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名出色的管理者要精通员工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学管理就要去哈佛。本堂课将带你走进哈佛大学,学学哈佛人的做法。从本课中,你可以看到哈佛大学至高的管理智慧,从而帮你从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管理精英。
第一堂 挑选出合适的“兵”为我所用
一个公司想迅速发展,需要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
【比尔·盖茨】
哈佛学子,微软公司前董事长
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
【迪帕克·马尔霍特】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第一节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信任人、尊重人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和精神鼓励,并由此使人产生一种竭力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一般说来,人在受到信赖时,就会有快乐和满足的感觉,并由此迸发出比平时高出许多的积极性、主动性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领导者,若好疑忌,不信任下属,就会挫伤下属的工作热情,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的领导怀疑你的能力或人品时,你一定会火冒三丈,想找他理论一番,若不能如愿,就会士气大减,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
可见,身为领导者,必须要引以为戒,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铭记在心,给自己的下属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三国时期,刘备有一次被曹操追至当阳长阪坡,忙乱之间,有人来报说赵云已投奔曹操,刘备当即说:“赵云乃忠义之士,知交故友,此患难之际,必会忠贞不贰。”果然不久,赵云救回后主而归,流言也就不攻自破。
对下属表现出信任,一来可以展示领导广阔的胸襟与诚实的人品,换取下属对自己的信任与尊敬;二来可以作为一支兴奋剂,激励下属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因为谁也不愿在别人面前丢面子,显得自己很无能,得到上司的信任,正是表现自己的绝好时机,谁也不愿放过。所以,一句信任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换取下属忠心的有效办法。
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慧眼识英才
选拔人才,必然要独具慧眼,多加考察,充分认识下属各方面的素质,综合评估他的能力,给下属安排适合的职位。选好之后,才是你日后用人不疑的前提与保障,因此,选拔工作至关重要。
2.要给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
因为管理者了解下属、信任下属,才让他担当某一职务,负责某项工作。既然是这样,就应当对下属放心,放手让他去干,除在宏观上指导外,其他时候不要指手画脚,以免使下属无所适从,完全变成木偶;更不要让下属站在一边“歇凉”,自己去辛辛苦苦做下属应当做的事,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愚蠢做法。
3.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
下属有时会与管理者意见不一致,有时可能不接受管理者所分派的任务,有时可能将管理者分派的任务完成得不好,这时千万不要认为下属是不服从管理,是不合作,是没有本事。下属也是人,也有思想,也有情绪,也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时管理者要冷静下来,替下属着想,认真地心平气和地摸清状况后再作决定。
4.要坦诚待人,表里如一
管理者应与下属时时沟通思想,有话当面交谈,切忌背后乱说下属的坏话。另外,受管理者信任的人往往遭人嫉妒,是流言蜚语攻击的对象。对于挑拨管理者与受信任者的流言蜚语,管理者更应谨慎对待。
一句话,对于一名管理者来说,信任是网罗人心、推进上下关系的一大法宝,如果管理者能够选择出可信赖之才,并对其充分信任,那整个组织必将是一片生机。
哈佛课堂笔记
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根据需要、带着问题招才、识才、用才。人才来之不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发现人才,可以因人成事,因“神”盖“庙”,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第二节 用人唯才,才能吸引人才
用人唯才与用人唯亲是两种不同的企业用人方针。用人唯才,是指不论亲疏恩仇,只要是有能力的人就加以重用;用人唯亲,是对自己的亲友或与亲近自己的人给予重用。用人唯亲虽然能确保彼此的关系比较亲密,但却会产生许多大问题。历史上不少英雄好汉就是因为这样而败亡的。
用人唯亲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亲友毕竟有限,要在有限的人数中选拔出人才,必然数量少、品质不高,所以多庸才。况且,用人唯亲必然不信任外人,所以外人就会被排挤,即便是人才也不得重用,而不被重用的人才,就会另寻出路,投奔他处,这等于是为敌对势力提供人才,结果削弱了自己、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用人唯亲无非是因为亲人可信任,情感上较亲密,但事实上,是否可信任要看那人的品德如何,而非关系是否密切、情感是否亲密。我们不难见到,历史上识错人的领导者每当势衰或败亡时,出卖或杀害他们的恰恰是他们亲密的人。
只是前车之鉴虽然那么多,但用人唯亲的领导者仍不乏其人,这既有感情问题,也有认识上的问题。要做到用人唯才,就要有宽阔的容人胸怀,有超人的胆识与才能,只可惜这种杰出的人物不多。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用人唯亲的情况很常见。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家族化”的经营风气更是盛行,往往是总经理、厂长的妻子管财务,弟妹管供销,舅子管人事,一派“家天下”的阵势。即使是在国有企业中,有些领导者也会设法把子女弄进企业中去,以求一官半职。
但是,综观家族式经营的失败教训,我们便可知道用人唯亲的坏处:
1.使得无德无才的人薪水很高,而有一技之长的人得不到重用,甚至被“众亲”嫉妒、排挤,只好跳槽另谋高就。
2.容易形成派系,拉帮结伙。在企业中形成“家族派”与“非家族派”,在“家族派”内部,又因近亲、远亲,地位和待遇不同,形成各种小派别,彼此明争暗斗、针锋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自然不稳定。
3.亲人间会凭借关系互相串通,以权谋私,所以这样的企业容易被搞垮。
既然知道用人唯亲的坏处,那怎么才能做到用人唯才呢?身为领导者,必须要把握住两个基本点:
1.选才出于“公心”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无私,无私是选贤任才的前提。对于这点,孔子了解得十分清楚,他说:“君子对天下之人,不分亲疏,无论厚薄,只亲近仁义之人。”也就是说,在任用人才的问题上,应该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而只考虑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
2.选才不避仇
这需要领导者公而忘私、虚怀若谷,有很宽广的心胸,能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得失,抛弃个人成见,客观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即使情感上不喜欢,也绝不以私害公、以私误公,而应看中对方的能力加以重用。
哈佛课堂笔记
在识别人才上,以唯贤是举为原则,就会使从善者如流而来,大批人才拥到身边,事业就必然兴旺发达;如果以唯亲是举为原则,人才就会远离而去,一些奸佞好事之徒便会聚集左右,这必然导致企业的腐败衰落。
§§§第三节 熟悉下属才能知人善任
领导者要想做到知人善任,就必须摸清下属的个性和才能。但是,人的个性与才能都有显性与隐性的成分,有时并不是那么好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估。
有的人平时表现出的性情与能力,是经由环境压抑或是下意识刻意包装的,因此,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通过旁敲侧击与审慎的深入观察,了解下属最真实的内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官场上,他对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了如指掌,认为在国家危急之时,需用才德兼备的人以倡正气之风、行礼治之政。
在战场上,他将选用将领视为最重要的事,并提出选将的四点标准:“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
由此可见,曾国藩相当重视人才,更深明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曾国藩在给皇上的《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一套人才培养、选拔的方法,下面略加介绍,相信对当今注重人才的领导者们会大有帮助。
曾国藩说:“将来朝中的卿相、京外的督抚,多半是由内阁、六部、翰林院这些人才最为集中的部门加以选拔。只是,那里的人共有数千之多,皇上不可能一一了解。因此,培养、选拔人才的职权,不得不交给各部门的长官。”
“所谓培养人才方法的内容,大致有几个方面:教诲、鉴别、举荐,以及破格提拔。培养、选拔人才就好比种田一样,部门长官的教诲,就如同耕种培土。鉴别就如同剔除杂草,举荐就如同引水灌溉。至于皇上的破格提拔,就如同及时的雨露,会使稻苗迅速成长。”
“所以,长官如果经常到官署去,就如同农夫天天在田间工作,才能熟悉农作物的生长。只是,如今各部门的长官大都是在宫内做事的人,有时会数月都无法到官署去,与署员不常接触,除了掌印、主簿几人之外,底下大部分的人员都不认识,这就如同将稻苗和杂草一起种在田间,但农夫却不管不问。”
曾国藩又指出:“近年来,各部的人员越来越多,因此有的二十年还不能开第,有的终生不能当主簿。这种情况本就使杰出人才受到摧残和挫折了,况且各部门的长官又多在宫内,署员终年难得一见。因此当署员的,只有在递文件给长官签名时匆匆见一面,向长官汇报时说上几句话,那即使署员才德兼备,也不会被长官发现,又怎能被提拔、任用呢?”
“因此,请皇上考虑,各部门的长官中,也要有不在宫内任职的,让长官能常和各署员接触,务必使长官深入了解每位署员的性情、心术。而且,皇上要不时询问谁有才、谁正直、谁仅有小智、谁堪当大任,这样一来,不仅是署员的优劣会被发掘,就连长官的能力高低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
曾国藩强调:“通过这种办法,所有的人才就都掌握在皇上手中了。然后再依照旧例,依次实行举荐法和鉴别法,再加上偶有的破格提拔,那就能善用所有人才,这对国家将是一大助益。”
曾国藩提出这种人才培养、选拔法的背景虽是在清朝,但是其中提倡的观念即便到今日还相当实用。
在这个办法中,曾国藩最重视的是长官必须常和每位署员接触,必须熟悉每个人的优缺点和性情,唯有如此,才能知人善任。
同理,在现今企业中,领导者也必须常和每位下属接触,才能了解每个人的优缺点和性情,才能很好地识别人才、选拔人才。
哈佛课堂笔记
对人才的任用如果不当,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见知人善任,最终要落实在“善任”上。知人是前提,善任是目的与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反映了企业人事工作的基本规律。
§§§第二堂 融入团队,赢在“我们”的力量
双赢就是海阔天空,这并不是你的成功或是我的成功,而是我们两人共同的成功。谁得到的好处多一点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各取所需,都得到满足。
【史蒂芬·柯维】
哈佛学子,美国社会学家
打造协作型团队,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
【丹尼斯·米尔斯】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第一节 唤醒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感
培养下属整体搭配的团队默契,是增进团队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法。作为团队的管理者,你固然要让每位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培养大家破除个人主义,要有整体搭配、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同时努力使大家了解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冠军争夺赛中那场惊心动魄的胜利恰恰证明了这一点。8月11日,意大利排协技术专家卡尔罗·里西先生在观看了中国女排的训练后认为,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赵蕊蕊。可在奥运会开始后中国女排的第一次比赛中,中国女排第一主力、身高1.97米的赵蕊蕊因腿伤复发,无法上场了。有人惊呼中国女排的网上“长城”坍塌。中国女排只好一场场去拼,在小组赛中,中国队还输给了古巴队,似乎国人对女排夺冠已不抱太大希望。
然而,在最终与俄罗斯争夺冠军的决赛中,身高仅1.82米的张越红一记重扣穿越了2.02米的加莫娃的头顶,砸在地板上,宣告这场历时2小时零19分钟、出现过50次平局的巅峰对决的结束。
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20年以后,中国女排再次摘得奥运会金牌。整场比赛,惊心动魄,让人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就像20年前当时的人看到郎平、周晓兰、张蓉芳等老一代中国女排夺冠时一样激动。
女排夺冠后,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放声痛哭两次。男儿有泪不轻弹,个中的艰辛,只有陈忠和和女排姑娘们最清楚。
那么,中国女排凭什么战胜了那些世界强队,凭什么反败为胜战胜俄罗斯队?陈忠和赛后说:“我们没有绝对的实力去战胜对手,只能靠团队精神,靠拼搏精神去赢得胜利。用两个字来概括队员们能够反败为胜的原因,那就是忘我。”只有每个人都积极配合,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发扬团队协同作战的能力,才能取得整体的成功。
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团队自然就能凝聚出高于个人力量的团队智慧,也能随时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团队绩效。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彼得·圣吉为团队整体搭配的好处作了非常贴切的注解:“未能搭配的团队,许多个人的力量一定会被抵消浪费掉……当一个团体更能整体搭配时,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调和不同的力量,而使力量的抵消或浪费降至最小……”
毕竟,合作才会产生更巨大无比的力量。因此,经常向成员灌输“相互依存、依赖支持才能达成任务”这一观念,是管理者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
这时候,管理者可以通过下列五种方法让大家一起体验团队合作的可贵之处:
1.看一场职业篮球赛;
2.观察蚂蚁、白鹳、海豚等动物群策群力、扶持相助的天性;
3.联系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一起到急流泛舟;
4.选一本关于团队建设的书,让团队成员分章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5.率领团队成员参观工厂,事前分配好每个人要看的部分,分工合作,回来后大家相互沟通,分享心得。
在自然界里,蚂蚁是最具团队合作精神的动物。寒带、热带、屋里、屋外四处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根据研究发现,蚂蚁的种类多达3000余种,但它们永远过着团体生活,有时候一窝蚂蚁有好几万只,也有一窝数十只的,不过每一个蚁窝都由一只蚁后(有些是一只以上的蚁后)、若干工蚁、雄蚁及兵蚁所共同组成,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蚁后的任务是繁殖、产卵,同时受到工蚁的服侍;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工作;雄蚁负责和蚁后交配;兵蚁的主要任务是抵抗外敌,保护家园,大家一条心发挥各自的专长,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