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程度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最基本要素。经济安全自古至今构成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关注经济安全差不多是20世纪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标志着为维护经济安全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但由于冷战把军事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加上亚、非、拉三大洲的大部分殖民地刚获得独立,国力非常贫弱,经济安全问题几乎完全从属于两大军事集团的政治和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的上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深化和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安全往往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积极拓展本国所占的份额、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保证战略性资源的供应和占领科技制高点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与国之间在信息传递、资金活动、商品流通等方面的界限已被打破,分工越来越深化,对国家控制经济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个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切,我们深感自己的缺陷,感到既没有制度安排上的优势,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更缺乏相应的人才。因此与其说我们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不如说我们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到了一起,中国已大规模、大范围地进入世界市场。中国已成为各发达国家竞争的巨大资金和技术输出市场。目前,中国经济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中国面临的资源需求问题和中国国内经济体制转轨与改革面临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同国际因素直接相关。
1.3.1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已是大势所趋。由于中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差异,使得中国对外开放受到制约。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是开放市场和价格、降低关税,而且要实行统一的市场规范和法规,统一的竞争标准,开放资本市场,实行自由汇率,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机会与风险并存。风险主要表现在信息受控、金融危机、区域性贸易保护主义、经济问题政治化等。
第一,信息安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全球化虽然使信息可以在瞬间实现共享,但共享绝非无偿。信息时代,中国的信息产业落后。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构成了人类社会灵敏度极高的“神经中枢系统”,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得以在瞬间传送。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因为它以全球互联网为载体的市场交易方式能使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还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信息安全对中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中最发达地区和最先进部门也将随之实现与国际的信息一体化。而在中国最关键领域,关键设备都是引进的,极易遭到恶性网络攻击。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优势地位,西方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报道的意识形态化,都可能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跨国经济犯罪等也必将进入中国。
第二,金融安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与世界市场接轨必然带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由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世界金融市场几乎连成一片,大量资金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秒计的速度转移至世界各地。金融自由化刺激了单一功能制下的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如通过设立子公司、持股公司的方式从事证券业务。与此同时,金融监管却远远落后于金融自由化的速度。1995年,巴林银行的破产和里昂信贷银行的巨额亏损,都是因为决策层中个人的失误再加上缺少监管所致。在发展中国家,为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吸引外资,纷纷实行金融开放政策,放宽对外汇和利率的限制,实行银行业务多元化,由此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本国经济更加脆弱。特别是新兴证券市场在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流入资本的形式。在缺乏对国际虚拟资本进行有效监管的金融市场上,投机性大大增强,极易遭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中国在近年东亚金融危机中能侥幸地不受大的冲击,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仍限于试验性开放,资本账户外汇不能自由兑换,以及外资不能投资A股等。在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国际资本的自由快速流动,也必将冲击中国的资本市场。
第三,贸易摩擦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区域化浪潮,使得地区保护主义加剧。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优惠只提供给成员国。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不利,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区域化之外的国家。这就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分别扩大了两个共同市场成员国间的贸易自由度,却对非成员国家形成一定的贸易壁垒。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国际市场接轨,这需要中国对外国商品开放更多的国内市场,从而为中国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便利条件。因此,一定要保持较大的出口增长速度,以利于政治稳定和提高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能力。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东亚地区。但是,中美之间贸易问题的政治化,却始终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安全,又包括,由贸易统计方法的差异等原因造成的庞大贸易顺差,也使得西方国家为求贸易平衡进一步加强了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限制。
1.3.2 中国经济面临的战略性资源供给问题
中国拥有的国内资源虽然总量很大,矿产资源的种类也比较齐全,但人均拥有量却很贫乏,这大大限制了中国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说战略性资源的供给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在粮食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够稳固,加之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特别是石油。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早在2000年原油进口量就达7000多万吨,相当于当年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30%左右。据估计,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2010年将达到1.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7%和45%。矿产资源方面,由于贫矿多,富矿少,地质地形复杂,开采成本非常高。中国的企业虽然已在国外投资矿业,但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美、日和欧洲各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能否使诸如粮食、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部门不受制于人,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1.3.3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安全问题
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最关键因素,是国内经济体制的转轨与改革。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的经济转轨与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以所有制关系或称产权关系为中心的企业机制的改革,第二是以价格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前者将形成市场活动的主体,后者将有助于培育市场竞争的环境。就国有企业机制改革而言,其核心是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加强其市场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或公有产权结构为多元产权结构或混合产权结构,使企业机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价格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主要是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和培育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潜在的或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难点,对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
第一,国有企业机制转换所引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因为转换国有企业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快产业重组和就业重组,其结果就会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及其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从而导致社会不稳以至危及经济安全。
第二,产权多元化发展可能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从单一的国有制或单一的公有制产权结构向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向产权多元化或混合产权结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再分配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一方面必然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或反抗;另一方面也会有人乘机实行操纵或内外勾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削弱以至破坏国家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第三,经济转轨过程中可能出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脱节。在改革过程中,中央逐渐将权力下放到市场和地方政府,但却没有建立相应健全的法规配套体系,而地方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职能转换往往滞后,从而使得地方政府的行为不能及时、充分地体现市场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阻碍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