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颁布,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全面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积极进行联合办学的探索,拓展高等教育投资渠道,支持社会力量办高等学校,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展开,在制定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调整和制定本科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
1985年9月10日,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上、政治上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党内外一些热衷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政治体制改革之名,鼓吹政治多元化,要实行“全盘西化”,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到1988年末和1989年初,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通过各种形式,在一些大中城市进行集会、政治上书和其他活动,逐渐形成一种反动政治势力。这时国外反华势力正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终于酿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了新的转机。
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能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越来越明显。
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短缺问题,国家制定了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电力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一样,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85年9月,华东水利学院改名为河海大学。1988年4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水利电力部撤消,组建能源部和水利部,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划归水利部。到1991年底,能源部所属电力高校达到12所,其中本科院校7所,专科学校5所。
(第一节)深化电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公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和精神,电力高校也纷纷进行改革、探索。
一、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束缚了高校的手脚。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缺乏活力的弊端,逐步使高校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务院《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以及国家教委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大激活了高校的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作了重点阐述:“要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和任免副校长和任免其他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和经费;有权利用自筹资金,开展国际的教育和学术交流,等等。对不同的学校,国家还可以根据情况,赋予其他权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1986年3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对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根据中央的指示,水利电力部和电力高校所在的省市人民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给各校下放了一部分权力,扩大了电力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电力高校获得了接受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安排使用国家核拨的事业费,调整专业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改革,承担科研委托任务,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自主权。
1986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海大学获得了教授任职资格的评审权,以后华北电力学院获得了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这些自主权的获得,大大增强了电力高校的办学活力,促进了电力高校的发展。
二、积极进行联合办学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使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办学成为可能和现实,各高校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了满足电力事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除扩大部属高校的办学规模之外,当时的主管部门没有因体制改革而放弃联合办学的长远计划,无论是在水利电力部时期,还是能源部以及电力工业部时期,主管部门积极与国家教委及其他部门、地方所属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并向这些院校提出人才需求计划、提供办学经费,这些院校按照部提供的人才需求计划进行招生、培养,毕业以后到水利电力系统工作。当时联合办学的院校有多所,其中联办规模较大的有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成都科技大学水电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水电学院、福州大学等。通过联合办学,联办高校共获得逾亿元的投资,而电力部门从这些院校得到了急需的电力建设人才,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三、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各电力高等学校在这一时期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
1.试行校长负责制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要求,从1985年起,开始进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经水利电力部批准,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行政管理,建立了决策审议、行政指挥、监督保证、民主管理、参谋咨询等系统,特别是建立了民主化的决策程序,即:重大问题由校长提出任务,由参谋咨询机构或组织专题小组研究方案,由行政领导对比各种方案后作出初步决定,提交全体教职工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再提供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由校长正式颁布实施。
校长负责制实行后,相应地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建设。华北电力学院也试行过院长负责制。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后,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改为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2.全面开展职称改革,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关于“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精神,各电力高校普遍按照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职称改革,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1986年以后全面展开这项工作,在职改中,严格掌握条件,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持按需设岗,评聘结合,不断完善制度。经过职改,实行教师职务聘任给电力高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89年,电力高校进一步健全教师考核制度,把工作实绩作为聘任与晋升教师职务的主要依据,修订教师考核工作的细则,使考核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促进电力高校教师结构进一步改善。
通过职改,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学校各项任务的完成;使一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得到晋升和聘任,教师队伍的职务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为大部分骨干教师增加了工资;增强了基层教学单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感;推动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3.建立岗位责任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示精神,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各电力高校积极进行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教职工中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国家有关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岗位和责任定人、定编、调整了教职工队伍,实行岗位聘任制,做到了人尽其才,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团结,提高了工作效率。
4.以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目标,积极推行后勤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根据这一精神,电力高校以“后勤服务社会化”为总目标,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全面改革,试行以政企(行政管理与经营服务)分开,两权(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三权(人权、财权、经营权)下放为主要特征的后勤管理体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后勤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校将后勤经营服务部门从原总务处中分离出来,组建生活服务公司、修建工程公司及劳动服务公司三个后勤服务经济实体,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给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权力,作为学校后勤服务的乙方,同时组建新的总务处,把财务、计划、基建管理及总务行政管理统于一体,形成甲方,代表学校向公司下达任务,进行计划管理、监督检查和财务核算,从管理体制上改变了过去后勤承包中甲、乙双方职责不清、利益不分的弊病,有利于加强计划管理和生产经营,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饮食服务中心坚持稳住一头,搞活一片的原则,努力办好学生伙食。为满足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生活水平的需要,坚持每个食堂每餐主食达20余种,副食炒菜中、晚餐各40余种,咸菜、凉菜、汤菜各10余种。有关部门组织干部每天轮流到食堂,实行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就地解决问题,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加强食堂管理、降低伙食成本、做好食品卫生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学校7个食堂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增收节支,十年中养猪8878头,获纯利807万元,加工黄豆制品获纯利1476万元。从1985年至1993年,后勤承包单位共返回学校工资33812万元(不含各单位在成本中开支的临时工支付的全部工资及工资外收入),减少了学校事业费的支出。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勤工作及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国家教委的实地考察,国家审计署的专题审计调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一种模式,全国各地及高校系统来校参观学习的单位达2700个(次),8000余人次。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及后勤有关单位先后被国家教委、能源部授予“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电力系统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学生一食堂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食堂”,生活服务公司等12个后勤部门先后被国家部、委、湖北省、武汉市评为先进单位。
华北电力学院等电力高校在此期间的后勤改革,相继实行单项承包责任制或全额承包责任制。1990年,华北电力学院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四、高考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步建立起以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统一分配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电力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开始了重大改革。
1.招生制度改革
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电力高校把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招生,又有委培生、定向生和自费生的各种计划同时存在的新的招生体制。
(1)委托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力高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同时,开始实行招收委托培养的学生。用人单位委托电力高校培养学生,一律采用合同制。委托培养合同明确规定招生专业、年度招生数、在校生规模、招生来源以及预备生源及各项费用的安排。委托培养的出现,使用人单位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派学生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学校、专业去学习,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解决了单位的急需,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定向培养。定向培养是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保证边远经济不发达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项特殊的招生规定。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学生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以满足当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根据1988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招收定向研究生暂行规定》,电力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定向本、专科学生和定向研究生。定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对于保证边远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自费生。自费生是指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招生数外由高校自主招收的收费走读生,毕业后不包分配或由学校推荐就业。自费生承担部分教育经费,使更多的青年接受到高等教育,也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自费生毕业就业情况良好,为后来进一步扩大自费生招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电力高校中公费生和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招生办法一直沿用到1996年全国高校统一实行收费为止。
(4)保送生。自1985年国家重新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验起,电力高校随后也开始招收保送生。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是电力高校招收保送生的主要学校,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也试行招收过一年保送生。保送生办法的实行,一是使高校招生自主权相应扩大,给高校输送了一批优秀学生;二是推进了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三是为进一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