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爷不要脸
从前,有个南方人在北方做了几年官,为显示自己是官场老手,便训导手下人要学会说官话。
他曾对服侍他的佣人说:“‘面’字官话应该说成‘脸’,以后如果要说‘请老爷洗面’,应改为‘请老爷洗脸’,知道吗?”佣人连忙回答说:“知道了!”
有一次,这位老爷到一财主家祝寿,他大吃大喝了一顿,肚子已经发胀了,可巧这时厨师又端来了寿面,他便摇摇头表示不再吃了,厨子还不大领会,跟随老爷的佣人,连忙对厨师说:“你快拿走,我家老爷不要脸(面)!”
其实,官话是约定成俗的,违背了这一点,往往会闹出笑话。
白捐官说官话
古时,汉语中的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话,使用甚广,又常用于宫廷和官僚阶层,故名官话。按清朝制度,举人、生员、贡生、监生、童生不会官话的,不准送试。
蓝青官话指夹杂着别地口音的北京话。蓝青,比喻不纯粹。官话和蓝青话,是明清时期的官方语言。
清朝,有个捐官(由捐纳资财粮米而换得的官)不懂官话。到任后,拜见上司寒暄数语,便及其他。
上司问道:“所治贵地风土(自然环境和习俗)何如?”
捐官回答说:“并无大风,更少尘土。”
问:“春花(鱼苗的一种)何如?”
答:“今春棉花每亩二百八。”
问:“绅粮(官粮)何如?”
答:“卑职身量,足穿三尺六。”
问:“百姓何如?”
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上司强调说:“我问的是黎庶。”
捐官仍一本正经地相对:“梨树甚多,所结果子甚少。”
上司再次提醒说:“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
捐官赶忙站起来道:“卑职小名狗儿。”
上司围绕民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捐官每以同音之词相对,因不懂官话,答非所问,笑话迭出。特别是最后,以贱称道出自己“狗儿”的小名,更令人哭笑不得。
吃又何妨
从前,有卖韭、蒜、葱和白菜的四个人,交往甚密,每天收市之后,便在一处饮酒谈叙,但卖白菜者十分吝啬,从来没有请过客,可谓点滴不漏。
有一天,卖韭、蒜、葱的三人凑在一起商议,设法取笑那位卖白菜的仁兄,欲让他破费一次。于是他们又相约去饮酒。
席间,卖韭菜的提出行酒令助兴,各吟诗一首,要求每句首字必须是本人所卖的东西。卖蒜、葱的表示同意,那卖白菜的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抹了抹嘴说:“那好,谁先说?”
卖韭菜的从座位上站起来,率先说道:
久(韭)饮他人酒,
卖蒜头的接着说:
算(蒜)来不应当。
卖大葱的紧接第三句:
聪(葱)明人自晓,
最后轮到卖白菜的人,他知道三人是在挖苦自己,更显得潇洒自如,于是脸不红,心不跳,不慌不忙地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边嚼边说:
白(白菜)吃又何妨!
心耳在这里
某地来了一位新任巡抚,他是个外乡人。有一天,他操着家乡话对差役说:“你给我买根竹竿来!”
差役误听为“猪肝”,立即上城买来猪肝,还自作主张买了一个猪心,觐见巡抚,满以为巡抚会高兴的。
谁料巡抚一见,不由大笑,责怪他做事不开动脑筋,责问道:“你的心在哪里?”
差役忙从衣袖里拿出猪心,回答说:“大人,心在这里。”
清朝时期,有个县太爷,夏天怕热,想买一张竹床,便对仆人吩咐道:“你到市场给我买一张竹床来,让老爷凉快凉快!”说着,递给仆人一块银元。
没有想到的是,仆人将“竹床”听成了“猪肠”。他径直跑到肉店,把钱往肉案上一搁,大声道:“给我称副猪肠!”
老板见是县衙门的人,赶忙拣了副猪肠,上秤一称,还差二两,便补给两只猪耳朵。仆人喜笑颜开,暗想:老爷只叫买一副猪肠,现在却多了两只耳朵,这小小外快正好供我下酒,于是将猪耳朵塞进了自己的裤腰袋里。
仆人即刻回衙交差。县官见仆人拎着猪肠,不由火冒三丈,斥骂着:“你这个混蛋,叫你去买竹床,偏偏买来猪肠,耳朵到哪里去了?”
仆人吓得面如土色,慌忙摸出两只猪耳朵颤抖着呈上,哆哆嗦嗦地说:“老爷……明察,耳朵……在这里啊!”
乾隆纳闷于“此”
相传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私访,遇到一个孩童。
乾隆问道:“上学了吗?”
孩童回答说:“上过学。”
又问:“读过《论语》吗?”答曰:“读过。”
乾隆意欲考考这个孩童,当即指着一堵墙上“此巷不通”四个大字问道:“你认识这些字吗?”
孩童说:“只认识三个。”
“哪三个呢?”
“‘巷——不——通’,头一个字不认识。”
乾隆颇觉意外,进而问道:“既念过《论语》,怎么不认识头一个字呢?”
孩童沉思片刻,满怀信心地说:“《论语》里‘不’字有好多个,‘通’字只一个,‘巷’有两个,就是不见头一个字。”
随后,孩子将《论语》中含这三个字的句子流利地背了一遍。
乾隆见孩童背诵得如此娴熟,深为诧异!他不相信《论语》中没有“此”字,可又没有确凿的依据。
回京后,乾隆找来《论语》认真地查阅了数遍,“不”字随处可见,“通”字确实只有一个,“巷”也只出现两次,“此”则杳无形迹。由此,愈加佩服那小孩惊人的记忆力。
次日上朝,乾隆面对满朝文武探问道:“众位爱卿,你们说《论语》中有没有‘此’字?”
大臣们异口同声道:“哪会没有‘此’字呢?这是个极为普通的字啊!”
乾隆显出不悦的神色说:“大家都回去查查,谁若在《论语》中找出‘此’字,官升三级!”大臣们煞费苦心,谁也没有查出来。
《论语》中怎会没有“此”字呢?乾隆常为此而纳闷,据说,他至死未能明白这个问题。
一桶天下
从前有个姓薛的宰相,为官清正。其子薛登聪明伶俐,颖悟过人。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宰相,但苦于无处下手,便决定在薛登身上打主意。
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大声喊道:“薛登,你如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那才是有胆量的英雄!”
薛登不知是计,马上跑到皇门边上,把竖立在那里的一对木桶砸掉了一只。金盛暗自高兴不已,立即上报皇上。皇上龙颜大怒,即宣薛登父子问罪。
少顷,薛登父子跪在堂下,父亲战战兢兢,儿子却若无其事地嬉笑如常。皇上见状大怒道:“大胆薛登,为何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果断地说。
薛登边笑边拍着手说:“皇上金口玉言,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才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颂道:“好一个聪明的孩子!”既而转向宰相:“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一桶姜山
相传乾隆皇帝寿诞,百官进献礼品,奇珍异玩,列满金殿。宰相刘镛却悠然提着一桶生姜走上殿来,献给皇帝。
众臣哗然,乾隆大惑不解,问刘镛是何用意。刘镛道:“请皇上细看这生姜是何形状?”乾隆端详了一会儿,说:“朕看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啊!”
刘镛道:“正是,臣以为满朝大臣所献礼品均不及臣的贵重。臣所献乃是‘一桶(统)姜(江)山’。愿皇上永镇大清天下。”
乾隆听了,龙颜大悦。
以“一桶姜山”音谐“一统江山”,刘镛之所以能拿平常之物换取皇帝的喜悦,是因为他抓住了统治者的心理,不仅在于修辞的妙用。
后母哭子
有个后母,性好妒忌,十分刻薄。一天,丈夫前妻之子死了,囿于习俗,她只得假作悲哀,硬着头皮前去哭祭一番。
这个前子的年龄比后母还大,那时帮忙办理丧事的有先生(医生)、道士、和尚、漆匠、裁缝和木工等,出于好奇心,都前去听后母怎样哭法。
那后母鼻子一捏,开始哭了:
我还没有生,先生(先生下)我的儿呀;我还没有死,倒死(道士)我的儿呀;要说是我的儿,何尝(和尚)是我的儿呀;若说不是我的儿,极像(漆匠,“像”在某些方言中念“jiàng”音)是我的儿呀;只有寻到阴间去,才逢(裁缝)我的儿呀;奉劝世上人,莫像(木匠)我的儿呀!
这些帮忙的听了,憋着一股怨气,啼笑皆非!
枪和子弹
民国末年,有个甘肃小贩挑着两筐货物在兰州吆喝叫卖:“卖枪来卖枪来,长枪短枪盘盘枪,还有子弹!”
行人有的听到,似乎并未引起注意。可是巡逻在街上的警察听见后,便大为惊奇,以为卖者是在贩卖军火,于是一拥而上,将他捉拿归案。
警察们不由分说,打开箩筐一看,只见一只装的是各式各样的香,另一只装的是鸡蛋,这才明白刚才小贩吆喝的是:“卖香来,卖香来,长香短香盘盘香,还有鸡蛋!”
警察疑虑顿消,小贩虚惊一场!
麻将精哭夫
有一对夫妻意气相投,都是闻名遐迩的“麻将谜”。一次,男的连战五天五夜,一下子昏死过去,倒在桌子底下。他的妻子闻讯赶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道:
我的亲夫呀,你怎么忍心丢下我,就这样走了!看你双眼,睁着像二筒,鼻子像红中,歪起个脑袋像七筒,躺着身子像东风,挺起个肚脐像幺筒;你上下穿的是清一色,长手长脚一条龙,如今黄泉路上断桥会,今生再不能与你喜相逢。我的夫啊!你两手一摊全不管,丢下的田地谁来种?今后妻只有全求人,落个金鸡独立喝西风啊!
女人正哭得起劲,不料丈夫忽然苏醒过来,感慨的说:“我本来已经死了,是你哭麻将把我唤了回来!”妻子大吃一惊,吓得直往后退。
男的接着说:“我还不能死,听你哭麻将经,担心会有错误。‘诈胡’是要赔钱的,千万要注意!”
伞与葫芦
宋神宗元丰年间,高丽国派遣一僧人入贡,与杨次公在酒席上行令,以两个古人的姓名相争一物品为题。僧人说:
古人有张良、郑禹,相争一伞。良说“良(凉)伞”,禹说“禹(雨)伞”。
杨次公道:
古人有许由、晁错,相争一葫芦。由说“由(油)葫芦”,错说“错(醋)葫芦”。
彼此以同音、近音字连缀古人名、物名,趣而不俗。
侉声侉调
民国初年,涞水地方来了一团士兵,这对民众来说是一种压力。城里的买卖商号从来怕兵。听说团部安在城里,忙推举了五个大户去拜见团长。
团长倒很随意,他把五人迎进客厅后,即叫勤务兵倒茶。勤务兵缺少心眼,没点人数,把茶碗一放下就走了。
团长是个南方人,说话不但侉声侉调,还是个咬舌。他看了看,对来客说:“来了五过(个)盈(人),只有四过(个)杂种(茶盅),缺一个杂种咋办?”
他并未埋怨,不多时亲自拿来一个大花碗,递给那个没有茶碗的说:“你似(使)这过(个)大王(碗)八(吧)……”
那大户一听,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余下一个个都闷笑于心。
知足与知不足
出版家鲍廷博好学不倦,其书室名曰“知不足斋”。清仁宗嘉庆时期,鲍氏所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24集传入清廷,当时仁宗的书斋也叫“知不足斋”,他读到丛书,颇为赞赏,特地传出旨谕:“朕今日读鲍氏丛书,知道他的斋也叫‘知不足斋’,请告诉不必改斋名,朕是帝王家的‘知不足’,鲍某是读书家的‘知不足’。”
其后《知不足斋丛书》第25~28集编成,再次呈献给皇上,年逾八旬的鲍廷博被赐为举人,知识界一时传为美谈。
据一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介绍,他勤工俭学时,曾在一个“京都酒家”洗盘子,员工休息室的墙壁上挂着个镜框,内镶四个汉字,构成如下的圆形图案:
图案隐含“吾唯知足”四字,颇有讲究:
从字形看,“吾唯知足”都包含同一偏旁“口”,但所处位置不同,使之居中,组成圆形图案,可兼顾方方面面。
奇妙的构思,产生了不平凡的意义:在酒家方面,全凭客人之口生财,口愈多愈旺,四字有口,言其“众”也。
酒家打工者,以女性为多,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口多嘈杂,有伤和气,故四字共一口,口径一致则和气生财。
开设酒店,无非是为了赚钱,四字合一,不正像外圆内方的一枚古钱吗?不过,赚钱也当知足。
“知不足”与“吾唯知足”韵味无穷,发人深思!
大使吃粪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当时有一个拾遗(谏官),姓李名良弼,好谈玄理,常以能说会道自夸。
唐高宗、中宗时期,属国******常来侵扰并、岚、妫等州。武则天执政后,欲改善与******的关系,将派使者前往。
李良弼觉得这正是显露口才的好机会,便请求出使属国,说服其首领骨笃禄。******甚为反感,用木盘装上粪便让他吃,旁边有人用雪亮的刀子威逼着。李良弼非常害怕,将粪便全部吃光以后,才被放回。
人们从此讥讽他说:“李拾遗能拾突厥之遗。”意思是说:李拾遗能抓起突厥的大便吃。
出洋相
清朝光绪年间,我国对外门户开放,朝廷官员争相出国,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荣耀,于是一股出洋风拔地而起。
然而,这些出国要员,貌似满腹经纶,才学横溢,实际却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一踏入灯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七十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谓进食很费劲。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驻英国使馆的崔某,一贯贪财,其家属曾偷盗酒馆的手巾,后被查出,声名狼藉。更有甚者,崔某为谋取额外收入,竟让他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物,衣物洗后,晾晒在使馆内外,裹脚布公然挂在使馆门前。
英国人见白色长布随风荡动,以为出了什么丧事,派人前来探问,方知情由。西方记者曾把这些拍下照片,登于报端,成为一大丑闻,名噪一时。
某公使去法国避暑,恰遇上某公爵夫人请客,某公使应邀赴宴。席间,招待人员从厨房端来一盆大河鱼,据介绍,这种鱼十分名贵,烹调方法特别讲究,非手艺高超的厨师莫能做成。
正当主人津津乐道、众人大开胃口之时,这位公使猛然一声呼噜,一浓痰刚好落入鱼盘之中,席间一阵喧哗。公使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赶忙逃席,抱头而去。
这些有辱国格的丑闻,尽出在那些出洋大臣、公使等要员之身。人们就这样约定成俗,把凡因无知或疏忽而闹的笑话,都称为“出洋相”。
灵丹妙药
中英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屈膝投降,丧尽民族尊严,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州人民对此深为不满,于是有人撰写《狐媚药方》予以讽刺:
余黄堂号(谐音荒唐)精制此方,服用的人可以延年益寿,润身肥囊,固宠求荣,加官晋爵,实在是偷生得福之妙药。药方如下——柔肠二根,黑心二个,厚脸皮二张,舌头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对,扣头虫不拘多少,笑脸三分。
以八味药材,用笑里藏刀切碎,口蜜为丸,藏于乌龟壳内,临用时以狼心二个,狗肺一副,煎成糊涂和药送服。
这剂药方包括八味药材和狼心、狗肺,与之相配的有“一根、一个、一张、一副、一对、三分”等数量词,连珠炮似地将卖国贼厚颜无耻、媚敌求荣的奴才嘴脸剖析得入木三分。
眉来眼去
李抱枕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他终生致力于音乐教育,著述颇丰。
李抱枕平时教育学生十分严格,也极富于风趣。他曾和学生打趣,说他早年讲授音乐时,一些贪玩的学生连八个音阶都唱不准,有的唱成“独览梅花数腊雪”,有的闹恶作剧,竟唱成“多来米饭,少来稀饭”,引得学生捧腹大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关系水乳交融。
李抱枕很善于指挥,有些合唱团的学生在演唱时,常犯只看曲谱不看指挥的毛病。李抱枕非常幽默地对大家说:“好的合唱团员把曲谱记入脑海里面,不好的合唱团员把脑袋埋在曲谱里面。我恳求各位在唱的时候,多‘赏’我几眼,别老是埋头苦干,因为在实际演出时,我们不能说话,只能彼此眉来眼去。”
李抱枕不愧为艺术大师,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们牢记老师的幽默趣语,从此唱歌时,眼睛再也不离开指挥了。
武则天谈文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