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期,人类面临着技术、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巨大变革。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和各种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状况,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文明正在向信息文明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知识成为新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动力。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知识、资源、观念和价值传播与影响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的相互依存网络。国际政治剧变和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导致世界政治秩序正在由冷战时期的两极化向美国单极主导、多极发展的格局转变。而这一切剧变在时间上高度浓缩、空间上相互重叠和交织,人类面临着全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外部环境。
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成了时代巨变的主要标志。
2.1信 息化
2.1.1 信息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主要以物质为手段、以传统产业为依托,向主要以信息为手段、以信息产业为依托的变革过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它标志着人类获取、传播和利用信息手段的革命,它的出现使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和信息产业的实力,占据信息化时代的制高点,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和政治优势。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提高自己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同时,越来越感觉到信息化的压力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奋起直追。全世界都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浪潮。90年代各国纷纷推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基础建设计划,标志着信息化高潮已经到来。
美国政府1993年9月推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行动计划》,准备用20年的时间,投资4000亿—5000亿美元建设一个全国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一个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所不包的网络。支配这一计划的基本信念是:“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经济和国家安全而言,信息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而在全球化竞争时代,“生产、处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这些技术将帮助美国企业继续保持竞争力,并创造具有挑战性的高薪就业机会。这些技术将刺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将使所有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更明确地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将为美国的信息和知识社会奠定基础,这是美国保持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成了美国巩固其国际竞争中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日本、欧盟、加拿大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斥巨资建设自己的信息基础工程,并把在21世纪初建成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战略重点。
信息化是一场特殊的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它不仅会引起整个经济的技术基础、交易方式、消费方式和管理形式的更新,而且会引起个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等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信息化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信息化技术是综合性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工业为它提供设备和物质基础,同时也需要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软件等脑力劳动的支持。它既是生产部门又是服务部门;既是中间产品又是终极消费品;既离不开过去工业社会的成就,又在改变传统的生产部门。正是由于它的综合性,信息产业远远超出了计算机行业的范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本身在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信息化也呈现出递次推进、不断深化的趋势,它表现为从信息产业化到经济信息化,最后走向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经济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心,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一旦这一过程完成,人类将告别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时代。
2.1.2 信息产业的兴起
信息产业化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才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而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指以信息为活动对象,以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销售和服务的产业的总称。美国信息经济研究所把信息业区分为两大门类,一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二是为政府、组织和企业内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部门。前者是进入市场交换的信息,它的产值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来衡量;后者是不进入市场交换的信息,它的产值可通过资源和人力投入来衡量。信息产业包括信息开发业、信息传播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设备销售和服务业等。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是它拉动了投资和需求,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等国从事信息和服务业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超过生产产品的工作人员。信息产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传统产业,这表明信息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经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信息业成为发达国家摆脱经济衰退的根本出路。信息化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信息业是一个自我创造需求的产业,同时又是一个不受资源约束的产业。计算机硬件的更新、软件的升级、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它不断以更快、更好和更新的服务创造自己的需求。这样就能使它保持高速持续发展,从90年代初以来,美国持续100多个月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信息业的发展。
2.1.3 经济信息化及其效应
经济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向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经济转型。它是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化的必然要求。经济信息化既是信息产业化的结果,又是社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经济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生产工具和微观管理的信息化;二是通过生产行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控制而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信息化。具体内容包括:
(1)流通手段的电子化。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国民经济的货币化,传统货币经济主要的交易方式是金属货币和纸币的收付、邮政和电话转账划转,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时间和劳力,交易成本比较高,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效率。而货币的电子化可以克服传统流通手段的局限性,降低交易成本。
(2)市场交易信息的网络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企业和个人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大为提高,供需双方可以在网上沟通市场信息并进行网上交易,从而克服传统经济信息传递机制的局限性,减少了价格信号迂回传递产生的信息渗漏和噪声,大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国民经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过去难以办到的对国民经济信息的大规模收集和处理成为可能,使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市场交易的网络化使供求信息能得到有效快速的沟通,减少了生产盲目性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这种微观水平上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应可以产生巨大的宏观经济效果。而微观层次上的管理信息化可以克服传统信息和决策机制给企业带来的限制,企业可以运用信息化带来的新的内部信息沟通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克服传统大企业金字塔式管理的低效和僵化。信息化可以使企业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使全球化的跨国生产成为可能。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生产总值已占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40%,如果没有信息化提供的管理和销售手段这是不可想象的。信息化不仅推动了技术革命,也推动了管理革命,它们共同促进了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
总之,经济信息化在经济运行中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应。它包括技术改进效应、交易成本节约效应、经济安全与稳定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技术改进效应体现为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交易成本节约效应体现为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和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经济安全与稳定效应体现为国民经济系统的信息化在弥合供求缺口、减少库存、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所产生的宏观经济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效应。社会福利效应体现为信息化使产品和服务更加个性化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效应,降低能耗和污染带来的社会效应。正是上述各项效应塑造了以美国新经济为代表的新的“二低一高”(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出现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成为可能。
2.1.4 社会信息化是一次文明转型
社会信息化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综合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为关键,使国家、社会和个人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社会的信息化是一次文明的转型。
(1)社会信息化正在改变传统的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结构。交往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它既是社会形成的机制,也是人的社会化机制,正如生产工具生产的改变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一样,交往媒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社会变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交往媒体是符号语言,包括声音和文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能把文字、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的综合信息媒体已经出现,它传递的信息不仅更丰富、生动和直观,而且更快捷,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能通过生动的声音和图像信息快速传播,使人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信息把地球上各个角落生活的人联系在一起,使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
同时,信息化所通用的数字化语言,将影响现有文明和知识的命运,随着数据库的建立,将会对知识进行重新清理和改造,知识的保存和发展要受数据化决定,“是否适宜数据化”将影响知识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在地域性分隔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受到信息化的挑战。传统文化能否变成网络信息是它能否进入全球文化空间的关键。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例如法国就把保护法兰西文化遗产作为它的信息化战略任务之一。
(2)社会信息化会改变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个人有限智慧的生理界限正在被信息化沟通的人类集体智慧所超越。网络把千百万人智慧的大脑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经历、创造和思想都可融入到人类知识库之中,成为他人的知识背景。网络智慧不是单个人智慧的简单相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集体智慧。
(3)社会信息化会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地位和作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代替人大量重复单调的脑力劳动,人类大量活动将转向机器无法替代的创造性工作,精神产品的丰富和发展将超过物质产品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精神生活将取代物质生活成为基本活动。社会信息化最终将形成全球性网络,并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空间,世界上所贮存的知识将变成每个人都能共享的财富,因此,会大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容。
但是,上述对信息文明社会的推测是建立在不存在信息交往政治障碍前提下的,也是建立在对人类适应新文明有信心和能力基础上的。信息化不是在历史真空中进行的,社会信息化能否给人类带来福利、自由和共同繁荣,取决于人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取决于能否形成人类共同参与和分享信息文明成果的社会规范,能否有效地驾驭信息文明的历史航程。
2.2知 识化
2.2.1 知识化的含义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概念,从此以后知识经济概念不胫而走,为各国普遍接受,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知识经济的浪潮。所谓知识经济,一般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这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概念的启用反映了世界经济新的动向。它表明,知识的生产、分配、流通和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OECD的报告指出,其成员国的经济有50%以上的GDP是直接以知识为基础的。在这些国家中,无形资产(科研、教育、培训等)的投资超过有形资产的投资;与高技术相关的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拥有更多技能知识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最受欢迎。知识经济一方面正在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科研教育体制和社会权力结构,另一方面也影响各国综合实力对比并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知识经济也是知识社会。
2.2.2 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