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深在心里咀嚼着这每一个字的分量,微微点头。
“我们刚得到情报,保密局最近派行动小组来香港,恐怕将不利于任公。请任公早下决心。”潘汉年说。
“任公树大招风,当断则断哪!”何香凝说。
“廖夫人也一同走吗?”
“我年龄大了,怕冷,现在东北天寒地冻的,天暖和了再说吧。”
李济深沉思良久,用询问的目光看着潘汉年。
“北上路线是周副主席亲自安排的,我们一路护送,绝对安全。”
“……好吧,我服从贵党的安排。”
北平已经被解放军团团围住了,成了一座围城,除了飞机之外,大体上是出不去、进不来。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一会儿说要打,一会儿说要和,没个确信儿。慢慢地,傅作义要谋求和平解决恐怕是真的了。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发急电令北平各大专院校南迁,并给各校汇来了南迁的费用“应变费”。司徒雷登主办的燕京大学首先表示“不受时局动荡的影响,本校课业照旧进行”。北京大学教授会随之表示“本校决不迁校,将来亦不迁校”。紧接着,清华大学教授会做出了“不迁学校”的决定。北平艺专的校长徐悲鸿则明确表示,他本人不离开北平,北平艺专决不南迁。11月24日,教育部督学黄曾樾受教育部长朱家骅之托来到北平,鼓动如簧之舌,与各国立大学校长交换意见,最后只有东北四个大学的校长允做内迁准备。深感失望的黄曾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北平是东方唯一文化古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相信在贤明的军政当局保护之下,北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绝不会受到损失。并且希望人民本着爱文化艺术的心理,不要使这座文化古城受到丝毫的损失。”
在迁校不成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开始筹划“抢救”平津文化教育界名流。“抢救”的范围是四类人员: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献者。蒋介石亲自指定国民党青年部部长陈雪屏、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曾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此事。陈雪屏飞到北平,到处游说,发急电数十个,但“未获一复”。
与此同时,中共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指示成立统一的“迎接北平解放指挥部”,加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打消人们对共产党的怀疑甚至恐惧。他对中共北平学委和各高校地下党组织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将所有的大学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争取把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教授、学者、专家全部留下来。
为了争取这些人才,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场拔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