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约有86%的悲观者,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所以,树立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根本途径是父母用自身的乐观态度去感染他们。每个家长都会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和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的时候能表现出自信、乐观、向上的状态,孩子就会受到积极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也会乐观面对。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事实是无法改变时,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感觉不一样的陈述。当我们向孩子说:“现在妈妈要起草一份材料,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工作也很重要。如果我们对孩子说:“真可恶,妈妈还得起草一份该死的材料。”孩子会觉得妈妈不情愿写材料而又不得不写,留给孩子的这个阴影是不快乐的。因此,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应尽可能让自己快乐起来、乐观一点,为孩子做好表率。即使你面临下岗、疾病或诸如此类的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你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不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营造快乐的气氛,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拥有一颗乐观的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下,逐步形成乐观的品质。
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一个孩子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
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这个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平时,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帮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在家庭中,父母要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
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难免发生情绪的变化,有时候会闷闷不乐。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经常和孩子谈谈心,让孩子把烦恼说出来,然后帮孩子消除这些烦恼,孩子自然就恢复了快乐。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不要消极悲观。
帮孩子走出恐惧的牢笼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
恐惧,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的心理现象,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完全消失。孩子的恐惧与大人的恐惧从本质上是相同的,每个年龄段都会有其特有的恐惧,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害怕和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经验,有些人怕鬼,有些人怕狗。孩子也是一样,也有自己非常害怕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在大人看来是很可笑的,但在孩子看来,这些足以让他们恐惧得不得了。
下雨了,妈妈给4岁的明明穿上雨衣,送他去幼儿园。明明高兴地跑在前面,忽然他发出一声尖叫,小脸吓得煞白,站在那里不敢动弹。妈妈跑过去一看,原来路上有条蚯蚓。妈妈在蚯蚓跟前蹲下,对明明说:“蚯蚓是益虫,不会伤害人,来,你碰碰看。”明明连连摆手说:“不要,我害怕!”妈妈用手指轻轻碰了一下蚯蚓,说:“不用怕,妈妈都敢碰,你是男子汉,还害怕一条小虫子吗?”在妈妈的鼓励下,明明小心翼翼地把蚯蚓捏了起来。“宝贝真勇敢!”在妈妈的夸奖下,明明高兴地笑了。
恐惧是童年时代常见的心理状态。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恐惧对象。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孩子产生恐惧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品质。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许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恐惧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但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度强烈,以致影响到他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了。所以说,家长对于孩子的恐惧心理一定要重视,及时引导帮助孩子克服直至消除。
消除孩子对事物的神秘感
孩子的恐惧大多是由于缺乏知识、经验不足或错误的认知而引起的。孩子无论担心害怕什么,你应当告诉他们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要多和孩子在一起交谈,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明白其中道理,心境自然平和。尽管任何年龄的儿童还不完全明白合理的解释,但毕竟觉安全得多。比如,孩子害怕雷电,是因为不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如果父母能把雷电的知识教授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雷电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打雷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孩子就会慢慢了解雷电,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不要嘲笑或责骂孩子
对孩子而言,害怕是内在情绪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如果孩子怕鬼、怕黑,而家长总是骂他是“胆小鬼”,“窝囊废”,孩子不但没有因此而变得大胆,久而久之他反而会更加坚信自己真的是个胆小鬼。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会随之消失。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其言行举止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告诉孩子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不要用恐吓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孩子。此外,要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心理
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竞争与成功同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竞争才有进步。”只有力争上游,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才能学得更多,更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很多父母也知道让孩子早日明白竞争的意义,了解竞争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孩子参与竞争。但是,如果家长盲目地鼓励孩子竞争,却没有让孩子领会到竞争的意义,那么对孩子的发展不但起不到推进作用,还会导致孩子陷入恶性竞争。当孩子成功时,他可能会变得骄傲自满,轻看别人,而当孩子失败时便怨天尤人,甚至仇恨对手,严重的还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走向了歧途。
吴迪的父母深知现在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在竞争中被淘汰,从小就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吴迪竞争。而吴迪也很争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成绩均在班上名列榜首。正当昊昊的父母自以为实施的鼓励措施发挥功效时,没想到在儿子中考前夕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原来,当天下午,吴迪的班主任宣读期中考试成绩,意想不到的是,吴迪这次考了个第二名,一向位居榜首的他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一气之下,他拔出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刺伤了超过他的那个同学的胳膊,扬长而去。
竞争,本身是一种健康心理,但若不能正确引导,就会使人误入歧途。因此,作为家长,要想孩子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健康的竞争心理,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失败中崛起,走出苦闷的心理困境。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在今天,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视竞争为常态,不竞争为非常态。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总有一部分孩子对学习或某项活动甘心落后,怯于竞争,表现出动摇、胆怯、逃避等消极意志品质。身为父母者,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会竞争是现代人基本的生存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自我,从竞争中走出精彩人生。
刘烨初中毕业后,从农村来到市里的重点高中上学,由于以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是很好,所以,他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就显得不能适应了。尤其在英语课上,他觉得自己总是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措。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竟然没有一门功课及格,最惨的一科是英语,只得了36分。这一打击对刘烨来说太大了,他觉得农村孩子始终比不上城市孩子,开始自卑和苦恼起来。于是,他就到小说里面寻找自己的“心灵寄托”,寻找一些虚无缥缈的感觉,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结果成绩更是一团糟,还差点儿被学校开除。他觉得自己与其在这里丢人现眼,还不如去放弃学业。
爸爸知道他的这个想法之后,就对他说道:“什么?放弃学业?这同战场上逃兵有什么两样,即使你暂时能够逃避学习的竞争,不如社会后,你还能逃避的社会竞争吗?难道你真想一辈子当一个逃兵?”爸爸的这句话,一下子激起了刘烨强烈的自尊心。”“逃兵?我怎么会是逃兵呢?逃兵会被人说三道四的,我绝对不做逃兵!”就这样,刘烨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逃兵而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开始刻苦学习。
其实,刘烨并不是个笨孩子,刚开始成绩不好,只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现在他树立了竞争意识,不甘心学习落后于人,决心超过别人,他的成绩也自然提高了。高考的时候,他以780分的成绩打破了学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进入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刘烨在暂时落后的时候,不想和别人竞争,一味地逃避,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现在这样好的成绩,只能是个“逃兵”。所以,家长必须教育孩子面对现实,让他们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任何试图回避或逃避竞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活中,父母要树立中孩子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要不甘落后,敢于脱颖而出;在人生道路上,要敢于冒尖,争当“出头鸟”。不难想象,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学习成绩平平,工作不积极的人是很难赢得同学的尊重和好感的。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小娟从小学习优异,但是,上了高中以后,尽管她学习仍旧努力,但在班上才进入前十名,她很不甘心。她留恋小学、初中时期的辉煌,留恋名列前茅的感觉。她要想办法找回初中时“领跑”的感觉。
因为缺乏正确的竞争心理,小娟进入了思想的误区。她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一旦身边的朋友考试成绩胜过自己,她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疏远人家,排挤人家。为此,班上的同学越来越不喜欢跟她交往。
慢慢地,小娟陷入了孤独无援的境地,她的心态越来越阴郁,而她的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
可以说,非正常的竞争心理导致小娟对事物、对成绩不能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最终她走人了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她与其他同学的正常交往。对小娟来说,这种伤害是致命的,它可能会因此耽误小娟一生的发展。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健康的竞争心态。对于一些竞争欲望过于强烈的孩子,父母要帮孩子端正心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还要启发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情操,不要以打击对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让孩子认识到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取胜。
培养孩子的耐挫性
刘炳瑞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他喜欢各项活动,也喜欢与大家一起比赛。但刘炳瑞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如果自己比赛输了,就会心情郁闷,不爱说话,好多天后心情才能调整过来。而只要心情一转好,她又会参加下一轮的竞争、比赛。
妈妈很怕刘炳瑞参加比赛,但如果不让她去又怕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妈妈就耐心地开导刘炳瑞说:“比赛有赢就有输,输了要能面对和接受,心情不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该吸取经验,发奋努力,争取下次的胜利。你想想我说得对吗?”听了妈妈的话,刘炳瑞认真思考了一下,冲着妈妈一乐,说道:“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谢谢你,妈妈。”
以后,刘炳瑞不再为失败烦恼了。他一样喜欢参加竞技活动,喜欢比赛。输了就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然后改进,争取下次的胜利。渐渐地,刘炳瑞胜出的次数多了起来。
在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没有哪个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胜。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知道强中还有强中手。多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能培养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感到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之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忧虑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能争取到下一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