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7000000156

第156章 三说端端

一九八二年一月我写过一篇短文谈我的外孙女端端。一九八五年五月我又写了《再说端端》。我写端端,也讲了我对儿童教育的想法。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好像有两份报刊先后转载,我并没有注意,可是有些熟人在晚报上看到端端写“检查”,说什么“我深深体会到说谎是不好的事情”,觉得有趣,以后遇见端端就要问她读过我的文章没有。端端不喜欢看书,也没有时间看书,我的《随想录》她一本也没有翻过。不过她懂得写检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听见人提起我那篇文章就脸红,偶尔还对我说:“下次把我写得好一点吧。”她并不知道我还写了第二篇。这一篇在《大公报》发表后,我那位在晚报当编辑的朋友又来信通知我晚报还想转载关于端端的第二篇随想,征求我的同意。晚报发表我的文章,我当然愿意,可是考虑了半天,我还是回信说:文章在晚报刊出,读者很多,会使端端感到很大的压力,她不愿意我谈她的缺点,那么就请晚报不要转载吧。

文章不见报,压力似乎小一点,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也不会解决。一年多的时间又过去了,端端在小学毕业了。小学之后当然就是初中。今年孩子运气好,减少一次考试,小学毕业由区里考试,就根据这次的成绩作为升入初中的标准。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升入重点中学,端端本人倒无所谓,不过考得好,她当然高兴。为了准备考试,端端不能说是不努力。她常常五点半钟就起床做作业复习功课,晚上也总是忙到八九点钟。家里的人都说她动作太慢,可能是这样,但是我冷眼旁观,觉得像这样过日子实在“没劲”。像端端这样年纪,一星期总得有几个小时跳跳蹦蹦,和两三个小朋友一起谈笑,才算是有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好像只是背着分数的沉重包袱在登山。不幸的是孩子放弃休息、放弃娱乐,辛辛苦苦,过了一年多,却仍然不曾取得高的分数,看来升入重点中学是没有指望了。考试成绩公布后孩子回家哭了一场,挨了妈妈一顿骂。正是吃中饭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扫兴,做母亲的照常放连珠炮,批评孩子不肯动脑筋,不爱看书,做功课做得慢,我们一家人似乎都同意我女儿的看法,只有我一个人有不同的意见。我想,进不了重点学校,做一个普通人也好,不论在中国或者其他大小国家,总是普通人占多数,而且正因为有很多、很多的普通人,“重点”人才可以在上面发号施令。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得先把多数的普通人教育好,因为干实事的是他们。孩子既然进不了重点学校,那么规规矩矩地做一个普通人有什么不好?!不过孩子的父母和其他长辈也有一些难处,因为一,据说有些非重点学校校风不好,担心孩子染上不良习惯(“文革”以来这样的事的确常见,我也不能闭上眼睛矢口否认。倘使没有人来大抓一下,不良的校风也难改好。但是拿目前的条件来说,似乎连小抓都有困难。大家都明白要办好学校必须有一批好的老师。平日不培养,到了需要时哪里去找?)。二,孩子进非重点学校念书,让做父母的感到丢脸,虽然没有人逼着写“教子无方”的检查,但想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身上不曾花费多少功夫总觉得惭愧。三,重点学校很合喜欢把人分为等级的社会的口味,分好等级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人身上,只要办好少数重点学校就行了,不必去管非重点人的死活。他们可能是这样错误地理解办教育者的苦心,所以看见孩子的考分低进不了重点学校,就以为前途一片黑暗、万事大吉了。

只有我一个人不像他们那样悲观,虽然在家里我完全孤立,但是我相信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并不在于办重点学校,正如它的教学方法也决不是灌输和死记。你尽量地塞进来,我只好全吞下去,不管能不能消化;你照本本宣讲,我只好拼命强记;你不教我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因为我“脑子迟钝”就拿那么多的作业和功课来惩罚我,不让我有试一下开动自己脑筋的念头和时间,我也只好叹一口气,丢开一切的希望,靠一碗大锅饭混过这一生了。

这是我在设身处地替端端想,她本人可能另有想法。我这样关心她,因为我想到自己的童年,她那些缺点我都有,我也是一个“头脑迟钝”、“窍开得慢”的孩子。倘使我晚生七十年,今天我也得在非重点的中学里受填鸭式的教育吧。幸运的是我做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作业,那么多的功课,我还有时间开动自己脑筋胡思乱想。不要轻视胡思乱想,思想有它自己的路,而且总是顺着思路缓缓前进,只有多用自己脑子思考的人才有真正的是非,才有认真的探索和追求。为了这个,就需要用“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孩子们经常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顺着思路自己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自学成才的人不就是靠自己开动脑筋吗?

大家都知道教育(首先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可是却没有人站出来说:“教育,甚至儿童教育也决不是:我替你思考,你只消吞下去、牢记住!”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确实很多。我年轻时候也是这样主张:要是大家都听一个人的话,照一个人的意见办事,那么一切都简单化了;全国人民只有一个思想,一个主张,做起事来岂不是十分方便?其实这种想法并不聪明,全国人民要是只靠一个人动脑筋,一定想不出好主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人民都懂得需要大家开动脑筋,为什么还要把学校办成培养“填鸭”的场所?

讲过的话用不着再讲了。但历史对人是不会宽容的,轻视教育的人会受到惩罚。普及教育决不是单单制造大批只知唯唯诺诺、举手、盖章的人,即使再好的老师,也得重视学生的脑子。学生要肯动脑筋,会动脑筋,才有希望做到青出于蓝,否则单靠灌输和强记,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就会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但是老师也有老师的苦衷。人们的注意常常集中在考分上,集中在升学率上;人们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跳跳蹦蹦的孩子、爱动脑筋的孩子不一定听话。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老师们也得看上级,看家长,看社会,老师们也常常感到压力。我想老师们也不一定愿意多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多了,老师看起卷子来也很吃力。不过谁都愿意教出更多的好学生,总想好好地干啊。那么怎么干呢?靠填鸭的方式总是不行的。老师也得开动脑筋啊!

所以人们常常谈起“尊重老师”的风气。这的确重要。办成好的学校,培养好的学生,都要靠好的老师。不尊重老师,就办不好学校。我年轻时候读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心》,最初是包天笑的改编本《馨儿就学记》,然后是夏丏尊的全译本《爱的教育》。小说写的是一个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一年中的见闻。原书是过去很有名的儿童读物。夏译本的读者很多,影响很大。小说描写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少美化的成分。可是书中叙述师生间的感情和同学间的感情非常动人。我以为办儿童教育,首先就应当在学校中培养尊师爱生、同学互助的感情。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总是尊敬老师的。但是在“文革”时期我却见到了完全不同、而且非常普遍的景象:学生们把老师当做仇敌。在那些日子里学生殴打老师,批斗老师,侮辱老师,让许多善良的知识分子惨死在红卫兵的拳打脚踢之下。我还记得那些十四五岁的男女学生强占房子、设司令部、抄家打人抢东西的情景,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初中学生拿着铜头皮带在作协分会后院里打我追我的情景,都是在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我们还会再有这样的学生吗?我们还会再有这样的孩子吗?

关于端端,我不想再写什么了。倘使三年后我还能执笔,我倒想写写她升入高中的事。这次动笔写《三说》的时候,我绝未想到那些打死人不眨眼的小小红司令,可是疑问自己出现了:填鸭式的教育怎么会产生那些昙花一现的小小红司令?

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七月二十三日

同类推荐
  • 西方文学史

    西方文学史

    本书中对如何进行西方文学提出了精深的见解。作者探讨了西方文学的性质、范围等问题,结合西方文学史上的实例进行了阐述。
  • 无冕人生:我的记者生涯

    无冕人生:我的记者生涯

    有一则短信段子曰,人生都是直播而没有彩排。华伟的“记者生涯”直播了,回首堪笑慰;“商海生涯”正在直播,相信会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 匆匆:朱自清散文

    匆匆: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郁达夫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本书收录了他《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等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瑰宝。
  • 欲望的语言实践

    欲望的语言实践

    本书系文学评论集。全书共分为三辑18篇,对当前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十几位知名作家的小说、诗词进行了文学批评与评价。
  • 浪迹在北大

    浪迹在北大

    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北大生活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三辑:浪迹在北大、一程山水一程歌、内心的旅行。内容包含了作者在北大的校园生活、日本的留学经历、电影随笔、书评以及一些个人的情感小品文。作者语言富有个人特色,流水通透。
热门推荐
  • Dreams & Dust

    Dreams & Du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七叶树

    七叶树

    我至今从未见过七叶树,或者见过但也没注意到,只看过网上图片,因整本书的时间跨度从2006年起至2012年止,正好七年,于是便以《七叶树》为名创作了这部小说,这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有意思,那时正是手机刚刚兴起,书信没落的时候。我不认为此书是单纯的校园小说,书中虽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但涉及颇广,写成长教育,写个人崇拜,写官商勾结,写高招腐败,写职场故事,写强拆复仇,写恋爱,写同性恋,写妓女,写宗教,写抑郁症等等,对社会现实丑恶的讽刺,对中国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批判,我想,肯定不能把此书单纯定义为一部校园爱情故事。最后一章是全书的高潮和结局,服务生莲莲当了小三当妓女,最后成了方远的婶子;钱奕坤把胡蝶抢跑了;黄文轩为复仇变成同性恋;有人杀人,有人被杀,有人自杀;不看到最后,怎知波澜不惊的叙述下,结局竟是如此悲剧。
  • 都市之断指狂魔

    都市之断指狂魔

    不就是断了根手指,然后又掉下了悬崖吗?只要还没死!金钱会有的,权利会有的,美女也会有的……而他的仇一定也会报的……不要着急嘛,什么事儿都得一样样来!
  • 绝对规划

    绝对规划

    一个本应该过着平凡生活的平凡人,在一个老头扔给自己一堆东西后就成了要规划别人命运的人生规划师!好,那干就干吧!反正干这有着花不尽的钱财,还有别人羡慕的工作,有事了还有着别人去顶着,自己可以逍遥自在,而且还有着安全感的工作。但是...但是...竟然有人不再我的规划之内!这是绝对绝对不容许发生的!既然我的工作是规划人生,那么所有的人都要在我的绝对规划之中!没有人可以逃离!我要你今天死,你就绝对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我不让你死,你就是烧成灰都得给我活过来!
  • 冥妃当道

    冥妃当道

    此文已弃更。大家自行散去吧。。。O^/-O-
  • 错仙路

    错仙路

    如果我心中的世界终会变成这样,那么,就将这一切连同我的灵魂一齐烧掉,这样,那些美好才能得以永存。
  • 众生之虚

    众生之虚

    从魔界远道而来的少年,封印实力,以身涉险,到底所为哪般?遥远天际的诸神和下界众生,他们所面临的又将是怎样的灾难?太虚和太谛又是怎样的存在?人类从哪里来,又是去往何方?流逝的时间长河之中隐藏了多少骇人的秘密?只要掌握了诸多强大的法则,你就可以去探索这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 万古争帝

    万古争帝

    帝落岁月,妖魔横空,为争取一线转机,辰封毅然踏入星图,奔向未知的时代,失去记忆的他又该如何在帝战纪元立足,他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 密林中行走

    密林中行走

    海龙先生的散文就是找到了很好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细节来解析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因而所写文字,既保持着对人间生活新鲜的发现,又为我们提供了质朴、诚恳的现实经验,让我读到了文章散淡优美的气质和风貌。著名作家关仁山内容提要人生在世,仿佛在密林中行走,不知前方的路上会遇到荆棘或是花朵?《密林中行走》以一个富有禅意的书名带领读者开始一段洗涤心灵的阅读体验。作者是一位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国企领导人,他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揭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真相。
  • 故乡土热   情深意浓

    故乡土热 情深意浓

    小说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韩杨农村青年,亲人的一次重大车祸彻底打碎了他跻身高等学府的美好理想,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最终会给他换来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和破碎家庭的重大压力。让他从梦想的天堂掉进了痛苦的万丈深渊,期盼的幸福愿望对他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幸福是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农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知识、没头脑、没目标、没理想、没胆量。他以自己敏锐的机智和才能带领着家乡的人们艰苦奋战了五年的时间,把家乡建设成一个土肥水美、遍地果香、人人欢笑的人间伊甸园—远近闻名的农村小康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