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900000015

第15章 中西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关系之探讨(4)

是故庄子推崇“得之不喜,失之不悲,物来而我顺,哀乐未能入”的情感方式。后来中国产生的戏曲,几乎都是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很少一悲到底的悲剧,亦少一喜到底的喜剧。再悲惨的故事,结尾也要来个大团圆,或者来一条光明的尾巴。当然,在中国高雅的文人的抒情文学传统中,并非没有悲剧精神。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李卓吾的不愤不作;从《文心雕龙》的“蚌病成珠”,到辛弃疾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诗必穷而后工”已形成了中国诗文的悲情传统。然而,西方文学的悲情是阳性的动态惨厉的悲情,而中国文学的悲情则是阴性的静态哀怨的悲情。从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开始,大多数中国失意的文人都以为自己是明主不能宠幸的哀哀切切的怨妇。而且与西方悲剧凝视人生的永恒冲突相比,中国诗文中的悲剧精神则是感时忧国而致。这一点尤其表现了中国文学的阴性悲情,诗人们虽然不去关注更为永恒的人性冲突,但却对植物的变化、季节的更替表现出西方诗人所缺乏的特有的敏感,以至于对花落泪,对月伤愁,不是伤春,便是悲秋。

当然,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并非没有共同点,但是,中西哲学与文学的契合处也充满着文化的差异。《中庸》开篇就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既然“喜怒哀乐”等主体情感与生命原欲是“天下之大本”——世界的本体,那么,在儒家看来就不应使之堵塞,因为“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看到人情的本体地位而加以合理的疏导,以诗使之发抒,以乐使之和谐,这是儒家的共识。孔子以“兴于诗”来疏导人情,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因此,儒家以“喜怒哀乐”的主体情感与生命原欲为“天下之大本”,与西方古代的理性主义哲人将理念与绝对精神等说成“天下之大本”极为不同,而与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将意志、本能、“本我”等说成是“天下之大本”,倒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正是从这里切入,来寻找中国文化、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契合之处的,并做出了中国文化将领导世界新潮流的预言。西方现代的人本哲学对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叛逆态度,使得西方以理性与模仿时尚的再现诗学开始向表现诗学转化,使西方的史诗传统也开始向抒情诗转化。从浪漫派到现代派,模仿、理性、再现与反映论的批评模式再也难以套用了。如果用梁漱溟的论辩方法推断,那么,西方诗学也开始向中国本于人心发乎性情的表现诗学靠拢,中国从《风》《骚》开始的抒情诗传统也将领导世界新潮流,而美国的庞德也确实在向中国诗歌学习。

不过,任何对这种相似性的夸大,都可能犯“比附”的错误。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以疏导人的情欲、陶冶人的性情为己任,是为了伦理整体的和谐,或者个人痛苦的解脱。中国古代文学的伦理目的绝对要压倒求知的认识目的,甚至为了一种伦理需求可以忽视真与抹煞真。而西方的现代文学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文化的认知传统,意识流与超现实主义小说仅仅就对主体的认识而言比起西方古代文学来要更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正如美国著名的批评家詹明信(F.

Jameson)所说:“必须把现代主义对主观心理的开掘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客观。”其次,在孔子“兴于诗”的后面,是“立于礼”,这就是“以礼节情”、“以道制欲”,将审美与伦理混合在一起。儒家理性主义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本质差异,就在于理性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是世界的本体,而理性在儒家哲学中仅仅是不让做为本体的情欲狂奔乱泄的疏导者,所以儒家的理性主义可以叫做“伦理理性”。而西方现代文学正如推崇生命本能而蔑视感性束缚的尼采、柏格森哲学一样,根本不受“理”与“道”的节制与约束,而是以反理性主义著称,让人高扬野性的生命力,因而与中和宁静的中国传统文学相反,它导向了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惨厉的动态对立的文学。反倒是在西方中古的田园牧歌与希腊人的梦中,能够找到儒道文学崇尚的安宁平和的静态之美,尽管那是与儒道文学差异巨大的宗教之梦与智慧之梦。

中国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契合,还表现在置重生命的整体而反对分化上。孔子将“中庸”看成是最高的道德,而中庸之道正是一种“致中和”的法则。老子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中国哲学以“致中和”为己任,以“中庸之道”为至高的道德,以反对事物的分化、分裂为哲学最高的追求目标,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交融。如果说儒家在“致中和”的旗帜下,将审美与伦理和合在一起,在审美活动中要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么,道家庄学对“分”、“偏”、“亏”的反对而对“全”与整体的推崇,使之连哀乐与悲喜的情感一并扫除了,从而回归到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这种以“致中和”为特征的推崇生命的整体性而反对分化的哲学,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理想是以情景交融为追求,反对主体与客体、物与我、情与景的分裂。这一点,我们在论述中国缺乏悲剧观念的时候已经加以简单的分析。中国诗歌应该与绘画和合,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中国小说与诗词又和合在一起,每部小说中总要夹杂着大量的诗词。《三国志演义》以词始,以诗终。除了金圣叹删节的贯华堂本,《水浒传》中也杂有大量的诗词。《西游记》中的诗词也不少,在这些小说中,诗词与四六不仅要描写大英雄的面貌,冲杀的场面,而且还担任着连接上下文的作用。说话人每每叙述到一个重要场面,往往就征引或自作诗词,名为“诗曰”,“词曰”或者是“有诗为证”。所以,《金瓶梅》又名《金瓶梅词话》,而《红楼梦》诗词之多和品位之高,使曹雪芹称得上是杰出的诗人。

“致中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特征,所以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很密切,与历史的关系也难解难分。所谓《六经》皆史,所谓文、史、哲不分家。中国的史书是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人物传记、哲学史、文学史等等的和合之书,将之分化成专门史,是近代仿效西法的结果。中国的小说家也往往以近史而自豪,其作品往往靠着能够与史书相提并论而取得价值。且不说罗贯中自称是史家的后学,其《三国志演义》仅仅是“编次”了史书,且不说吴敬梓将一部讽刺儒林的小说,谦称为“外史”,就连《聊斋》一类的鬼神故事,蒲松龄在篇末也要来一个“异史氏曰”。中国古代的小说评论家一旦要抬高小说的地位,就以它们接近历史为由,说《水浒传》像《左传》、《史记》。而中国的经书更是一个不分书籍类别的整体概念,在《五经》之中,《易经》是脱胎于算卦符号的哲学书,《礼记》是伦理学书,《尚书》与《春秋》是史书,《诗经》则是文学作品。在中国,哲学家著书要讲求文采,文学家又以明道与贯道而自居。《易经》看起来与文学无关,然而吴宓在《希腊文学史》中论及《易经》时,却认为《易经》是“训诗”,是“智慧文学”。

与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完满性与整体性的推崇不同,至少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家就倡导分析与分化。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的观照,并不是整体性的。他所推崇的“形式”,就是一个使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认知利器。他将知识分成不同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推出了《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学》、《物理学》、《诗学》、《修辞学》等不同学科的专著。他在《诗学》中,面对最需要天才却最缺少规范的文学,也是以模仿为逻辑起点,说悲剧是对多长动作的模仿,由此怎样区别于史诗,将后来的维特根斯坦认为根本无法说清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从此,亚里士多德就成了以逻辑的解剖刀将知识与经验切碎而进行分科研究的典范。而这种哲学特点与希腊文学也是相辅相成的,以戏剧论,希腊的戏剧与中国悲喜混合的团圆剧不同,而是将人类的感情一分为二,悲剧一悲到底,喜剧一喜到底,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的界限,譬如悲剧写历史,喜剧写现实;悲剧写比我们好的人,喜剧写比我们坏或与我们差不多的人。这一分析的文化传统发展到近现代,片面的分化可以说是更加剧烈了。M.怀特将自己编选注释的20世纪的哲学著作,名为《分析的时代》,就表明了分析在现代西方仍是主流的文化倾向。

然而,做为西方分析传统与现代分析哲学的反动,现代人本哲学与生命哲学反对极端的片面分化而对生命的整体性与完满性的推崇,就与中国哲学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早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开始明确地反对片面的分化而推崇性格的完满性。尽管从我们看来,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较之中国哲学片面分化的意味已经太浓,但是,在席勒看来,古代希腊人还具有性格的完满性。

那时,“理性虽然也分解人的天性,放大以后再分散在壮丽的诸神身上,但是,它并不是把人的天性撕裂成碎片,而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混合,因为每个单独的神都不缺少完整的人性。”然而后来,为了发展一种力,就使这种力与其他力之间彼此分裂、冲突,以至于到了近代,古代希腊人那种性格的完满性“已被一架精巧的钟表所代替,在那里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机械生活的整体。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所以,席勒就想以审美来恢复人类性格的完满性。尼采也认为,希腊人还是完满的,具有原始本能的生命力的,但是自苏格拉底出现之后,破坏生命力的“理智”、“理性”,就驱除了礼赞旺盛生命力的“本能”,完满的性格被逻辑分析所取代。苏格拉底的这种颓废的文化倾向一直延续到现代,而且变本加厉。科学上的严密分类,经济上的严格分工,非人化的机械与机械主义的流行,已经使人生命力的本能枯萎,使生命陷入病态,使完满的人变成了半人、畸人。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漫步在现代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与断肢中间。所以尼采激烈地否弃使现代人分裂的理性,转而去复活希腊人的“酒神精神”,使分裂成碎片与断肢的现代人重归于完满,使人与大地的本体意志合而为一。而柏格森哲学也是对现代以分化与片面发展为特征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机械主义的极端的反动,他对完满的生命之流的偏爱,使之与庄子一样将理智的分析看成是“偏”与“亏”,从而推崇生命整体的本能和直觉。当然,应该看到,西方反对理性与片面分化的人本哲学,本身就是片面分化的结果。所以在近代的席勒那里,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片面分化的恶果,但他还是站在文明的立场,肯定了这种片面分化的进步意义,认为这是文明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的片面分化更为加剧,所以他们起而声讨分析、分化、分裂以及制造这种片面文化的罪魁——理性,根本就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这种片面分化对于文明进步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推崇整体的完满性,则是一种原始的圆满,因为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经历多么严重的片面分化。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以审美来反对片面分化,恢复人性中性格的完满性。这就预示着,反对片面而推崇完满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哲学,在推崇文学与审美上,甚至在哲学的审美化等方面,又有契合之处。关于席勒与现代西方的人本哲学对审美与艺术的推崇,笔者在上文中已有论述,在这里我们想重点讨论一下中国哲学对审美与文学的置重。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展开,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中国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同类推荐
  • 激情挥洒青春的气息(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激情挥洒青春的气息(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人类学的中国话语

    人类学的中国话语

    为人类学高级论坛的演讲、发言和论文结集。西方人类学界有许多流派,其共同特点是十分重视田野调查;中国学者的特点是擅长历史文献的考据。而人类学的研究则既要求中国的人类学家们从考据中跳出来,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人类学的解读和分析,又要求中国的人类学家要十分重视田野调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中国的人类学把对中国历史文献的人类学解读与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的人类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产生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类学大师,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人类学学派。
  • 一种寂静叫幸福(华夏作家文库)

    一种寂静叫幸福(华夏作家文库)

    萧萧春雨:我深深体会到,不静下来思考,是无法写作的。天界:那肯定。你看别人坐在那里,洋洋洒洒。一个晚上写出几首或几十行的诗歌,那是好诗吗?会有好语言吗?写诗就是经历一场战争。而战争,哪有不用精力和高度思维的?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4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讲

    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讲

    本书收录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有“鲁班的故事”、“华佗拜师的故事”、“天文学家张钰哲”、“钱学森回国的故事”、“近代科学之祖——伽利略”、“发明避雷针的人”等。
热门推荐
  • 一道闪烁着绚烂亮光的长虹

    一道闪烁着绚烂亮光的长虹

    高长虹,山西盂县路家村镇西沟村人,1898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以耕读为本的小康之家。他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相当影响的文学团“狂飙社”的主将。是山西一位较早结识鲁迅,并在鲁迅直接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进步作家。高长虹文学创作生涯前后长达20多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现代作家。
  • 特种雄风

    特种雄风

    崭新的军装,闪耀的军衔,一腔的热血,一身的本领。一个隐瞒多年的秘密,使他逆袭成为一名超凡的特种兵。【军事征文,新书,求收藏,作者君QQ2637268584,热血、激情、谍战、生死、爱情、一个都不能少。】
  • 豪门错爱:腹黑总裁捕逃妻

    豪门错爱:腹黑总裁捕逃妻

    被高利贷按在桌上拍艳照,却没想到他犹如神祇从天而降。“这个女人,我包了。”潇洒的甩下支票,班乐清却从狼窝落到了恶魔的手里!多年前,一个错误的电话,她使得他母亲惨死在他面前。从此,他家破人亡。他的世界,只剩下向她复仇!海外喋血,几度浮沉,一朝归来,已成商业帝王的他,设下天罗地网,只为把她囚禁入怀!从此,折辱她、侮辱她、折磨她,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乐趣。昔日的高贵千金如今沦落为他的暖床女仆,却也始终无法消除他心头的恨意!她却只是素淡的一笑:你高兴就好。他掐住她,与她抵死缠绵,语调狰狞若撒旦归来:“班月清,这一辈子你只能有一种死法,在我身下!”
  • 水为冰寒

    水为冰寒

    他是一国之君,不过却是开国以来最不像样的君王。他最伟大的理想是做个大侠,然后拐个美人做老婆,从此搂着老婆浪迹天涯,行侠仗义!哈哈!还算老天眷顾,终于让他如愿以偿的捞到了一个大美人,可是...可是...美人却誓死不与君王为伴!问世间情是何物啊...当一个从不认真的人,有一天认认真真地爱起来,竟然是如此的执着,如此的惨烈!誓为知己者生,誓为知己者死,今生今世,水,只为冰寒!
  • 毒医惑世太倾城

    毒医惑世太倾城

    她,生来紫眸,被人称之为怪物,从小被毒圣捡去。十年后,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毒医暗器之王出现,谁也不会想到她就是当年被人抛弃的“怪物”!而她,却因为一次背叛,而命丧黄泉!当她的眼眸再次睁开,身份也赫然不同,看向她的眼光不再是敬畏,而是唾弃。废材的身份使她又体会到了无助,但她是那么好屈服的吗?废材?本姑娘分分钟给你变天才!丑女?本姑娘分分钟把你们这些所谓的美女甩一百条街!没有地位?本姑娘分分钟变成人人尊敬的圣女!没人敢娶?本姑娘的男人分分钟把你们挣破头皮也要抢来的男人甩出外太空!看女主如何身怀异火、收纳萌宠、干倒妖孽、化解千年圣魔千年恩怨
  • 重生学院之全能学生

    重生学院之全能学生

    一个未来世界的宇宙特警被敌人轰杀,灵魂穿越到了2011年地球的一个老实孩子身上,从此他有了多种异能,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千年一瞬竟轮回

    千年一瞬竟轮回

    大唐时期,道士袁天罡,为了让李世民长生不老,结果研制出了丹药,就在丹成之际,逆天行为引起天地怨念,摧毁了长安城方圆五十里,从此长安城变为死域,而大陆上人们开始了变化——吸收天地灵气,强化自己,或者称之为修仙。当孩子到达束发之年时,会沟通天地万物神灵,寻找属于自己的暗灵,运用体内真气会使自己部分变身,获得暗灵的属性,强化战斗。徐慕晨是死域内的一名孩子,从小跟随爷爷长大,知道爷爷去世,他在未来的路上终究发生了什么呢,最终竟然是一个轮回?敬请耐心观看。(如果喜欢无脑练级抢资源玩女人就是干的朋友不用看啦,比起传统练功,我同时更看重的是故事的曲折,伏笔,剧情,如果喜欢剧情深思疑点的故事的朋友欢迎品读)
  • 贵女就要狠

    贵女就要狠

    人人皆知,这镇国将军之女不学无术。朝中大臣们纷纷告诫自家女儿切不可学她鲁莽无知,有失闺门风范。哼,可那又如何,她才不在乎他们的看法。她在乎的唯那一人……
  • 风长风

    风长风

    天地色变。狂风怒卷。风长风立在高崖之上,抬首望天。“轰隆!”一道惊天裂地的闪电。风长风头发如怒焰般飞舞,忽的狂笑起来。只听其狂喝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修仙界的噩梦,终于由他带来。
  • 魔神大大追妻忙:废柴嫡小姐

    魔神大大追妻忙:废柴嫡小姐

    我艹,好端端的逛街居然穿越了?!啥,她俩也穿了?!我艹,你是在逗我笑?!还有,别人的队友各种吊炸天,为毛她这就各种坑队友?别人的神兽各种萌,为毛她的就这么傲娇?别人的校长各种高冷,为毛她的就这么逗逼?跪求不坑爹。笑看逗比吃货女主如何跟傲娇男主斗智斗勇。(以上为逗比版,想看文艺版的说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