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能让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调查显示,但凡是事业成功的人,都拥有超出常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哈佛社交课,会让你对社交有个全新的认识,让你了解更多塑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让你了解更快更接近成功的方法……哈佛社交课,将带领你走向更清晰的未来。
§§§第一堂 沟通不是要去说服别人,而是要去了解别人
人际关系是幸福的风向标,没有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很难获得幸福。
【泰勒·沙哈尔】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
情商高者,能清醒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的人,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
【丹尼尔·戈尔曼】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第一节 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赞歌,橱窗里装饰着彩灯,盛装可爱的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琳琅满目。
“一个5岁的男孩将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然而她绝对没有想到,儿子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怎么了,宝贝?”“我……我的鞋带开了……”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圣诞礼物……原来这些东西都太高了,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起身把儿子抱了起来……
从此这位母亲牢记,再也不要把自己认为的“快乐”强加给儿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位母亲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但是却必须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也能轻松地打破僵局。
斯特准备招待几个朋友。当他拉开汽车车门时,由于用力过猛,车门坏了。瞬间他流下了眼泪。这时,他的几个朋友正好赶来,便过来劝他。
第一个朋友道:“唉,车门又值不了多少钱,再去买一扇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第二个朋友道:“我建议你到法院去,控告制造这汽车的厂商,请求赔偿。反正官司打输了,也不用你付钱啊!”
第三个朋友道:“你能够将这车门给弄坏,像你这么强的臂力,我连羡慕都还来不及呢?你又有什么好哭的啊?”
第四个朋友道:“不用担心,大家一起来研究看看,一定有什么东西,可以将车门装好,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你们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我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问题是,我明天必须得花费几个小时才可以修好车,这样的话,我就不能带大家一起出去兜风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习惯和立场,而容易忘却他人的想法。那么,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好奇心来探求他人的内心世界。
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我们需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和赞赏,就会以合作的态度。如果我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别人就会和你对抗。
哈佛学者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不顾他人的颜面、立场,如果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在别人的头上,轻则得到的是不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者则可能是自己头破血流、一无所获。
卡耐基有一个避免争执的神奇句子:“我不认为你有什么不对,如果换了我肯定也会这样想。”这句话能使最顽固的人改变态度,而且你说这句话时并不是言不由衷,因为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大致相同的,如果真的换了你,你就会有他那样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你也许不会像他那样去做。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即便是很尖锐的矛盾也能缓和下来。因此,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配合,最好真诚地从他的角度来考虑。
哈佛课堂笔记
时常有些人抱怨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其实,换个角度可能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想到“他怎么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呢?”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自己先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也许会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答案,许多矛盾、误会等也会迎刃而解。
§§§第二节 不相信别人,就是不相信自己
有位哈佛教授曾经说过:“不相信别人,表面上看是对别人的猜疑,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不信任,至少是对自己信心不足。”一个充满了自信心的人,对别人也会更加信任,当然也就不容易产生猜疑心理。而那些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就会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地抱着自我防卫心理,其实这就是一种作茧自缚。只有相信他人,才不会迷失自己,才能走出猜疑的迷阵,跨越生命中的坎坷。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做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冰冷的海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把头探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船越走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的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到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最后的力气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个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便下令返航。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没,也让鲨鱼吃了……”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了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当孩子苏醒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孩子回答:“我知道您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感到耻辱……”
“要是没有信赖感,人与人之间或是团队与团队、部门与部门之间就没有合作的基石。”爱德华兹·戴明表示,“没有信赖的基础,每个人都会试图保护自己眼前的利益,但是这么做却会对长期的利益造成损害,并且会对整个体系造成伤害。”
世界上如果没有信任,一切亲情、友情、爱情都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每个角落都是尔虞我诈的欺骗,社会将毫无温情可言。
只因偶尔的过错完全否定自己的朋友,以至于不再信任他了,这不仅是对朋友的背叛,也是对自己的背叛。你本人最清楚:这个朋友正是你自己寻觅到的。过错与过错是不一样的,有的过错不可原谅,有的过错可以原谅。对朋友的偶尔的过失,只要他承担了自己应负的责任,作为朋友理当予以原谅。
信任是伸向失望的一双手,一个小小的动作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把信任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说不定在你的身边会出现一个奇迹。
哈佛教授告诉我们:无论是与谁相处,都要相信对方,因为相信对方就是相信你自己。
哈佛课堂笔记
信赖是人与人之间最高贵、最重要的情谊,人们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自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无愧于心,并与人坦诚地沟通互信。学习去信任我们的朋友、同事,同时也学习让自己成为值得信任的人。
§§§第三节 沟通中,知己知彼对你更有利
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谈判公司就是哈佛商学院教授、美国谈判学会会长杰勒德·尼尔伦伯格所创立的“无敌谈判中心”。而知道这个谈判中心的人都知道,这个谈判中心的每一位谈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策略和技巧,那就是正确估量自己,以这个为前提再正确地估量别人。就是靠这个铁一样的技巧,他们完成了不可完成的谈判,而且客户包括世界500强的一半以上的企业。
谈判如此,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也是一样的。对方想要表达什么,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双方的契合点是不是完全一致,在双方的沟通中你是什么角色,我们是否有沟通下去的必要——只有完全弄清楚这些,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才会对你更有利。
在欧洲有个叫马克的人经营着一个卖肉的商铺,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做得还算红火。
有一天,国王派人找到了他,说:“国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这可是大好事啊!”
马克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哎呦,不行啊。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
后来,马克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马克怎么这么傻呢?于是跑去对马克说:“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国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
马克笑着对朋友说:“国王的女儿实在太丑了。”
马克的朋友疑惑地问:“你见过国王的女儿?你何以知道她丑呢?”
马克回答说:“我虽没见过国王的女儿,可是卖肉的经验告诉我,国王的女儿是个丑女。”
朋友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马克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就说我卖牛肉吧,我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而且很满意,我呢,唯恐肉少了不够卖;我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赠送点别的,他们依然不要,牛肉怎么也卖不出去。现在国王把女儿嫁给我一个宰牛卖肉的,还加上丰厚的礼品财物,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很丑的了。”
马克的朋友觉得他说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劝他了。
过了些时候,马克的朋友见到了国王的女儿,她果然长得很难看。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马克的先见之明。
有些事情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马克不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举一反三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如果没有做到先知己后知彼,用自己的经验来透射事情的真伪,那么他就会娶到一个很丑的女人,并以为娶到国王的女儿将会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人际沟通中也要如此,做到知己知彼才会判断出事情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只有这样才会让沟通更有成效。
哈佛课堂笔记
沟通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在沟通中要善于掌握主动权,做到有的放矢。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效能人士都能在沟通中很好地做到知己知彼。
§§§第四节 和人多接触,越接触好感越多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在一所中学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每天他都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写下一些奇怪的英文单词。这个班的学生每天到校时,都会瞥见那些写在黑板角落里的奇怪的英文单词。这些单词显然不是即将要学的课文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已作为班级背景的不显眼的一部分被接受了。
班上的很多学生都没发现这些单词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改变着——一些单词只出现过一次,而一些却出现了25次之多。学期结束时,这个班上的学生接到了一份问卷,要求对一个单词表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列在表中的是这学期曾出现在黑板上的所有单词。
问卷回收后,心理学家经过统计发现:一个单词在黑板上出现得越频繁,它的满意度就越高。
该实验证明:某个刺激的重复呈现会增加这个刺激的评估正向性。也就是说某个事物呈现的次数越多,人们越可能喜欢它,这就是“曝光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曝光效应也一样适用。随着交往的次数增加,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形成重要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其他的因素都相同时,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对那个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以,当你想要得到他人的喜欢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人先熟悉你。随着熟悉度的增加,心理上的距离就越近,就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从而建立起友谊。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展,就像往银行中存钱,平时一点一点往里存,几年之后就会有一笔可观的数目。朋友、同事、亲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维护与经营,平时互不往来,相当于不存钱;有事才想到找他们帮忙,相当于从存折中取钱,只取不存,存折迟早会空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想让别人多熟悉你,就要多联系。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承认交往的频率与次数对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交往的影响。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只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们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交往的次数与频率并不能带给我们预想的结果,有时会适得其反。
哈佛课堂笔记
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重复呈现”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较亲密的关系。交往的频率增多,彼此间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感觉。对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交往的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堂 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会听比会说更受欢迎
我宁可在面谈之前,在办公室前踱上两个钟头,而不愿意毫无准备地走进办公室。我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讲什么,更重要的,是根据我对他们的了解,想到他们大概会说些什么。
【狄恩·唐璜】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第一节 我们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
希腊哲人说:“上天赋予我们一个舌头,却赐给我们两只耳朵,所以我们从别人那儿听到的话,可能比我们说出的话多两倍。”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被支持、被理解,但是,首先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倾听可以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显得更有涵养,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支持和理解。
俗话说得好:“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其实,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向听话人传递信息。而倾听可以准确地把握谈话者传递的信息和其真实的意图,并能促使对方继续说下去。倾听本身就是一种鼓励方式,会说话很重要,而会听人说话则是一门高超的学问。
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在纽约出版商格利伯的宴会上遇见一位著名植物学家。卡耐基从未同植物学家谈过话,但觉得他很有诱惑力。当时卡耐基坐在椅子上,静静倾听他讲大麻、大植物学家某某和室内花园等,他告诉卡耐基关于马铃薯开始被人类接受时的令人惊奇的故事;听说卡耐基有一个小型室内花园,他还非常殷勤地告诉卡耐基如何解决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