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2000000043

第43章 文学与政治(2)

可以说,托马斯·曼在这个年代的表现极为糟糕,不仅不断发表歌颂战争、支持侵略的文章,还对哥哥进行了肆无忌惮的诋毁、诽谤和诬蔑,“其总方针是把亨利希·曼说成德意志民族的内奸”。甚至在1917年亨利希表达了与他和解的愿望之后,他断然拒绝哥哥的善意,亨利希对弟弟的表现表示“痛苦挣扎、反省、对照、坚定自己”。1918年1月5日,亨利希给弟弟写下一封漫长信件,再度对托马斯进行严厉而中肯的批评:“我觉得你低估了你对我们的生活所存在的自然感受方面的意义,而过高地估计自己在精神方面对生活的影响。这种精神方面的影响由于你不端的品行而被你自己损害了。”在谈到战争结果时,亨利希说:“难道这满目疮痍、陈尸遍野的世界就是我的胜利?……我可不是那种为了满足自己精神嗜好而置民族于苦难和死亡之中的人,我不是……”然而这封信并没有寄出。而托马斯·曼,直到法西斯纳粹主义极右思潮在德意志全面泛滥才幡然悔悟。

爱国,不能仅仅体现在对国家无条件的赞美上,亨利希以其强烈的批判姿态对爱国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爱国,还有一种更为深切、更为忠诚的态度——就是对国家的一切丑恶行为和思想进行严厉的抨击,国家并不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正当性,正如他在德国一战战败之前所说的那样:“不能要求作家在一切都在走向毁灭的时刻去赞美生活”,这不仅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敏感性,也更加是他良知的要求,亨利希·曼给我们建立了一座坐标。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

天才的政治洞见

一战失败,德国政局发生急剧变化,尽管在国体上走向了共和,但魏玛共和国极其软弱和动荡,法西斯纳粹主义正是在这个时期崛起并席卷全德意志。

纳粹党建立并出现在德国政治舞台上不久,作为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亨利希·曼是第一个意识到:法西斯纳粹主义是将与德国工业界巨头联合进行垄断的政治怪胎。这促使他在思想上进一步转变为民主社会主义者,并且把自己变成“泛德意志主义者的敌人”——他几乎是在与全德意志的民族情绪进行搏斗,这需要何其大的勇气。1919年底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政治论文集《权力与人》,对“帝国和共和国”进行彻底清算。

1920年2月,希特勒在慕尼黑颁布该党的《二十五条纲领》,系统而肤浅地阐述了纳粹党的方针,对德国民众进行疯狂煽动与蛊惑,亨利希立刻指出,这是糊弄“低能儿的世界观”,纳粹党的全部欲望是“夺权高官厚禄、夺取政权,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在1923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预言,在德国“中央集权是不可避免的”——用现代政治术语就是“极权主义”。亨利希·曼以极为深刻的政治洞见对这个政党的邪恶本质进行了无情揭露。

他作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一方面反对英美的资产阶级经济方式,即完全没有约束的自由竞争;同样,他也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相信无产阶级专政的有效性。爆发于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89年苏东垮台,证明亨利希·曼的眼光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

1923年法国占领鲁尔区(德国的一个重要工业区)和希特勒发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之后,亨利希意识到,欧洲国家不能从其历史渊源的相互联系中完全独立,他提出建立一个“帝国之上的帝国:欧洲合众国”的主张——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前瞻性的主张,当代欧洲的联合,从某种意义上正是亨利希·曼倡议的结果,或者说是他思想的一种体现。

随着局势的变化,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势力越来越庞大,德意志的纳粹化特征愈加显著,到20年代末,亨利希对德国的政治走向更加明晰,他明确意识到,在德国,“审美,内心深处的道德不再起作用”,作为作家,他对文学具有了新的态度:“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超越时代的文学创作是不存在的。它不可能像音乐那样的纯真,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是良知,是产生于世界,又位于世界之前的良知。它不断地作用、行动着。”——这与本文开头略萨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亨利希·曼成为德意志的良心。

到1931年,60岁的亨利希·曼已经取得德国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他被任命为柏林普鲁士艺术科学院文学分院主席,此时,魏玛共和国的末日即将来临。在担任文学分院主席不久,鉴于纳粹法西斯主义的疯狂发展,他以《文学与政治》为题,再度重申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共和国已经扎根于每个市民的判断力中,在共和制下,每一个市民对社会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比在任何制度下都要深刻。否则,他们就不会维护共和国的安全。”这充分表明了他对共和国即将面临的瓦解而担忧。1931年底,他在《德意志的抉择》一文中写道:“德国历史也许会由此而留下血迹斑斑的一页。冒牌的德国人(希特勒并不是德国人,他是出生于奥地利的日耳曼人——笔者注)和冒牌的社会主义分子建立起来的帝国无疑将在流血中产生。然而,与这个帝国灭亡的时候将要流淌的鲜血相比,这点儿牺牲不足为奇。”他准确预言:“第三帝国将由于他的无能和依附性而失败。”——后来,历史在德国的发展中几乎得到完全的应验:纳粹政权通过流血而建立,经过更大的流血而覆灭。

1932年12月,亨利希·曼发表了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超民族的信仰》(他自己也将其称为“最重要的文章”)。他认为,德国存在着一种始终如一的反民主主义的国策,而且,这种反民主的国策至少从1848年起就为人察觉,而1871年的德国统一,正是建立在这种反民主主义的基础之上,而魏玛共和国也没有对此进行改变:“共和国承袭的统治体制,是陈腐的体制,同样在准备着一场战争。它仍然像以前一样不公正,只是一味地有利于从不放过任何东西的获益阶层,有利于要求特殊利益的阶级。”他对这个时代的进程进行了总结性的表述:“反理性的复兴为人类弱点重新抬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为所欲为,完全听凭本能行事。本能是不会受到检查的,因为它埋得很深。本能也不容受到检查,因为它的深度使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正因为如此,国家主义这场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运动才能够不断发展,最终超境离界……在非理性的时代结束之前,这个运动是不可能停止的。”他甚至精确预言国家主义将在1940年结束——1941年12月美国对德国宣战,宣告了第三帝国覆灭的开始。

在这篇文章中他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对国家的态度:“我抛弃了旧的民族强权国家,因为它已经失去了道德内容……人成了国家主义谎言的牺牲品。整个人类都成了国家主义的牺牲品。我听够了这类无耻的谎言,说什么最高的使命不是为了人类而斗争,而是进行反对人的斗争(指反对犹太人——笔者注)。”一个国家,不论表面上如何光鲜华丽,给人以如何华美的视觉盛宴,一旦丧失基本道义就是崩溃的开始。

亨利希·曼在担任文学分院主席最后阶段,于1933年2月与珂勒惠支、爱因斯坦等人联名签署了一个请愿书,呼吁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在即将在3月进行的议会选举中联合,反对正在面临的法西斯纳粹的极权统治和独裁专制,以阻止德国“坠入野蛮状态”之中,得到的回应却是,如果他们不沉默,就将解散这所学院,他立刻以辞职加以抗议。随后,普鲁士文化部帝国中央特别委员会于1933年2月15日以亨利希“因党派政治活动原因”作出开除亨利希·曼的决定,同月21日,文学院发表声明,对他的辞职深表遗憾。这一天,亨利希·曼在自己的袖珍日历上只写着一个字:“走”!

从此,亨利希·曼离开了德意志开始了流亡生涯,再也没有回到他挚爱的祖国。1933年8月,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政府发布“帝国公告”,一大批流亡者被开除德国国籍,亨利希·曼位列公告的第一批、第一名。

笔后余墨

不能期待每个作家都像亨利希·曼一样具有深邃的政治眼光,也不必苛求每个作家都气宇轩然地选择战斗,但作家的集体沉默乃至趋炎附势,却是作为“作家”——这个职业的羞耻。既然以“写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论在笔下表达是现实或者是历史,在善恶之间、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我们应该懂得选择什么。作家不能丧失的是自己心灵世界对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爱的追求,也许它无法追寻得到,也许它永无止境,终究不该的是,在这样的抉择面前停下脚、向后转。倘若一个作家果真面临着巨大政治的压力而不能自主,那就放下自己的笔,回到“普通大众”中,一同混迹,一起沉沦。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亨利希·曼,是否令人有所触动?

选自《随笔》2011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普罗旺斯·山居岁月

    普罗旺斯·山居岁月

    《普罗旺斯·山居岁月》给我们带来他最为驾轻就熟的普罗旺斯乡居生活。梅尔又一次将法国南部乡村的暖阳、和风、浓浓薰衣草香镌刻在他灵动、俏皮的文字之中,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他本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梅尔化身为格林童话中神奇的花衣魔笛手,以粉丝们耳熟能详的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带着我们体味“葡萄酒庄园的微醺”,领略“纵情歌舞的祈愿节”的盛况,见识“普罗旺斯飞车”,考证“汉尼拔的足迹”,聆听“葡萄瓶奏鸣曲”,饱享“芬芳四溢的天堂”的暗香浮动,品味道道“法兰西美食”。我们在跟随梅尔享受慵懒、惬意生活的同时,不时还为他的幽默捧腹大笑。
  • 回望昙华林

    回望昙华林

    本书有几篇谈到当年学生自己办的文学社和刊物,其中《拾花》、《碧桃》给大家印象尤其深刻,据说,当时中文系这些自生自发的学生“同人刊物”一度“如雨后春笋”。林如稷、冯至那些文学大家,他们办浅草社和后来加入沉钟社的时候,不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吗?可是,一阵寒冷的北风刮来,《拾花》、《碧桃》这些刊物和文学社都坠落了,夭折了,还有写了“思想情调不健康”文章的同学被令退学。好在培植那些同人刊物的园丁们,包括那位被退学的傅生文君,在七十、八十两个年代交汇之际,很多又考取最早的几批研究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抱负,展现他们的才华。
  • 我读.3

    我读.3

    《我读3》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 放飞心灵的风筝

    放飞心灵的风筝

    土地,蓝天白云覆盖的土地,我们身躯亲近的土地,在平常情况下,有谁会更多地关注呢?即使关注又有谁会倾其全心呢?一般的人~大概很少有。
  •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9)

    郑万鹏所著的这本文学史,并不着意于“全面”,也不像别的著作那样特别看重历史分期,而是注意择取在当代文学的五十年发展中的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环节,予以评述。例如本书很重视“建国文学”的研究,提出了“建国文学思潮”的概念(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无可商榷之处),并对此进行了饶有新意的概括,指出这些作品“表现出历史的整体感,表现了饱经动荡与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于稳定局面的衷心欢迎”。像这样的立论和判断,本书多有展示,正是作者学术勇气的证明。
热门推荐
  • 王俊凯,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王俊凯,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即使有再大的风浪我也是爱你的。即使有万般阻难我两还是一对。
  • 长歌乱

    长歌乱

    事有反常,必为妖孽。人心不逊,誓与天争。以身应劫,不让铮铮风骨。不识时务,却抱拳拳之心。既然看不惯,那就将他们去打碎!他一手掀起波澜不惊下的惊天暗流,这势起的滔天巨浪将旧的世界吞没。神州浩土,九方十地,每个族群无不在将来的乱世中与命运而抗争。一曲长歌乱世,谱写乱世长歌。
  • 謎界

    謎界

    现实中没房没车的极品宅男,阴差阳错的与小伙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险阻的不归路……
  • 斗神门

    斗神门

    神门!它是成就天神的必经之门,它是通往天堂的钥匙!神门!它是罪孽的起始,它是杀戮的根源,它是超级血脉传承之路!所谓神门斗天神:一斗神门解千愁,二斗神门万古流,三斗天地变,四斗神门现。神门现,天机变,你我相约天堂见……
  • 重生之艳姬夫人

    重生之艳姬夫人

    一朝穿越,竟成辣文女配。且看小女子如何颠覆乾坤,在乱世中博出一条血路。
  • 诸天剑圣

    诸天剑圣

    一剑破天穹,一指定天下;战天破地,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剑圣之路,只为我一人而立……
  • 二道贩子的逆袭

    二道贩子的逆袭

    一本古老的族谱,一段传奇的故事,文物二贩子沈文,阴差阳错之下回到大明嘉靖后期,此时大明内忧外患,内有奸臣弄权,山河褪色,外有南倭北虏,狼烟四起,看一个小明士,在这山河沉沦的岁月里如何指点江山、书写风流。
  • 大明明王

    大明明王

    大明戚家军亲兵统领裴陵,在仙游之战阵亡,借尸还魂于黄巾将领裴元绍之身。机缘巧合,他得天公将军张角传授符兵之术,又挖蟒丹得王虺之力,收拢汉末英豪,成为汉末诸侯。且看裴陵如何招兵买马,逐鹿天下,描绘一副新的大明盛世图。一切尽在--汉末明王。
  • 韩娱之十全九美

    韩娱之十全九美

    少时十年,不忘初心再次重逢,在新的世界……掌控星光!————————————————在通往许多未知的道路上我追随着那朦胧的光芒永远和你在一起在这重逢的世界……#############主女团、主综艺、主娱乐。前作《重生韩娱梦》
  • 龙钟

    龙钟

    架空的历史,龙文化的诠释,战争视角下的人性反思,让你领略龙之国的荣辱兴衰与历史演进。这,是一个民族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