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300000029

第29章 政治思想(4)

管子学派介于儒、法之间,具有兼综两家的特点。学派的思想祖源管子,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以实用主义和特别重视经济着称,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思想比较杂,强调礼法并举,既重视礼制,也重视法制,治国需要法制与礼制结合,德刑并重,是管子学派思想的主要特点。

儒家、法家、管子学派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国家政治建设实践的发展都有影响。秦用商鞅、李斯,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信赏必罚政策,统一法令,鼓励耕战,建立了空前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了法制的国家秩序。西汉鉴于秦统一后实行严刑峻法政策导致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改弦更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礼制教化政策,以儒家思想治国,确立了礼制的国家统治秩序。儒家礼治思想也从此占据理论指导实践的主流地位,成为国家统治的正统思想,在历代皇朝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其影响历隋唐及于明清,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朝政治条件下的国家统治崇尚礼制教化的传统特征。传统儒家的礼治思想在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大行其道。与此同时,法家的法治思想、管子学派的礼法并举、德刑并重思想,也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继续为历朝政治家、思想家所关注重视,并以“礼法并举”、“德主刑辅”,或“刑主德辅”等命题讨论的形式,以及从《秦律》、《晋律》到《唐律》,先秦传统的刑律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得到适应性改造的形式,继续在历朝的国家治理实践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杜佑的政治思想根基于儒家思想,由对儒家传统治国理论的继承而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若考察其思想渊源或所属派别,杜佑思想似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其思想总的看是根基于儒家思想。但所根基的,已是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思想,而不是纯意义的先秦传统儒家思想。汉儒已经与先秦儒家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汉儒在整理继承的基础上,改造了先秦儒家的传统思想,不再徒劳无益地追求恢复那种周礼所赖以产生的天子诸侯宗法分封制的国家和社会秩序,而是转而适应时代的政治发展需要,站在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立场上,综合法家、道家及管子学派等诸家思想观点,重新解释传统儒家学说的政治理想,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要、为新的国家制度、统治形式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服务的学说。

最终形成新的传统,确立汉儒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新时期国家政治领域的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前节已论及,杜佑不赞成宗法分封制的国家和社会生活秩序,是中央集权皇帝-郡县制秩序的拥护者,仅此一点,已显示出他的思想来自汉儒的成分当更多一些。其二,杜佑的思想,虽然根基于汉儒以来的儒家思想,但受管子学派影响也比较大。尤其是管子学派重视经济以及强调礼法并举的思想,影响比较大。可以说是一种儒、管兼综、儒家为主、汉儒以来的儒家思想为主的思想体系。

本节主要考察讨论杜佑的礼制为主、法制为辅治国思想。

概括地说,杜佑的礼制为主、法制为辅治国思想,是对汉儒以来“德主刑辅”思想、管子学派“礼法并举”思想的继承,建立在既重视法制惩戒作用,又重视礼制教化作用,同时,法治与礼治相比,法治治标、礼治治本、礼治更具有根本性,这样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他认为“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安邦治国,管理一个国家,除了实行富国安民政策、发展经济为先之外(见前论),礼乐即礼制教化是排在前面的,首先是设职官、兴礼乐、行教化,礼制治国,然后才是用刑罚、法制治国。礼制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正道、根本、治本之道。刑罚也是必须的,但是法制属于治标,刑法起辅助作用。合适的治国方略,因此应该是礼制为主、法制为辅。

具体地看,杜佑的礼制为主、法制为辅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安邦治国必须重视礼制教化的作用,首先加强礼制建设,以礼治国

杜佑对礼制与法制都有较深的研究。尤其是礼制问题,下的工夫最大,也最为熟悉了解。其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观点还比较有特点,显示了他卓越的思考能力和认识水平。《通典》全书200卷,论述礼制内容的《礼典》就占了100卷。其中历代礼制沿革的总结考察65卷,体例次第虽从《开元礼》,但内容不一样,有自己的考察重点。择要改编《开元礼》成《开元礼纂类》35卷,以方便学者了解、把握《开元礼》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仅这个比例和这种编修方法,已显示出了杜佑对礼制问题重视的程度。所以,钱穆讨论《通典》,非常推崇杜佑看重和研究礼的作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杜佑以大半部的篇幅来讲“礼”有他的道理,指出其实一部《通典》,“很大的贡献就在这里”。钱穆还特别指出,《通典》在《礼典》总论里“提起中国历来讲礼的人,从西汉叔孙通起,到唐代,共有三百人之多。可见杜佑自己至少对这一部分是下着很大工夫的”。另外,《通典》撰成改毕进上以后,从德宗到宪宗,杜佑为相三朝,之所以能够在为相期间备受朝廷礼遇尊重,遇国事则为顾问首席,有大政必听取意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他熟悉历代礼制典故、知因革损益,被视为是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

杜佑重视礼制教化,在于他对“礼”的性质作用、“礼”之义与“礼”之仪的关系、“礼教”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关于“礼”的性质和作用,杜佑熟悉前人经学的观点,也作过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是有自己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的。他的思考认识的基本观点,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礼”的含义,与秩序、道理、法则、规则、规范等概念的含义基本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同义词。“礼”是什么?“礼”先于事物的被命名、被赋予意义而存在。“礼”是规定和统摄一切事物名分关系的总法则。一种可以据以认识判断一切人事现象之意义及彼此关系的法则规定。换言之,在杜佑看来,“礼”就是抽象的法则,是人们发现并用以认识、命名、区别自然和社会各种事物的性质彼此之间关系的根本法则,具有明意义、别关系、正名分、定秩序、一规则的指令性规定性意义的功能,适用于包括国家政事、人事在内的一切人间事务。“礼”的法则存在于万物之中。“礼”是万物有名之始,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与“多”、“义”与“仪”、“始”与“终”的关系。治国有法则,理政有根据,治国理政必须根据并明“礼”,并以制度安排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以礼之制、礼之仪表达礼之义,并以之为本,指导行事。

杜佑在为《通典·礼典》作的序里,开宗明义便谈到了自己对“礼”的这种看法认识。他引《礼记》“礼运”篇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写道:“夫礼必本于太一(自注:极大曰太,未分曰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其降曰令(自注:圣人象此以为教令),其居人曰义(自注:孝经说曰:义由人出)。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自注:人知礼则易教)”。在这里,可以看出,“礼”被杜佑赋予了一种自然法则的品质,一种先天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现象之中的、可以据以认识判断一切现象之意义及彼此关系的指令规定性法则的品质,其品质的特征,如果作哲学意义的分析比较的话,有点像近代西方哲学所谓的“绝对精神”。杜佑同意《礼记》的认识判断,认为礼的法则是无形至大、规范所有客观现象的抽象的法则,统摄一切,无处不在,无处不见其作用。正是这种品质,正是其法则的存在、并为人们所发现、所理解应用,象(模仿)以教令(命名以意义),表现出来,才使得天地、阴阳、四时等世界上一切现象存在有了可以理解的意义。而且,天地、阴阳、四时等这些自然现象的意义一旦确立(通过命名赋予含义的形式),其基本概念意义就固定了,有序化、常理化了,亦即“礼”的法则规定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基本位置、秩序、关系就被确定了,成为常理,不能再随意更改变动。

变动就意味着失常失序。自然现象如此,社会现象也一样。

社会的政事人事等各种事务其意义、名分一旦确定,秩序关系和运作形式也就确定了,有序化、常理化了,形成了符合“礼”的法则规定性的常理常态,也就是形成了秩序、规律,并有了道德、理性的意义,不可随意改变。

杜佑还认为,认识到“礼”具有这样的法则性质、作用是很重要的,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尤其如此,它关系到国家治理是否正当、符合应有的道理,关系到治理的成败。在上引这段话的最后,杜佑借引用孔子的话,表达了这一认识:“礼”

揆于天道、反映天道、用于人事。“礼”之得与失,决定治事者及所治之事的成与败,关系实为重大。古代的君王所谓圣人,知道“礼”的重要性,所以按照“礼”的法则办事,治国治民。并且还把这种按其规则办事的“礼”总结出来,令示天下,使人们明白,化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由此“天下国家可得而正”。即让人们明白,凡事都有其正当的意义、名分、秩序,都有其“礼”的法则规定的正当道理。遇事应该以这个正当道理为据去思想行为,去作理解评价。而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带着这样的认识看问题,观察事物,则“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事情就好办了。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杜佑对“礼”的性质、作用问题的思考,并非仅限于一般而论的思考,而是有其思考重点的,这就是比较重视“礼”的作为根本法则的基本作用——正名分作用,亦即帮助人们建立形成认识、命名、判断事物的判断标准、规则的作用。这一点,除了上引这段话已有所反映以外,在其他一些场合也可看到反映。可以举一个他关于冠礼和婚礼讨论的例子看一下。冠礼是重要的成人仪式,自古皆行其事。冠礼的意义何在?杜佑的看法是,主要在于它具有正容体、正长幼之序的作用。他引用礼记《冠义》的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说,“冠者,礼之始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古者圣王重冠,所以为国本也。”婚礼也是重要的仪式活动。婚礼的意义何在?杜佑也转引前人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主要意义在于婚礼也是一种重要的正名手段。“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代也。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凫而肴,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也。

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杜佑重视礼的正名作用有其思想来源,主要源自孔子的正名思想和荀子的正国思想。

孔子最为看重礼制,办事最讲究礼节仪式,他认为对于君子来说,最好的行为方式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于百姓来说,最好的管理办法不是行政命令或刑罚的办法,而是“齐之以礼”,即发挥礼仪制度的示范作用。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从习礼、讲礼和行礼开始儒家事业。毕生用力最勤的就是弘扬礼之精神,宣传以礼治国、治家、治身。孔子讲礼,最为看重礼的正名分作用。所谓名分,即一事物固有的正当的有别于他事物的性质、意义、特征。事物的名分形式,是事物的实质内容、性质、意义的概念化反映。孔子认为,凡事必有名分。名分体现性质、意义,体现等级、关系、秩序。做事情一定要从正名分开始、亦即从辨别了解明确事物的性质、意义、特征开始。所谓“礼”,正是可以用来为名分判断提供判断依据标准的东西。孔子理想的礼是有所指的。就是周礼系统的礼,一套表示天地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伦理关系的概念名称、制度仪式规定。在孔子看来,周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理念以及反映其理念的一套名物制度,是最好的,可以作为制礼作乐的判断标准依据,可以用来判得失,正名分。所以,弟子子路提出“为政何为先”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就是“必以正名乎”。言下之意,子路问政,面对的现实政治中心问题是礼崩乐坏、诸侯越礼犯上、周礼理念的政治秩序混乱。因此如果为政,当务之急就是为事物正名,恢复周礼的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

即名分不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名分不正,所有的事情都将无法正当进行。

荀子作为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思想大师,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礼正国的思想。荀子这样论证他的观点:“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若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是百王之所以同也,而礼法之枢要也。然后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功,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礼者,治辨之急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

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以上是对孔子、荀子正名思想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杜佑思考礼的性质作用问题,重视礼的正名分作用,显然是顺着孔子、荀子思想这条路子来的。

总之,正是基于对“礼”的性质和作用意义的理解认识,杜佑作出了“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的论断,强调安邦治国必须重视礼制教化的作用,首先加强礼制建设,以礼治国。

(二)“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礼制教化须有刑罚辅助,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

关于“法”的性质和作用,关于法制的意义,杜佑也作过深入的思考。杜佑讲“法”,主要讲的是“法”的刑法部分的内容。

法制史的观点,中国古代的法律,性质上有一个由初期的全部公法到以后的公法私法诸法合体的发展过程,内容上有一个由单一刑法到政刑不分,再到行政法与刑法分开的发展过程。

形成史上有一个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杜佑生活的时代,以《唐律》和《唐六典》为标志,法律的发展处于成文法、公法私法诸法合体、行政法与刑法分开的阶段。杜佑的法制研究和《通典》着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水平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这里,杜佑心目中的法制(与前节所分析的包括礼法、法律、职官、经济制度等各种政治制度在内的广义的法制有所不同),实际上包括行政法和刑法两部分内容。

同类推荐
  • 从辉煌到平淡

    从辉煌到平淡

    《从辉煌到平淡》。实实在在。写数学家,就是数学家的成就。写记者,就是记者的嘴脸。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的坐标上能找到。行文朴实,节奏稳定,不时有文采飞来扬去养人眼目,不时有趣味横生愉悦身心。能够高山仰止脖子还不疼地认识这么多大师,可资证此书写作功力。
  • 共和国大使

    共和国大使

    本书聚焦新中国外交事业,将镜头对准王稼祥、耿飚、柴泽民、熊向晖、冀朝铸、李道豫、吴建民、周文重、沙祖康、查培新、赵进军等十一位极具代表性、影响力、传奇色彩的中国外交官,讲述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外交故事。内容贯穿新中国60年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间外交等领域,还介绍了外交官们不同于常人的家庭生活,是新中国外交历史的一部珍贵档案。
  • 李鸿章全传:2

    李鸿章全传:2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高尔基

    高尔基

    刘明山编著的《高尔基》内容介绍:高尔基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俄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高尔基却以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走进俄国文坛。由于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他特别了解广大的人们群众生活的疾苦,在世界文学历史中,他的作品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群光辉的英雄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一起来翻阅《高尔基》吧!
  • 一笑亡国:褒姒

    一笑亡国:褒姒

    《一笑亡国——褒姒》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夜墓奇谭

    夜墓奇谭

    动作类盗墓小说,长生不老的少年,无法解开的秘密,是轮回还是阴谋?风水、血祭、请尸、肢解、鬼葬……神秘诡异的古老仪式。青铜人、活天葬、走路尸、鬼如来……暗藏地底的恐怖之谜。十大鬼神禁地:神秘的古蜀国度、黑暗的子夜静岭、海底的九龙海宫、深山的遗忘之都、灵异的天国遗迹、狰狞的太古鬼庙、万峰的葬天皇冢、血夜的银蛇飞殿、巨毒的沼泽古墓、神话的蜀山神陵。不一样的古墓,一样的诡秘……
  • 眸乱风华:师父你憋跑

    眸乱风华:师父你憋跑

    上一世,她因无意中说出要保护六界而被天帝抽了修为打入轮回,成为了坠神。这一世,她定要那些伤了她的人付出代价。殺神杀魔,在面对他时终究乱了分寸。一剑穿心,她发誓,定要他血债血偿!简介无能,尽情跳坑。听说这种文很火,凉儿也来试一试~
  • 为心而活

    为心而活

    身为一个女孩子,却有着严重的心脏病。即便这样,却仍旧遭遇父母离婚,母亲车祸身亡。所幸,身边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人。呵护她,爱护她。立志要为了她找到一个完美的心脏。成就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
  • 蠢萌校花的隐身保镖

    蠢萌校花的隐身保镖

    一个宅男,意外回到十年前,又意外觉醒了隐身的能力,从此游走在黑暗中,开启撩妹新篇章。
  • 净世黑莲

    净世黑莲

    每个人都对身处的世界有着各自的希望。种地的希望风调雨顺、耍钱的希望大杀四方、当官的希望步步高升、色狼们希望满世界的妹子都不穿衣服。作为一个冒牌的心理医生,沈轩对这个世界也有着自己的希望。而且他希望自己的希望不只是希望。“哥不做羔羊,哥要当一朵焚尽罪恶的净世黑莲!让这个世界变得干干净净。”沈轩手掐兰花指如是想到。穿梭阴阳、惩奖黑白,道尽人鬼事、铸就清净天。本文灵感来源于动漫《死亡笔记》,小说《死亡通知单》,名著《聊斋志异》。
  • 傲娇少爷VS呆萌小丫头

    傲娇少爷VS呆萌小丫头

    或许是他应该忘了四年前那名叫孟如梦的女孩,四年后的今天,他遇见了又呆又萌的她,苏晗璐。从遇见她那一刻起,他就想要保护她……新宠文已发《甜宠似锦:恶魔有点坏》
  • 男妹子女汉子

    男妹子女汉子

    把高速公路堵的水泄不通的原因竟是煲电话粥!刚从警察局出来的安娅楠埋汰了警察好一会,“就打个电话至于么,还要来警察局。就在高速上包个电话粥至于啊!”娅楠吧啦吧啦的时间估计也赶不上开学典礼了,看到还在警局门口站着的娅楠,夏璇不淡定了,“还不至于啊!你活得不耐烦了是吧,在高速上包电话粥,你丫的不想活去死啊还拖一批人给你陪葬,你是秦始皇还是唐太宗啊!”娅楠倒吸了口气,转身一看,果然是夏璇这个小婊砸……
  • 三界仙妃

    三界仙妃

    她,被认为是扫把星,一出生就克死生母,受尽了庶母和异母姊妹们的羞辱,一直忍辱负重的她,最终她不再沉默···她一朝崛起,踏上仙途,怀揣异宝,纵横江湖。无论是风流倜傥的豪门世子,还是放任游侠的江湖少年,都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三界将因为这个注定生而不凡的奇女子的到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十二魂卡

    十二魂卡

    与神袛共用灵魂就能获得无上伟力!一直在刀尖上跳舞的宅男李成能否坚持自己的原则放弃魂卡的诱惑?命运的线已经牵扯而出,且看李成是否能跳出线外,主宰自己的命运!(本文引用北欧神话中的部分典故,但基本世界观为作者自建,观看请勿自行联系、、)
  • 听一殇,看云卷云舒

    听一殇,看云卷云舒

    身于闹市,却愿笑看云卷云舒,与心爱之人共处此生,这便是龙之逆鳞,触之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