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俩各居一处,各自兼并出暖阁、碧纱橱,晚间丫头们服侍时歇寝。两兄弟的书案正好隔了一道壁障相接,双龙戏珠白玉紫金壁放在桌上,隔着大理石雪里梅的壁障,遥相呼应。康宁听说皇太后赐了东西,也来观看,啧啧称奇。灵岳、灵川给婶娘见礼,让婶娘坐了,康宁边看边赞。听说灵暄、灵翮、灵烟那儿也有东西,便到那里去看。众丫头也都去梨雪园、啼柳园、崇虚轩去观看,灵鹮、灵娉早到了梨雪园、啼柳园看过了,这又忙忙得往尚清馆、崇虚轩来。紫铭住在尚清馆正房东侧的一间房内刚睡了一觉醒来,看到人来人往,不知出了何事,也进了正房屋里,灵岳就让她看那双龙戏珠白玉紫金壁,紫铭幼居深山,对于浮华尘世的这些东西都不认识,也不在意,可还是被那双龙戏珠白玉紫金壁吸引了,白色的壁身凝脂一样的柔和温润,两条玉龙张牙舞爪带动了这柔和的光晕,与浑身的耀目金鳞融和闪烁,金芒透过壁身在反面也看得到,龙口的珠子光华莹莹流动。紫铭捧在手里,喜欢非常,灵岳说道:“你喜欢就送给你吧。”紫铭说:“那怎行,你兄弟正好是一对,我要来算怎回事?”灵岳道:“你的,我的又有何分别?”紫铭说:“既没分别,就不用给了,摆在哪里都是看的,我要看就过来看。”灵川笑道:“你们要凑对,我这个给紫铭好了,你们正好是一对。”紫铭没有听出灵川的戏谑,说道:“你们兄弟一模一样,难得有好的一模一样的东西来配你们,怎好就送人。”灵鹮说道:“听说那珠子是夜明珠,晚上读书不用点灯火的,今儿,我们要瞧瞧。”正说着,幽兰、韵竹进来笑道:“什么事,这么热闹。”灵娉迎着说道:“你们来得正好,看看这东西,奇不奇。”幽兰道:“听说少爷得了赏赐,是稀世之珍,正是为这个来的呢。”灵娉说道:“你们回来月余,这称呼上还没变过来,什么少爷,那是一般人家的称呼,这儿,应该叫世子。”灵鹮道:“既为这个来的,快好好看看吧。”幽兰说道:“是王爷让来的。”灵岳、灵川赶忙恭肃站好,幽兰说:“王爷说了,这双龙戏珠白玉紫金壁不是普通玩意儿,要拿过去收藏好。还让两位世子过去一趟。”她在“世子”两字上拉长了音,说着朝灵娉眨了眨眼睛。灵娉也笑了。灵岳、灵川赶忙收起双龙戏珠白玉紫金壁,亲自捧了,跟着幽兰、韵竹来到栎园。水溶在前堂坐着,灵岳、灵川把双龙戏珠白玉紫金壁交给幽兰、韵竹,躬身施礼道:“给父亲请安。”水溶一笑:“今天得了太后赏赐,高兴不是?”灵岳道:“玩意儿虽好,毕竟是玩意儿。看着新奇,过了也不过如此。”水溶道:“那可是稀世之珍,镇宫三宝之一。太后给了你们,是你们莫大的福分。”灵川说道:“父亲,我们感念太后恩德,可这毕竟是身外之物,设若打碎了,又如何呢?”水溶眉头一扬:“打碎了?太后恩赐的稀世珍宝,你给打碎了?”灵川道:“我们原本没有,打碎了还是没有,钱物上没有损失什么。只要把太后的恩德记在心里就是了。”灵岳道:“希世奇珍,即便隋珠楚玉又如何?珠玉不在,人已化土。”水溶点点头,说道:“你们兄弟能如此想,最好。须知男儿要的是‘道’,是‘义’,循自然大道,行正义之事。居庙堂之高,则思文能安邦,武可定国;处江湖之远,则思文能修己,武可全身。修身则通融万物,参透玄机,明了道之本原。功名富贵原本就像这玩意儿一样,不是与生俱来,随时而赏随时而没,黄粱一梦,随时都可以打碎,不可久侍。身正行端并不为千秋留名,无愧我心罢了。”灵岳、灵川躬身说道:“谨受父亲教诲。”水溶道:“到里面见你们母亲去吧。”兄弟俩躬身告退,进到里面见黛玉不提。
同类推荐
锦绣画缘:王爷太无耻
一朝穿越,宋昭和居然成为了绣娘的女儿。什么!这绣娘居然有其他不可告人的身份?另外,对于这个一直喜欢吃自己豆腐的男人,宋昭和能不能说一句:你别乱动!男人微微一笑,俊逸出尘:莫非娘子是想要……宋昭和:你无耻。男人:我不无耻,怎么会成为你的夫君。这样一来,是不是说明,你就是喜欢无耻之徒?宋昭和默。也罢,反正永远说不过他。但是这样似乎也不错。重生农门悍女:将军,别闹
上一世女主,被不负责任的父母扮成男孩养大,过程过于的刚硬,和后来军营里的仄闭孤陋寡闻,她女儿家的矜持早见了鬼!直到遭人背叛,直到战死沙场,直到马革裹尸,回头才发现自己碌碌一生无所成就,本该闺阁亭楼一生红装,让外来女人接手,战场浴血立下的军功,拱手让别人来顶,如探囊取物的高位,让属于去上,如此种种都是因为,她是个女儿身,扮男的女儿身!一生就如此身份不明匆匆的走过,没个明白。她悔,她发誓,来世定要做个潇洒的男儿,红尘走马,恣意天涯,再不做那裹了胸的军营汉!可她一睁眼醒来,就莫名重生了……
热门推荐
诲人不倦(中华美德)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其实,“诲人不倦”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世代家长教子的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诲人不倦的人和事,如“孟母三迁为育儿”、“曾国藩勤俭治家”等等,使我们深深感到,无论是育人,还是教子,或是治家,都必须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只有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为后代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正确运用诲人不倦的方法教育新人与安排好家庭生活,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好的继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