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3600000041

第41章 领衔:祝勇(9)

而还有一种互文,是着眼于学科的“互嵌”。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说,历史只“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回溯历史,意义来自哪里?是史料,还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史料与文本之中,以及研究者对语言的配置之中?显然,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并且只有在后者之中,人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真正意义(李宏图:《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的修辞互文,另外一方面是历史与文本的“对撞生成”,用此观点比对《旧宫殿》,可以发现祝勇的“默化”努力是相当高超的。祝勇没有绕开文学而厉声叫喊,他的散文根性是匿于事物当中的,不是那种风景主义的随笔,不是那种历史材料的堆砌,散文的根须将这一切纳入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气场之中。建筑术语、历史档案、小说细节、思想随笔、戏剧场景等等,在高密度的隐喻转化中使这些话语获得了空前“自治”。但这种“自治”并不等于作家文笔的失控或纵情,而是统摄于宫殿空间语境当中的。我们就仿佛看见,各种文体在围绕王座而舞蹈,它们在一种慢速、诡异、陡转、冷意十足的节奏中,既制造了矜持的谜面,又翻出了血肉的谜底。

正如德里达认为的那样,文字的本质就是“延异”,而《旧宫殿》的文体正是对终极历史意义达成的“拖延”,是一种在不断运动中发散的歧义文体。于是,在《旧宫殿》的意义已经完全由文体差异构成的程度上,文本变化中的每个精心设计的语言场景,都可以由另一语言场景的蛛丝马迹来予以标识,内在性受到外在性的影响,谜面受到另一个谜底的影响,建筑格局受到权力者指令和杀戮的影响,它们既彼此说明,又互设陷阱。因此,对《旧宫殿》的阅读,其实是在寻找历史为未来打开的一条通往无限变化的、不稳定的历险之路。

暴力一直是黑暗历史的动词,暴力与性、权力的结盟整合了黑暗历史的句法。在散文家祝勇不断为散文界带来新气象之余,我同样希望,他的这一令人惊喜的文体变化,同样是与以往、与当下散文非对称的。这就如同一些人迎着刀锋,忠臣可以分解为二臣;在我与你与他、她、它之间,可以无风摇摆;但在御风、御女和御用之间,祝勇断然收回了翅膀,他从未丧失散文的立场与自由品质。

“反阅读”的阅读策略

2008年,在汉语写作领域有两部有关20世纪60年代私人记忆的著作引人关注,一是朱大可的《记忆的红皮书》,另外就是祝勇的《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我认为它们代表了近年写作界回眸20世纪60年代私人生活的“高峰体验”。

祝勇认为,“反阅读”在本质上就是对规定性阅读的否定,是具有叛逆特质的阅读方式,它脱离文本而发生意义转型,向人们显示若干受到遮蔽的内涵。《反阅读》通过观看艺术来观看身体,进而打量附着于身体上的历史。以艺术为起点,历史为终点,由身体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将20世纪60年代作为一个时代切片,对“革命中的身体”做一次深入的研究,来考察身体在历史中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它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关系。书中所探讨的身体,侧重于文化的身体,侧重于身体在历史中的状态、命运,侧重于身体在社会体系中的抉择、行动与对策,以身体及身体行为作为外在线索,昭示了中国人身体的文化处境。

《反阅读》的关键词是身体政治。法国思想家福柯指出,身体政治就是权力拥有者对辖区之内的所有身体实施的管理与规训,一些拒不服从者将受到权力的公开惩罚。可见,一个人的灵魂一旦被权力确诊为“病变”,其藏身的处所理应受到惩罚和洗脑,这是得到大家一致默认的惩罚逻辑。与外国的情形相比,中国人的“身体政治管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起了不少学者极大地关注。但以作家之笔予以金钩铁划,也只有朱大可、许晖、祝勇、敬文东、南帆、周晓枫等寥寥几位。

在对《春苗》的“反阅读”中,祝勇写道:“我们不得不承认,医生是疾病的唯一克星,对于我们的病弱的身体,只有医生具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即使不考虑春苗所担负的阶级斗争重任,她的形象在广大贫下中农当中仍然是无比高大,只因为她是医生,即使仅仅是一个赤脚医生……在偏方的要求下,我必须在每年冬至吃下一个不加任何佐料的烤白萝卜。那真是令人作呕的食物。它不如‘冷香丸’高贵,却可能关乎我的未来。我在母亲近乎乞求的目光下将它吞食下去。治疗过程加重了我的身体苦难,我们试图通过折磨身体的方式来解救身体。我们对医生的诺言深信不疑。”

他太懂得这触及灵魂的医术以及语法,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身体的无辜。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身体政治管理学”,难道不是现象—本质、存在—意识等等观念的形象反映吗?因而,所谓阅读之“反”,恰恰是一种回归到历史理性中的“正阅读”。祝勇读出的酸甜苦辣,无一不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荒悖规训。

我也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我在本书《姿态》《饥饿》《疼痛》《恐怖》《劳动》等篇章里,不时想到自己的童年和阅读。我不但读到了少年祝勇十分敏感的心迹,也仿佛看到了幼年的自己,在塞满标语、口号、臂章、拳头、红茶菌、甩手疗法、蜂窝煤、样板戏的弄堂里“茁壮成长”的身形。这就意味着,20世纪60年代对当时的孩子来说是双重性乃至多重性的,它既是狂欢和苦难的复合体,也是激情主义与理想主义煮为一锅烂粥的混沌。一勺而知味,祝勇分析与描绘的文体交缠而逶迤,展示了祝勇自《旧宫殿》之后文体的变异。就是说,他将严格意义的散文与思想随笔推衍到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新散文”空间。

散文就是大地的原生形态

把散文写成生活流水账,或者把散文弄成意识形态的“火药包装纸”,这两者大概都不属于散文应该抵达之地。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固然有混乱的表象,但更有价值的底线存在。很多人希望在这种文学体裁里注入太多的元素,那可以成为论文,成为批评,成为考据,成为檄文,或者成为关注底层生活的考察记录,但这些不是严格意义的散文。一种人渴望推倒既往散文谱系而树自己或一己的散文观为圭臬,宣布不通过自己发明的“旱地渡船”并留下摆渡钱就无法抵达经典地带。呵呵,这让我联想起俄罗斯作家索洛乌欣在《掌上珠玑》里提到的一则掌故: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评价一个无才的诗人时说:“他这个可怜的人,一生总是在旱地上拖着小船!”我们身边大树圭臬的人才华甚多,反而是那些入其彀中者,在旱地拼命拖着小船冲向“经典”地带。还有一种人,棒杀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新散文言路,至今还在做“资产阶级世界观”帽子的批发生意。这些行为,一者是“出名焦虑症”的周期性发作,二者是顾忌话语权力的旁落。表面看来,他们似乎处于两级对垒,但基本上操持的都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的非文学策略。

我基本认为,“新散文”的这一批散文家,在对生活辐照度、穿透力方面尚需开拓、审思,不必过于迷恋私人文体的威力,但他们基本就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写作的“高峰时刻”。

2005年10月,我在“中国新散文批判研讨会”上,陈述过如下观点,“新散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新时期”以来,明显区别于杨朔式歌德散文,开掘个人心路和生命体验的散文的总称;二是指以祝勇、周晓枫、钟鸣、张锐锋、于坚、宁肯、苇岸、冯秋子、翟永明、庞培、王开林、格致等为主的,以《布老虎散文》为根据地、相对松散的新锐散文家。与《七月》诗人不同的是,目前尚未形成“新散文”清晰的流派概念,他们只是逐渐形成了有关“新散文”在思想、美学、文体意识方面的趋同。当然,“新散文”展示得较为充分的是在文体的“破与立”方面。2002年,作为新散文的领军人物,祝勇写出了长篇论文《散文:无法回避的革命》,对“新散文”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着眼于文体,他列出了长度、虚构、审美、语感四项指标,论证了“新散文”所不同于“正统散文”的特质。散文的叛逆者们不可避免地对所谓“正统散文”表现出不信任,从而寻求一种更接近内在真实的表述方法。“这些探索者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专注内心比轻视别人更能显示一个创造者的自信。”而在他即将出版的散文论著《散文叛徒》里,他已经远远不再满足于文体的叛逆了。

在为汉语散文文本祛魅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如果无视祝勇主编的数十期《布老虎散文》以及多卷《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卷》秉承独立、高扬自由、坚持创造的精神向度,歪曲他们在思想领域的价值取向,甚至以生活在底层/上层的经济身份来质疑这批作家的社会处境和动机,不但游离了文学的前提,也无疑是对“新散文”的妖魔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凸显出祝勇之于汉语散文的现实意义。

针对自己横跨多个门类的数百万字作品,祝勇曾对我坦言,自己不是历史、地理学家,而且一个作家,更关注生命以及由生命联结而成的历史。那些“死”的材料,比如传统民居,无论是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湘西吊脚楼还是福建土楼,都是人伦情感的产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考量,它们都凝结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的人对于自身生存方式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建筑,而是他们对于理想的生存方式的追寻。“我愿意站在今天的视角上反思他们,也愿意站在他们的视角上反思今人。”

面对跌宕的各种压力,根植大地的散文性赋予了祝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猎猎大气。这不是一句口头禅。我不能把这句话作为描述语,而宁愿视之为拒绝被叫喊扩散为概念恐龙的密钥,它将奔突的才情压缩为一朵内敛之花,在匍匐已久的肢体里连接断路的纤维,在所有血脉的缝隙间达成默契和确认,在大脑的风暴当中矗立成灌顶的螺旋,并在与未来签订的契约上,让独立精神成为唯一的灯。而一个心智与艺术趋于成熟的散文家,都会通过他的经验话语来传递精神的吐纳。这是散文的使命,更是散文的地力,促使祝勇与大地有了一个密约。我想,这就是祝勇的散文精神。

同类推荐
  • 雪地上的脚印

    雪地上的脚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走向辉煌、在沙漠腹地的日子、故乡情思、冬梅、雪花白 雪花美、梨花在寒风中绽放、海 海风 海滩等。
  • 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

    贾平凹作品生态学主题研究

    本书围绕贾平凹30年的创作首次专注“生态学”研究,包括其作品中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自然生态、民俗生态、存在生态、人文生态、性情生态和生态理论9个方面内容。
  •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在北大与清华听讲座

    追随先哲大师的足迹 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比尔·盖茨、大江健三郎、俞敏洪、林语堂等商界奇才、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 煽

    本书为随笔集。书中收入了海岩关于做人、处世、谈情及成功的的文章,配有图片。
  • 温馨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温馨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画麒麟》

    《画麒麟》

    本人新人,希望大家能多多评价!谢谢。主要是给励志的人看的!
  • 灵魂驿站之轮回

    灵魂驿站之轮回

    你相信这个世界有鬼吗,相信因果轮回吗?不错,很多人看到“因果轮回”,第一反应恐怕还是封建迷信,人们往往会说:“谁曾亲眼看见轮回?至少我们没有亲眼看见,没有亲耳听到,所以轮回转世之事根本就不存在。”但事实又如何?我们看不见、听不到就代表不存在?恐怕不然。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难道冰、海也不存在?在佛菩萨面前,我们凡人不过是另类井蛙与夏虫。凭借肉眼凡胎,我们如何能见六道轮回、三世因果?
  • 被囚禁的灵魂们

    被囚禁的灵魂们

    从各地被绑架来的少年少女们,为了生存展开了一场“杀人游戏”,到底是杀了别人,自己活下去,还是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呢?
  • 露水校园

    露水校园

    夜色渐渐弥漫大地,整个校园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路灯散发着桔黄的灯光,仿佛喝醉了酒的姑娘,给人一种略带昏眩的感觉。书镜湖旁的石径上,有几对情侣在慢慢地散步,小声地打情骂俏。我伫立在书镜湖旁的一棵大树下,望着夜色中的校园,有一种悠远的感觉。
  • 九星至尊

    九星至尊

    “好吧,既然无法反抗我就接受吧!”“贼老天你给我一柄剑,怎么也给我一个妞吧!”“算了,没有妞,你给我一个大老爷们什么意思!”“老天,我不求别的,告诉我回家的路在何方就可!”“既然不告诉我,那我就打出一条通天之路!”乾怠意外重生,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得到上古神剑,踏上回家的征途!
  • 我活在世界的最边缘

    我活在世界的最边缘

    日光倾城总有照耀不到的黑暗,青春年华总有不尽人意的遗憾。
  • 灾厄浩劫

    灾厄浩劫

    天降神秘陨石,坠落全球各地。病毒席卷,丧尸围城。最先看到“那道光”的幸存人们,肩负起了救世重任。身为一名有点狗屎运的宅男,李云霄觉得:僵尸遍地的求生之路,很鸡冻!还能不能安静的看片撸一发了!(与求生之路有关联~~~)
  • 中华清廉故事

    中华清廉故事

    “廉”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清正廉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的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晏婴尚俭拒新车”“吴隐之笑饮贪泉”“狄仁杰廉明断案”“于成龙骑驴赴任”……这些都是清正廉洁的率先垂范的典型。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古典故事对清正廉洁这一品德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夺命末日

    夺命末日

    若有一天,丧尸遍地,人性丧失,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