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完成第一个四年课程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确定了本科专业主要课程,聘请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热心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责任教师,负责该课程的建设与评估,抓好教学质量。由于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显著效果,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大批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四、设立教改基金,推动教学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大大激励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许多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探索了教学改革,取得一些好的成果,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处于分散自发状态,缺乏统筹安排,有些重要急需的项目,缺乏必要的经费和物资支持。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对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改革内容具体措施得当,有完成项目工作能力,有工作时间保证的教改项目予以资助,并辅以教改项目评审、验收和奖励制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决策。
1988年3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颁布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学改革基金试行办法》,每年设立20万元教学改革基金。教改基金的主要资助项目类别为: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获省教学研究立项的项目、学校委托指导的研究项目。学校制定了《教学改革基金管理办法》、《教学改革基金课题鉴定办法》,保证教学改革项目的深入进行,大大调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五、抓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985年以来,各电力高校针对学术带头人年龄逐步老化的状况,抓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新建院校在充分发挥现有教师作用的同时,抓紧引进一批师资,以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
1.抓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已由普遍提高师资水平转移到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上来。1985年以来,各电力高校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各校的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其中的尖子成长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2.开辟教师培养的新途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通过不断探索,电力高校探索出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整套办法,为师资队伍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通过试验探索、巩固发展、稳定提高几个阶段,已形成一整套培训与学位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坚持“宽进严出”、“质量第一”,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验收,质量完全合格。1992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18个学科、专业正式接受在职人员的学位申请,本院教师有200余人作为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实践证明,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结合,稳定了青年教师队伍,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青年教师素质,同时,也缓解了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青年教师深造提高的一种好形式。
3.努力引进教师
对于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上海电力学院等新建院校和老校的新建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缺乏学术带头人。为了解决教学急需,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等老校对口支援新建院校师资,同时,这些院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大批教师。特别是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是在电力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主要专业是文科和理科专业,因此,必须大量引进文科和理科教师,经过几年努力,引进了一批教学急需的教师,使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上海电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造就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第四节)电力专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一、电力专科教育的发展
电力系统的专科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在1958年的全民“大跃进”、全国大办教育的背景下,水利电力系统也曾创建了武汉、南京、郑州等10所独立建制的专科学校,但由于在当时“左”的错误思潮影响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上马,致使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学秩序不稳定,教学质量低下。历时一年左右,全部被调整停办。直到1960年华东电管局将上海电力学校升格为专科,几经易名为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该校在20余年的专科教育实践中,不仅为国家培养了4000余名专科毕业生,还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许多有关专科教育探索性工作,为以后电力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回顾电力专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电力系统所需要的专科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依托电力本科院校和个别办学条件好的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专科班来承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近25个年头。
自党的十二大确定了从1981年至20世纪末经济建设总目标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各条战线和各个地区普遍感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迫切要求教育先行,为国家早出人才、多出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教育部于1983年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相应的部署,相继批准了一批办学条件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其中沈阳电力学校、南京电力学校、长春水利水电学校、北京电力学校于1985年升格为专科;1987年太原工业大学电力分校调整为太原电力专科学校;之后郑州电力学校、山东电力学校、西安电力学校、重庆电力学校也相继升格为专科。从此,电力专科教育在规模、数量和专业布局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时总规模达到2万余人,专业50多种,专业点近百个。为电力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科人才,基本适应了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
1990年底,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了“全国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高等专科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发展方针都作了明确的论述,紧接着又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制定工程专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使普通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有了基本的法规可遵循。改革有了方向,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推动了普通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当时电力专科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沈阳电专于1991年被能源部授予“高等教育标兵”殊荣,成为电力系统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电力工业部、中电联为推进电力专科教育持续发展,于1991年4月适时地组建了“电力高等专科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深化电力专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举办电力专科教育以来,电力高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学校在全国专科学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推广典型经验,提高办学水平
1989年的“政治风波”刚刚过后,能源部为引导各电力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适时地抓住沈阳电专这所被沈阳市委誉为“震而不乱”的办学典型,于1991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沈阳电专召开了“推广沈阳电专办学经验现场会”。能源部所属的36所高等院校的党委书记、院(校)长参加了会议,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副部长陆佑楣,辽宁省委副书记尚文,沈阳市委书记张国光,中电联理事长张凤祥,东北电业管理局局长赵希正等领导亲临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沈阳电专多年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严治校,开拓进取,大胆改革,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授予能源部“高等教育标兵”荣誉称号。能源部、辽宁省委宣传部、沈阳市委和东北电业管理局分别作出了“学习沈阳电专办学经验的决定”。该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方面主要的经验是:
1.抓办学方向,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电力事业合格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工作目标
从1985年开始,就确立了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力专科学校,为电力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几年来,他们从上到下经常进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讨论和教育,不断统一师生员工的认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了实现学校的根本目标,他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以塑造为重点,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建立起理论课堂———社会实践———课余生产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坚持把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坚持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大课堂,精心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学生业余生活阵地,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几年来,他们在对学生评优、奖学金、入党、毕业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分门别类地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各项政策都切实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考核学生思想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从而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三是从严治校,建设良好的校风。他们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制、纪律观念为出发点,从抓学生的行为管理入手,建立了一系列从严治校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顶住各种压力,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抓到底,使外在的规范约束,逐步成为学生内在的行为习惯。他们还注意把严格要求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严爱结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从而使师生之间培养起一种心心相印的关系,在校园中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良好风气。
2.抓队伍建设,在校内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和强大的育人合力,确保人才培养任务的落实
沈阳电专从工作实践中深深的感受到,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三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他们采取关心教育、政策激励、规章制约、树立典型、凝聚人心等措施,一是建立起一支思想敏锐、政治坚定、精干肯干、专兼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二是建立起一支思想业务素质优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三是建立起一支具有文明风尚、肯于奉献,能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服务育人的行政后勤职工骨干队伍。三支队伍形成了上下相联,纵横交融,坚不可摧的合力,协同作战,实现学校既定的工作目标。
3.抓改革,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沈阳电专认为增强学校活力,加快学校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改革。于是他们从1986年开始,重点抓了两项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
第一,人事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始于1988年,学校针对当时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作出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的决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他们从干部队伍开始,通过聘任程序将那些竞争意识强,改革决心大,工作勤奋,有领导能力,群众基础好的教职工聘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在制度上则依据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优升劣降,以促进各级干部增强竞争意识,树立起以竞争求生存、求进步、求实效的心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接着在教职工中实行聘任制。首先,进行“三定”,即: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使每一名被聘用的人都有明确的岗位、应尽的职责及相应的待遇;其次,实行“统一领导、严审定额、分级负责、逐级聘任”的原则,按聘任程序和有关规定,通过竞争落实应聘人员。实践表明,实行全员聘任制,是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的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了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对优化职工队伍,增强办学活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教学改革。沈阳电专认为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始终将教学工作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并紧紧抓住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在理论教学改革方面:首先在改革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精减教学内容入手,突出应用性。使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专业实际,不过分追求课程本身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过分强调推理论证,重视概念的阐释和定理、定律的应用;专业课的内容强调工程应用和反映新技术,并坚持以“三对口”的原则(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调整各类课程的比例,使学生获得合理、适用、能变的知识结构。其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对教师课堂教学分类评定方法的研究,制定了《课堂教学分类评定细则》,从听课、学生测评、教学环节检查等方面综合评定出一类、二类、三类课教师,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沈阳电专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从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的高度进行总体设计的。他们将学生的实践划分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参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学雷锋树新风等内容;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首先他们将公益劳动、军训等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实验、实习等都给予足够的学时,有些主干课的实验单独设课,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周数不低于总周数的1/3,并认真组织实施;其次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在东北电管局和能源部的支持下,在充实、更新常规实验、实习的同时,还建设了一批新的实验、实习基地,不仅能满足培养大专学生的需要,还能为局、厂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基地;此外,他们还想方设法改革实验教学,试行设计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验技能大有裨益。
4.抓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