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上下没有人不知道明珠的,在康熙初期及至中期政局上,也没有再比明珠更红的人物。他行言善辩,通晓满、汉、蒙语,又能善伺皇帝心意,所以在康熙七年他就当上了刑部尚书了。后来他与户部尚书朱思斡、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大臣支持康熙撤藩的决策,而在撤藩的过程中,明珠又成为皇帝的有力助手。官场上盛传这样的话:“要做官找索三(指索额图),要人情找明珠”,这两个人确为朝廷权倾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后来,明珠被授弘文院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可谓位高权重,显赫一时。
一个“日进斗金”的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当然要有府邸,明珠的府邸建在哪呢?据《海淀地名志》记载是“皂甲屯西,龙湾子里南,如今只有北边数十米围墙而存,西面还有一口古井,井碑刻记“辛丑”二字,这样算来明珠的府邸至少是在顺治初年就动工了。在一片废墟上,仍留下西花园、大影壁这样的小地名沿用至今,从这里可以想象到当年明府花园的气势如何宏伟。
明珠选在这里建花园,他首先看中的是这里的人文景观和地理环境,北部有蜿蜒起伏的土岗,西枕碧波荡漾的龙溪河,东部是一片平坦的阔野,南临风景秀丽的南沙河。
明珠为当朝一品,相当于宰相,所以人们又把“自怡园”称为明珠相国园。查慎在他的《敬业堂诗集》中描写盛景为:桐华书屋、苍雪斋、巢山亭、荷塘、北湖、隙光亭、因旷洲、邀月榭、芦港、芡汊、含漪堂、钓鱼台、双遂堂、南桥、红芍栏、静镜居、朱藤迳、野航。据说自怡园是仿唐朝王维的辋川别墅情景而造的,不过辋川是二十景,而自怡园为二十一景。
山景与水景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自怡园随着人和权势的变迁,早已无存,当时毕竟什么都没有图画可观,只能凭借诗人的描绘,想像其园之大,气势宏伟,美不胜收了。
自怡园坐北朝南,门前大路四通八达,当年这里还有一条东西通衢大道,从虹桥往东沿河岸边,一直往东可达东西柳村。
自怡园门前开阔,南北与西道路畅通,别看地处郊外,但是这里经常是车马拥塞,达官贵人、各省来京奏事的都抚、将军还有地方的知州、府、县的官员,都要带上银子、美女、土特产来这里“孝敬明大人”。
在康熙皇帝决心要铲除擅权的老臣鳌拜时,他的得力左右手有两个人:明珠、索额图。
按照清廷官吏官阶共分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分,九品以下的小吏为“未入流”。官职与品级一一对应。各级官员的俸银及俸米、养廉银都有明文规定。像明珠、索额图这样的一品官,俸银是180两,俸米180斛。而这点钱还不够明珠和索额图修造别墅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那么,他们修造别墅的银两是从哪里来的呢?
两座豪宅大门,住着两户当朝一品,当年曾为皇上左右手,如今已是剑拔弩张,二虎相斗的仇家了。
明珠与索额图这两位权臣同为皇室的亲眷。明珠的姑母,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所以,明珠应是玄烨的远房舅舅。而康熙的长子胤褆的生母惠妃纳剌氏,是明珠的堂侄女,胤褆应为明珠的(堂)外孙。
明珠与索额图同为皇亲国戚,论起来,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亲缘也是很近的。
明珠利用皇上的信任,大权独揽,以权纳贿,结党营私。大学士勒德洪、余国柱、尚书弗伦、葛思泰、侍郎傅腊塔、席珠、李之芬、科尔坤、熊一萧之辈一下都被明珠拉入自己的壳中,这些人很多为江南人,其中有许多是“汉官”汉族知识分子,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南党”,而明珠之宅在宫中以北,又称明珠为“北门”。
索额图这边也因获得皇帝的重用广植党羽,与满族军事贵族、与皇子胤祁亲戚及太子太傅之情,在宫廷中围绕重大问题决策和皇位继承问题同明珠展开了角力争雄,人们称其为“北党”。双方一时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斗起来也甚为激烈。
斗争的序幕是皇帝的撤藩问题引起的。当年轻的皇帝发现“三藩”势力急剧膨胀,他想到历史上自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之害,给国家造成很大的危害,给皇权以极大的威胁,此后,这种现象屡有发生,明初的“靖难之役”,不是殷鉴不远吗!康熙亲政也面临着这种形势,所以他把“三藩”、河谷、漕运为三件急需处理的大事。其中又以“三藩”问题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实际上,在正式撤藩之前,康熙已经高瞻远瞩看到了“三藩”的问题,开始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以达到逐步撤藩的目的,比如收回吴三桂的大将军印,裁减云南的绿营兵,下令限禁藩下官员不得经商、欺行霸市,藩下人员不得任都抚等等;其次是康熙加紧整顿财政,筹措经费,扩编佐领,加强对军队的训练,提高八旗大军的作战能力,采取缓和民族矛盾、满汉矛盾的措施,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在为撤藩作准备工作。
三藩战乱之前,未雨绸缪,康熙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商讨是否应将吴三桂从云南撤回东北他的老家时,绝大多数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特别是索额图这位最为皇帝和孝庄太皇太后倚重的大臣,他坚决反对,不同意皇帝的意见。他的话一言九鼎,他举出朝廷的财力、军力等等一些具体问题都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好多大臣表示认同;而明珠发言坚决支持皇帝撤藩。明珠能言善辩,他举出朝廷的财力、物力、军事力量以及更主要的是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英明而高瞻远瞩的,以他的胆识和韬略,就如同解决鳌拜问题一样,是会取得成功、胜利的。
汉官左检都御史魏象枢这位老先生,也反对自京发兵,他引经据典,说:“圣人舞干羽而存笛格,何必劳师于远?贼至,我以逸待劳,即可息弭矣”。这是一个书呆子的话。根本不明白清朝入主中原、统一版图,是骑马射箭得到的,他像大禹那样,令一些人手持假盾、戈,用短雉羽、旄牛尾巴装饰的旗进行跳舞,结果平息了三苗的反抗。他把吴三桂看作头脑简单的武夫,可他确确实实是个文治武略中的一个高手,他从山海关打到中原,进军西南,他是一位能打仗的将军啊!
还有一些满臣、汉臣发言反对撤藩,主要是怕“军需浩繁”,不胜负担,建议“就近调兵御守”。因为人们谁都明白,撤藩这件事就如同去拉老虎的尾巴,后果是很危险的,吴三桂等藩王拥有重兵,是个非常能打仗的人,而现在大多满族官员、将军最怕的是参加“木兰秋猎”和用兵打仗了。如果吴三桂联合几个藩再加上在南沿海的郑氏集团勾结起来,那后果是什么,不堪设想。
康熙亲政后,把解决三藩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
这时,户部尚书米思斡、刑部尚书莫洛、塞思德苏拜等人站在明珠这边,支持皇帝撤藩。
作为三朝大将之后,皇帝的姻亲,索额图出列高叫:“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平定,总无乱萌。今若将王迁移,不得不遣兵镇守。兵丁往返,与王之迁移,沿途地方民驿苦累。且戍守之兵,系暂居住,骚扰地方,亦未可定,应仍令吴三桂镇守云南。”
康熙坚持撤藩的决策已定,尽管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少数人支持,他仍是执意坚决主张撤藩,降旨:“吴三桂请撤安插,所奏情词恳切,著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一行搬移前来”。
明珠、苏拜等支持撤藩者,跪曰:“皇帝圣明,这样就不会使三藩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危害国家症结。”
索额图质问明珠叫道:“他反了怎么办?”
康熙看到了这场围绕撤藩问题在朝廷内的尖锐斗争,他坚定、果断地说:“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撤。”
散朝以后,索额图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他想这个明珠支持皇帝撤藩,必惹大祸,闹不好危害江山社稷,到头来不可收拾,想到这,他恨不得抽出腰刀除了他。就这样,曾经为皇帝左膀右臂,当年携手铲除鳌拜的两员大将现在反目成仇。各自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相眄视一下,一对仇恨入心的眼睛,一对笑里藏刀的眼睛,都在心里说: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明珠与索额图,两个当年同生死共患难同为皇帝所器重的大臣,就此分道扬镳。
明珠算是个天生的雄辩家,他的口才,他的满文、汉文、蒙文高深的学养,这是为皇帝周围人所不及的,因此他非常受宠,他手柄朝政,朝野有官当然就得奔去其门。这不用看别的,就看明大人府上的胡同就看出来了。不说是每天,应该说是经常这样:送礼的在他的门前排成长龙,这里边不只是内廷部院台省卿寺庶僚,外省的都抚道司道府厅州县衙门。将军、都统,地区的办事大臣、盟长、札萨克空、伯官、土官来京无一不奔走其门下,表示一下孝敬,打通一下关节,请多庇荫、关爱、扶掖。不但明珠身受其惠,就是他的门子,都发了大财,你要送礼,第一道关卡就是门子,你不敢得罪,哪怕你是手握兵权的提督、将军、把总,你也先要向这个低贱的“门子”明白一下,不然,你过不了他这道“关”,那可只能望着“侯门深似海”了。
给明珠送礼的人每天排着长龙,但是直到晚上仍然有人挨不到,这样只好就近投宿,有市井人看出“门道”,斥资修建旅店,居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明大人为了解决这长长的送礼队伍,在日趋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只好让管家在东西外墙上另开门洞,或许后来“开后门”一词源于此,说不定,总之,四方接待,总会提高收礼速度的,这不失为多快好省的明智之举,也为京官、外官送礼提供了便利,真是“作揖挠脚面子——一躬二得(德)!”
明珠得势,不但贪得无厌,他的“南党”们也均沾其惠,而是变本加厉更加贪枉无为。余国柱,湖北大冶人,他的家乡人称其为“余相爷”。他是顺治九年进士,授衮州推官,迁户部主事。康熙十五年,孝授户科给事中。这时,朝廷正在用兵,解决三藩叛乱问题,他对如何筹集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书皇帝,语多精粹。二十年擢左都副都御史,旋授江宁巡抚。由于他投入明珠怀抱,很快迁户部尚书。余国柱要权有权,要后台有明珠,便给他贪枉开了方便的大门。外官督抚臬台等地方官一有空缺,余国柱便以“举荐”之名,进行“卖官”。“卖官”在他看来同其他商品一样,谁出的价高,便卖给谁。除了“卖官”,他还狮子大张口,进行索贿。
下面描述的是贪官和清官之间,围绕索贿和反索贿斗争的故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李自成陷睢州,其母殉节而死,这在《明史·列女传》是有记载的。他父亲为了躲避兵燹,携他到浙江衢州,顺治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宏儒,尚书憩象枢,副都御史金进行举荐,考试得了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年,充日讲起居住官、浙江乡试正考官,转侍读。二十一年,明为《明史》总裁官,迁左庶子。二十三年擢内阁学士。这时,江宁巡抚缺,方廷推荐上疏,得到皇帝首旨。
康熙说:“今以道学名者,寄行或相悖。朕闻汤斌从好奇峰学,有操守,可辅江宁巡抚。”
这样,汤斌走马上任由宫廷到江宁去做巡抚了。在他赴任之时,康熙对他做了一次召见,对其谆谆教导说:“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
皇帝交给他的重任是做一个言行一致、清廉的官吏,那里人崇尚侈华,生活应以节朴为荣,你到那里注意,逐渐正确引导,移风易俗。皇帝赐鞍马一、银五百。复赐御书三轴,曰:“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
不久,康熙到江南巡视,到了苏州又召见汤斌,对他说:“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为了鼓励这个巡抚,皇帝还赐御书及狐腋蟒服。一个巡抚得到皇帝这样恩惠,余国柱认为这都是明珠和他不断在皇上面前说好话的结果,他才红了起来。这样,汤斌应该当恩知报,特别是二十四年,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的大水灾。汤斌奏请得免当年租赋,皇帝恩准。余国柱就此向汤斌索取贿赂,说:“你在皇上面前得到的这些荣耀,都是明大人背后的功劳,你当孝敬一下明大人。”
汤斌摊着两只手说:“我这个巡抚,月俸就那么百十两银子,这几个钱怎好意思给大人送去呀!”
让汤斌送礼,确实难为了他。作为巡抚,他为官清廉、端正,口碑良好,在苏州盛传这样的佳话:汤文正公斌抚江苏,日给惟菜韭。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只鸡,愕问曰:“谁市鸡者?”仆叩头曰:“公子。”大怒,召子便跽庭下,责之曰:“汝谓苏鸡值贱如何南耶?汝思啖鸡,便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自立者!”并笞其仆而遣之。
还有,某日,遇寿辰;荐绅知汤绝馈遗,惟装屏为寿,辞焉启曰:“汪琬撰文在上。”乃命录以入,仍返其屏。内擢去苏,敝簏数肩,不增于旧。惟二十一史则吴中物;汤指谓阻道诸人曰:“吴中价廉,故市之。然颇累马力。”其夫人乘舆出,有败絮堕舆前,见者为泣下。
吴人于汤有“三汤”之称。三汤者,豆腐汤、黄连汤、人参汤。盖人参虽亦如豆腐汤之清,黄连汤之苦,而有益元气也。
汤斌在苏州做官,给他的前任余国柱做了许多“擦屁股”的事,余国柱任用的一些官大都是他收钱“卖”出的官,五行八作,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把地方搞得一团糟,官场腐败,为民所怨,汤斌查到只要贪污有据便进行处理,或向上参奏,或立即革罢,毫不手软,不只余国柱的人被汤斌收拾掉许多。很多人偷偷上京去找余国柱,为其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