温斯坦雕刻的这些裸体女人像有些看起来像是沉默不语,有些显然是在大叫,有些看起来欲哭无泪……雕刻家意在通过《阴郁的挽歌》来表达这样一种观点: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弹指之间就会失去我们最爱的人,并且不得不带着这种丧亲之痛度过余生。
死亡是最具个体化的,同时也是最为平等的。在生死关头,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弱,尤其是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在临死之际,任何人都完完全全只是自身,不可能是他人,正如我们在出生时带来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东西,在我们死后,我们也带走了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的东西。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古希腊的快乐主义大师伊壁鸠鲁认为:“一切善恶凶吉都在人的感觉之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而无须恐惧死亡。在人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真正到来,而一旦死亡降临时,我们又感觉不到死亡了。”
死亡也是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的。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日起,我们就不得不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死神降临时,再健硕聪敏的年轻人也会乖乖地跟它走;死神远离时,再虚弱多病的老年人也可以熬过一天又一天。就算我们再年轻、再健康,死亡也不会停止对我们的窥视。无论是死于意外还是死于犯罪,在年轻、健康时死去并不是一件稀罕之事。死亡距离我们很近,我们必须为之做好充足的准备。
哈佛课堂笔记
死亡的作用就在于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所需要思考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生命。这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法穿越的网球场,被死亡惊醒的思想在死亡上发生反弹,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弹回生命之中。我们绝不能为了不看见死亡而紧闭双眼,也不能任由自己惊慌失措地在死亡面前盲目游荡。
§§§第二节 你无须害怕死亡,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死亡是对人类生命最大的威胁和挑战,又是人类无法逃离的永恒归宿,是人类不可抗拒的宿命,它不仅在生命的终点等待我们,还可能伴随我们一生。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走向死亡却是必然的。
健康活在世上的人很少会想到死亡,因而,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我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死亡的阴影便如影随形,因此,人类天生对死亡存有恐惧。然而大多数人在意识层面并未觉察到自己对死亡的焦虑,这种焦虑被那些经过伪装、改头换面呈现出来的表象所取代,如狂热的宗教信仰、痴迷于累积财富以及盲目追求名望、贪图享乐等,但这些世人眼中所谓的“不朽”并不能让他们流芳百世,实现永恒的不朽。
科尔和马克一起去医院看病,他们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科尔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马克表示自己也打算去旅行。
结果出来了,科尔得的是鼻癌,马克长的是鼻息肉。科尔离开了医院,他制定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马克也离开了医院,他回到家,一如既往地过日子。
科尔的计划是:去一趟埃及和希腊,以金字塔为背影拍一张照片,在希腊参观一下苏格拉底雕像;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
科尔在自己的生命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剩下的愿望。”
科尔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埃及和希腊。他的愿望一个个地实现了,现在,科尔正在实现着出一本书的夙愿。
一天,马克在报上看到科尔写的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于是打电话过去问科尔的病情。科尔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
马克没有回答。他早把自己亲口说的要去埃及和希腊旅行的事放诸脑后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最后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生命的尽头,有的人走得快,有的人走得慢。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也没有完成,碌碌无为地度过了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还能健康地活着,就一定会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处理的事也会变得轻松,人自然而然就会豁达、超脱起来。人只有坦然地面对死亡,把死亡当成人生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
据美国一项关于死亡的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死亡焦虑高于男性,黑人高于白人,年轻人和中年人高于年纪更大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死亡焦虑更低,有更高程度自我实现和自我控制意识的人比这方面意识弱的人死亡焦虑更低。
人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地逃避死亡,通过“死亡距离我还很遥远”“谁都免不了一死”“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活过一天算一天”等类似的想法来安慰自己。于是,人们开始拼命地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享乐,企图将死亡从脑海中、从心灵中完全撵走。他们就像是鸵鸟一样,在死亡来临之前将头埋在尘世喧嚣的沙土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杯空明日忧。殊不知,死亡迟早会找上门来。
对于死亡,我们绝不能持有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态度,而是必须充分利用每一个可能得到的资源去延长鲜活而健康的人生,并且在“感到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从容淡定地接受它。
哈佛课堂笔记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与其在死亡的恐惧中抱憾终生,不如把死亡看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直视死亡,充实地过完一生。
§§§第三节 直面死亡,抓紧时间成就自己
西塞罗说:“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作好准备。”圣·奥古斯丁写道:“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学习如何面对死亡也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直面死亡,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抓紧时间成就自己。
许多中世纪的僧侣们在房间里挂上骷髅头以警示自己人生不免一死,要注意此生的品行修为。法国哲学家蒙田则认为:“我们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以不同的方式提醒我们,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有一位年轻的汽车销售经理,他的面前本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然而他的情绪却非常消沉:他认为自己要死了!他甚至为自己选购了一块墓地,并为他的葬礼作好了一切准备。实际上,他只是经常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喉咙梗塞。医生劝他休息,泰然处理生活,退出他所热爱的汽车销售事业。
这位销售经理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恐惧,他的心里仍不安宁。他的呼吸变得更加急促,心脏跳得更快,喉咙仍然梗塞。他的医生劝他到科罗拉多州去度假。
科罗拉多州虽有使人健康的气候、壮丽的高山,但仍不能阻止这位销售经理陷入恐惧。一周后,他回到家里,觉得死神即将降临。
“打消你的猜疑!”一位朋友告诉这位销售经理,“如果你到明尼苏达州罗契斯特市的梅欧兄弟诊所,你可以彻底弄清病情,而不会失去什么。立即行动!”按照建议,他的一位亲戚开车送他到了罗契斯特市。实际上,他很害怕自己会死于途中。
梅欧兄弟诊所的医生给他作了全面检查。医生告诉他:“你的症结是吸进了过多的氧气。”他大笑起来:“那太愚蠢了,我应该怎样对付这种情况呢?”
医生说:“当你感觉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的时候,你可以向一个纸袋里呼气,或暂且屏住气息。”医生递给他一个纸袋,他就遵医嘱行事。结果他的心跳和呼吸变得正常了,喉咙也不再梗塞了。他离开这个诊所时,成了一个愉快的人。
此后,每当他的疾病症状发生时,他总是屏住呼吸一会儿,以使身体正常发挥功能。几个月以后,他不再恐惧,病症也随之消失。其实,他的病症主要是心病。
这件事发生在几十年前。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医生看过病。
人们如此惧怕死亡,但是没有人知道,人在死亡以后是否也会一样畏惧着生存,想方设法地避免“出生”在这个“活着”的世界。人之所以恐惧,是源于对那些神秘事物的惧怕,越是不了解死亡,恐惧感就会越强。
在我们与死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我们既是体验者又是幸存者。死亡既可能被视为一种威胁,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使生活变得更清醒、更有创造力的催化剂。
人的处境不仅表现在诸如由死亡引起的各种重大变故上,而且还表现在没有多少人注意的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细小变化上。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下决心去关注那些最有价值的人和事。
在关注死亡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这有助于驱散或消除长期压在心头的恐惧感或对死去亲人的内疚感与责备感,进而让自己勇敢、坦然地去面对死亡,并以死为参照物,积极地去面对生命中诸多的问题。
完整意义的人生势必会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面对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死亡。在“死”的指引下,我们定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是如此短暂,而且爱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的宏大意义。
哈佛课堂笔记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成长、改变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必然性。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这样,我们便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理性和现实。
§§§第四节 自杀不能解决问题,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