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皇上早朝之后临御南书房,在这里召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熊锡履、翰林院掌院学士值经筵讲官兼任起居院官、教习庶吉士李光地、翰林院掌院学士拉萨里、刑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张玉书、文华殿大学士、教习张英、左都御史、工部尚书陈廷敬、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索额图、弘文院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明珠、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王鸿绪、教习、步军统领麻勒吉、内阁中书、日讲起居统官、右庶子、詹事府少詹事高士奇等文臣武将讨论台湾问题。
皇上对台湾问题的关注,这是朝臣们共知的。特别是三藩平定之后,作为一国之君,他把眼光转向台湾和边疆问题,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两岸最近处仅130公里,早在古代,帆船便可朝发夕至。
可以这样说,康熙自即位伊始,就在为继续完成其父顺治帝遗留下来的统一台湾未竟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势,交替运用军事征剿与和平招抚两手策略同郑氏集团进行了长期复杂的斗争。
1662年,这年是康熙元年,也是郑成功逝世后的第二年,郑袭、郑经叔侄为争夺延平王位,发生内讧,兵戎相见。朝廷认为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好机会。康熙谕旨福建总督李率泰、靖南王耿精忠,派遣都司王惟明、李振华同总兵林忠前往厦门,这里是郑经驻守之地,进行招抚。
原来,世祖驾崩之后,遗诏八岁的玄烨为皇太子,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佐理政务辅臣,当时鉴于闽疆连年用兵,国库空虚,东南沿海、厦门、金门、台湾诸岛,郑氏踞守,作为反清复明基地,久未平息。不能不说,这是朝廷一块大心病,正在这个当口,海澄公黄梧密奏一本,叫做“平降五策”,目的是孤立、瓦解郑氏集团力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海禁”。《清朝柔远记》是这样叙述这个“海禁”出台的情形:
郑成功自江南败归,崎岖海上日久,屡进取无功,谋取夺台湾为窟穴。会荷兰
通事何逋负巨债,投成功,请为乡导。至是,进泊澎湖。红毛以大舟沉塞港口。炮
发潮涨丈馀,数百艘倏抵岸,遂克赤嵌城。进围王城,半载不下,乃绝水源以困之。
荷兰夺台湾,以大舶迁去。郑氏遂有台湾,舆金、厦两岛相犄角。
这种大规模的“禁海迁界”,早在顺治十二年时就有“严禁沿海省份,不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这种办法实行起来收效甚微,沿海人民与海上反清的郑氏集团交往仍不能止,而且来往更方便了。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廷再次发布“严禁通海敕谕”文告,同时派都司王惟明、李振华同总兵林忠作为政府方面的和谈代表到了厦门。
郑经面对政府的和谈代表,带着一片诚意,心中不觉暗笑一声,说:“我现在所需要的是时间,而赢得时间的最好办法是谈判。”因为他现在处在台湾的郑袭集团、清军中间,任何一面对他动武都对他不利,如果是两面夹击,那他就简直退而无路了,这种窘迫之境使他不得不玩和谈的花招儿。
朝廷代表的到来使郑经一下很尴尬,他打出了和谈的旗帜,喊出了和谈的口号,可是对和谈并无实质性的准备,真诚地来进行和谈。在仓促之中,他派镇守金门的伯父郑泰还有洪旭、黄廷等军事首脑,讨论一下策略,郑经说:“我们为什么要同清政府谈,这是根据目前我们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打,清政府一时不会赢,他们的八旗大军全是旱鸭子——过不了江。我们有足够的水师对其迎战,但我们不能同其正面作战,我们还有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因此,我们先要谈,谈的时间越长越好,先拖住清政府,这样好吗?”
郑康、洪旭、黄廷都发表了他们的意见,同意郑经的策略。
郑经说:“谈的主旨是:‘诸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削发,不易衣冠,称臣纳贡。”
他的这个意思,同其父郑成功的抗清性质就完全不同了,郑成功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收复台湾,赶走荷兰侵略者,而郑经如今想把台湾从中国割裂分去,像朝鲜一样自成一国,破坏国家统一,这是为康熙皇帝所不能接受的。
郑经为了他的假意和谈,涂些胭粉,还假惺惺地交出明朝所赐的敕令、印信和“海上军民土地清册”,让清政府和和谈代表觉得他郑经是完全出自诚意的。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是:“暂借招抚为由,苟延岁月,俟余整旅东平,再作区处”。
就在郑成功其弟郑袭、世子郑经叔侄间为争夺延平王位之时,郑经称“世藩”,打出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旗帜,布告各岛,台湾要为郑成功发丧、举哀。为解除内讧的后顾之忧,他把与清廷谈判的事委托于伯父郑泰及洪旭,然后调动军队以右虎卫周全斌为五军都督,与咨议参军陈永华一道誓师东进。
郑经率军抵达台湾后,他集中地打击了“拥叔派”头子,对冲镇黄昭和郑袭,予以镇压,内乱戡平。
郑经的这个小把戏很快便被清廷识破,招抚不成,召回代表。
公元1607年5月,康熙派总兵官孔元章带着郑经舅父书信到台湾进行招抚工作,而郑经坚持称孤道寡,要“另辟乾坤”,妄图在台湾建立“万世之基”,招抚又一次失败了。
公元1669年7月,康熙亲政后,马上遣大学士、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敏荣,召集耿精忠、都督祖泽清到福建泉州商议抚台事宜。决定要兴化知府慕天颜加卿衔、与都督佥事季英赴台招抚。
谈判桌上如同战场,双方唇枪舌剑,彼此争论半个多月,郑经坚持仍以“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慕天颜则以“削发归顺,自当藩封”,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接着又移地泉州,郑经派刑官柯平、礼官叶亨随同慕天颜等到泉州谈判。
谈判在艰难地进行中,原因是柯平等人总是坚持郑经唱出的老调,所以未能向前走出一步。
坐镇指挥这场和谈的明珠,把这一情况速奏皇上,康熙马上览阅谕旨:“遵制削发归顺,高爵厚禄朕不惜封赏,即台湾之地,亦以彼意,允其居住,至于朝鲜不削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
明珠有了皇上关于台湾问题再次的清楚指示,更加明确怎样同郑经去谈,为了努力达到皇上期待的目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他命慕、季两人随同柯、叶再赴台湾劝导郑经。
清廷两位特使带着皇帝的诏书和明珠的信,又乘风破浪渡海前往台湾去见郑经。
郑经在洲仔屋他妻妾嬉戏的园亭,接见了慕、柯两位代表。
郑经见了慕天颜、季英,说:“明大人的信,我可以收着,皇帝的诏书,请便宜收回。”
“藩主,我想我们之间的事还可以谈下去,只要不是进行分裂‘另辟乾坤’,我看就可谈下去,谈什么都可。”
郑经怎肯放弃他欲在台湾“另辟乾坤”建立“万世基地”的分裂野心,他对使臣说,仍然坚持:“按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
慕天颜利用明珠的信上话,说:“明大人的信,藩主已经看过了,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阁下为中国之人,不宜引朝鲜事例。”他还进一步解释明珠的意见说,“阁下的荒外自居,朝廷的一体相待,九重致意,高厚如何?夫称臣纳贡,既已遵国制,定居臣之义,譬犹父子。从无父子而异其衣冠,岂可君臣而别其章服!此剃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
“如若剃发,至死不易。”郑经断然地说。
谈判再次陷于僵局,郑经再次拒绝招抚,他在给明珠的回信中,说:“台湾大陆远隔重洋,有波涛之险,不惧清兵来攻;台湾‘爵禄’自存,利诱不足动心;且清廷封赏言而无信。台湾不能接受游说侈谈’。”
明珠把郑经对招抚的态度向皇帝及时上奏,康熙指示明珠和蔡毓荣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谈下去,和平解决,要灵活又要掌握原则,指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忍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居住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悃诚,心何为据?”
在朝廷对郑经进行多次招抚毫无结果的情势下,不久三藩之乱爆发,而郑经一看,这又是反清的好机会,他何不加入这种“大合唱”呢?
这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叶孤舟在风涛中漂流。靖南王耿精忠(耿继茂之子)派漳浦人黄镛给郑经带去一信。内容除了对郑大加奉承、吹捧之外,还对其煽惑说:“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继述;奋战中原,举大义以应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会师,共战万世勋业。”
“好!”郑经看完耿精忠的信,甚为大喜,一拍大腿说:“我总算又有了重返大陆的机会了。”
郑经做梦都没想到,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对抗清廷“削藩”,发动叛乱,举兵同清廷对抗,这样一来,你康熙还有什么力量同我谈判,招抚,他顿时感到一身轻松,身上千钧压力一下解脱了。
他回到他的美人窝,饮酒作乐,这里确乎是个温柔乡,集中着从大陆漳州、福州、厦门、泉州、南安、海澄、白水、漳浦还有台湾本土高山族姑娘,各个能歌善舞,组成舞俑、歌、戏各种班子,同时还要为他提供性服务。
这天,看到了耿家人送来的密信高兴得不知所以,他把这个消息先告诉了“美人窝”的女子们,说:“孩子们,大清朝廷卸磨杀驴,南院失火了……爹说的南院,是云南、广东、福建,朝廷要罢掉这些功臣的官,他们为大清南征北战,打下半个江山的人会老老实实让人摘去顶戴花翎吗?”
他忽然坐起,叫来婢女为他整装,他要去承天府衙办公,他马上召传洪旭、黄安、陈永华、颜望忠、冯锡范、杨祥、刘国轩等军师、部将们开会,命令整军备战,同耿精忠揭起叛旗,共同对抗清廷。
郑家军有强大的水师,这是朝廷无法比拟的,这天在一声令炮下,千帆竞发,锣鼓震天,乘风破浪,郑经率领他的大军渡海到厦门。
这时,耿精忠亲率主力北上,按照吴三桂的谋划,要他夺江西和浙江,沿海空虚,几乎无兵防守,郑经可以说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便登陆了,然后他不失时机地在广东、福建抢占地盘,把耿精忠的领地泉州、漳州、汀州、兴化、邵武等府县和属尚可喜镇守的潮州、惠州二府还有广州所属一些州县全部抢占下来,实行大肆抢劫,把金银财宝一船一船运往台湾。他的到来是有预谋的,说的是协助吴三桂率舟师去攻南京,而事实是在抢耿精忠地盘。
在这里康熙皇帝看得明白,他览阅了前线一件又一件奏折,得出一个结论:耿精忠秘密同郑经勾结,请他率水师登陆,不但抢占了他的地盘、饭碗,分去一杯羹,而且构成对他安全的威胁,这无疑是引狼入室,他们之间的矛盾很快爆发。
事实发展正如康熙皇帝所料,耿精忠自己看到后院失火,便没有多大心思全力北上,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想要把郑经赶下海,现在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而郑经利用三藩给他提供的这个空隙,不失时机地进行征兵、抢粮、抢物,扩充自己的实力。康熙这时急命康亲王杰书到浙江去做耿精忠的工作,同时命福建总督郎廷佐利用耿、郑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招抚。
康熙十五年十月,当康亲王杰书指挥八旗大军自浙江攻入福建时,耿精忠进退失据,陷入两面夹攻当中,他只有举起双手向清军投降,然后同清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引来的“狼”,只用数月,清军很快收复福建各地,郑军只得退守厦门和沿海岛屿去了。退守厦门和沿海各岛屿,并不就是郑经的失败,他经常派去小股武装力量对沿海进行骚扰,这不但使得当地百姓不安,也使身在禁宫的皇帝不安宁。
午夜迢迢刻漏长,
每思战士几回肠。
海氛波浪何年靖,
回望军书奏凯章。
康熙这首题名《夜至三鼓坐待设政大臣奏事有感而作》的诗,就是写在这种情形之下,这反映了他盼望很快结束动乱,国土统一,结束分裂的急切心情。
耿精忠对于康亲王率领的八旗大军,经过几次交合,每战必败,无力抵抗,只好举起手来,再次降清。康熙向耿精忠颁发了一道敕谕:“尔祖父宣力累朝,勋猷茂著,俾世袭王爵,格外加恩。到尔父病殁,令尔袭封,仍镇闽疆,方谓尔克绍前猷,殚忠报国……朕犹念尔祖父前功,终不忍绝,将尔在京诸昆弟,及所属人员,概行宽宥,给还官职,恩理如常。”
再次警告耿精忠要认清形势:“今大军云集,时势昭然,尔自知之。朕复念尔变乱,必有所由,或为逼迫所致,故归诚后可官复原职,立功受奖,尔若即悔罪率众归诚,当复尔王爵,仍旧镇守,所属人员职任各如故,兵民人等照前安插;倘能剿除海寇,共奏朕功,仍优叙加以爵赏。”并作出保证:“朕以诚待天下,断不食言。尔勿听信煽惑之言,终怀疑俱、负朕始终保全至意。”为了立功赎罪,耿精忠担任向导,前头带路,转而攻打郑军。清军收复郑军窃占的乌龙江、邵武两地后,闽南、闽北也纷纷告急,郑军头尾受击,不久,原归降的潮州总兵刘进忠抗命自踞,郑军不得不收缩战线,扔掉汀州,一步一步向老巢退却。
康熙十六年的春天来到了南国,这里的战场仍是硝烟、杀声一片,清军连陷兴化、泉州、漳州,郑军各个像穿了兔子鞋一溜烟跑回厦门大本营,而郑经不得不把他掠夺的金银财宝和女人,一船一船地运往金门、台湾作最后退却准备。
这天,康亲王杰书在他福州行营东城城隍庙,召集福建总督郎廷相、福建巡抚杨照、布政使姚启圣、按察司吴兴祚等当地军政要员,讨论沿海形势,进剿郑经事宜。
会议开始,总督郎廷相先作了发言,他说:“福建是海防之地,黑龙江那里面对大江、大山、大河,设立骑兵,并设将军,这里至少应该设有水师提督,驻防水兵万名以上。康熙七年裁缺,那时沿海无事,如今郑军如同海盗般猖獗,不断对大陆侵扰,烧杀掠夺,应该加强这里的边防。”他心里对朝廷抱有埋怨,想说,多次奏请,朝廷就是不予应允,可话到嘴边他又吞回去了,一个地方官面对朝廷的亲王,该讲到什么分寸,他要掌握得好,不然引来杀身之祸也说不定。
康亲王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多次看到了郎廷关于福建要求设立水师提督的折本,他认为很有必要但话又说回来,当时朝廷面对三藩的叛乱无力解决福建边务问题,这叫朝廷有朝廷的难处,可他也不能正面表白他的这个意思,设与不设是皇帝的旨意,他不能妄自评论。
康亲王说:“兵部已经有令,要海澄介黄芳世赶快到福州,总长官黄蓝已经启程,不日即可到达,他们来的目的是召集一下旧部重整旗鼓,筹措粮饷,制造兵器,操练队伍,扩大兵员,届时你这个总督就不必日夜盼望朝廷为你增兵派将了。”
这个郎廷相是前任福建总督郎廷佐的弟弟,在江南、江西任过总督,他的奶兄确是一位干将,在郑军攻打江宁时,他奋力共守,终获全胜,得到朝廷的嘉奖,耿精忠反叛后,他又随康亲王进剿,可惜去年病死军中。这样把在河南巡抚任上的郎廷相调福建,在康亲王眼里,觉得这位总督的才干、胆识、谋略都不及其奶兄。
郎廷相对于康亲王的话仍作保留,他想到,朝廷的增兵不设将,作为总督他无力解决这种大事。
康亲王看出了他的这个意思,对他说:“你是总督呀,面对海盗的烧杀掠夺不能束手无策,单等朝廷用兵、派兵、增兵,总督可以在各乡设立练总、乡壮,把百姓组织起来保乡守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