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有三大道家奇书。
第一本《奇门遁甲》,有学者认为按《遁甲符应经·总序》的说法:“古法,遁者隐也,幽隐之道;甲者仪也,谓六甲六仪,在有直符,天之贵神也;常隐于六戊之下,盖用兵机,通神明之德,故以遁甲为名。”由此可知,阴者隐也即遁也;符者直符,直符即指六甲也;六甲常隐游于六仪之下,故名曰:“遁甲”,所以判断此书起源于《黄帝阴符经》。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连吃败仗。有一天半夜,轩辕丘上传来绚丽夺目的光芒,惊醒了黄帝及众人,大家匆匆忙忙的起床跑过去看,原来是有仙女从天而降,仙女手上捧这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指南车终於打败了蚩尤。
原文有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后来的诸葛亮学从岳丈黄承彦那里学得了《奇门遁甲》部分内容,在刘备为报兄弟之仇讨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退时,用巨石杂草摆下风后八卦阵,困住了东吴数万将士,黄承彦不忍徒增业障,又惜陆逊是个难得的将才,便给他们指得了一条出路,这些后面会详尽书写;诸葛亮又根据书中内容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飞灯火兽等等,很多东西现在仍有人在研究,但是总比原物逊色几分。有甚者联系当时的情景断定这本奇书其实是外星人或者是未来的人通过未知技术传授给古人,前者无从考究、后者似乎又有牵扯到时间悖论。
第二本《太平要术》,被归纳到《太平经》里,另一册为《太平青领书》。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由南华老人传授于张角,在黄巾之乱后张角被杀,此书也不知所踪,遗留下来的藏本甚少,只有其余相关的著作来补遗,但已可知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
这两本多为古代道教方士所修炼。
第三本《太公兵法》则为道家兵法的思想精华,来源故事大家应该最为熟悉。
据传秦庄襄王嬴稷的重臣之中,有一人姓魏名辙。在嬴稷过世之后,其子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坐朝当政,他荒淫无道,推行****,完全听不进去元老和忠臣们的意见。魏辙心灰意冷,感觉愧对先主,亦不忍见先主之业毁于自己眼前,索性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这下有点慌了神,毕竟自己还年轻,虽然登基当了始皇帝,但论治理朝政,守住先人基业,自己还远远不够。历史上对于秦始皇的争议很大,虽然独断专行,但他的才华不可否定,深知一国之王君,身边必须有这样的忠良辅佐,何况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岂不是让天下之人耻笑他无容人之量?于是亲自带人快马加鞭的追到骊山脚下,甜言蜜语千方百计的挽留。但魏辙心意已决,誓死不归。后来便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
恰恰因为有这段渊源,后来便有了张良拾履这段佳话。
皇甫谧的《高士传》有曰:“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魏辙出世后,隐姓埋名,附近的人都不知道他叫什么,便都称他为黄石老人。黄石公在石桥之上试探张良,觉得张良胸怀开阔,目光深远,将来必有一番作为,正好可继承自己的修业,便以《素书》相赠。这《素书》便是后世所称的《六韬》,也作《太公兵法》,太公即指姜太公姜尚,当年辅佐周朝以弱击强,打败了昏商,保了大周八百年帝王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尽管道教的创始人普遍认为是老子,但根据《宋史·道学传》记载,道之大原早出于周吕公尚,何况写作了《太极图》,又“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换而言之,道学理论体系是姜太公创立的。是以说《太公兵法》即为道家兵法,并不为过。
张良回去后觉得事有蹊跷,秉烛夜读,发现非同小可。这《素书》有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相人之术、行军阵法、阴谋诡策、观山算水,每部又分数篇不等,我们不一一细表。张良深感震撼,再出寻黄石公,怎么也寻不到,没人知道这人的详细的来历。张良认为这事很神异,四处演说自己的学识,可不奈时运不济,无人采用。后来遇上的汉高祖刘邦,观的高祖头上有祥云缭绕,五官体态如龙化人,俨然一副帝王之气。高祖也知这张良绝非凡夫俗子,便把张良留在身边。后来汉朝有了这番大业,张良出谋划策功不可没。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便是张良了。可见这《太公兵法》,学通个一章半截,即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若深得精髓,那这世间一切,就都逃不出手掌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