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在经济上统一核算。在我国建设领域,一般以一个企业、一个独立工程项目作为一个建设项目。工程项目又叫做单项工程,它是指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建成后能独立发挥设计所规定效益的工程。投资项目,有时由多个单项工程所组成,有时一个单项工程就是一个投资项目。建设项目按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恢复等项目;按建设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等项目;按建设过程可分为筹建、施工、投产、收尾等项目。
典型的以增加生产能力为主的投资,一般要经过投资设想、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筹资、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生产准备、竣工验收、生产等过程。当然,其中一些程序是相互交叉的,如筹资与设计和施工准备,施工与生产准备等过程,有时又是同时进行的。
投资设想,是企业等投资主体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发展等情况,提出投资的原因和大致方向的初步设想。可行性研究是对投资设想是否可行的一种评价,它是对拟建项目在技术、工程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做多方案比较,做出评价的一种工作方法。投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投资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技术与工艺选择、场地选择、筹资方案、原料来源、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方式、环境保护等,都必须在可行性研究中进行论证。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是否实际进行的依据,因此该工作进行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投资项目的成败。项目评估一般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它是国家决策部门或者是项目的投资提供者如银行等,为保证投资项目的准确性或资金的安全性,而对拟建项目的计划和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的一项工作,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基本一致,但侧重的角度有所差别。如可行性研究主要是由项目业主进行的,它主要是从企业财务的角度考虑投资项目是否可行;而项目评估主要是政府或银行进行的,政府主要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考虑项目是否可行,银行则是从贷款资金的安全性角度考虑项目是否可行。由于项目评估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做出的,重点是对可行性研究资料和评估的科学性进行检验,而不是完全重复可行性的工作,因此其详细程度要比可行性研究低,所需时间短。如果投资项目可行,就必须组织资金,以保证项目能按计划进行,同时组织力量进行项目的具体设计,并进行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平整,以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供应等单位,落实由建设单位负责进行的建筑材料采购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进行项目的建设过程了。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项目建成后能及时发挥效益,还得进行人员的招聘和培训。最后是项目竣工验收和进行生产。
(2)项目投资的资金运行过程。从投资设想以后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项目投资的资金就开始运动了,它一直要进行到投资项目进行生产,资金通过折旧和利润回收为止。当然,如果经过可行性研究,确定项目建设不可行,那么资金运动在可行性研究结束后就告结束,并且这部分资金是不可回收的。
从资本运动的过程看,它同政治经济学中介绍的资本运动过程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如它是首先由货币资本向商品资本转化,然后由商品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生产资本再向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转化,最后是该商品资本还原为货币资本。从整个过程看,它包含两个“生产阶段”:一是长期资本生产阶段,也就是这里所讲的生产能力更新和扩大阶段,它同样是一个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相统一的过程,是价值生产与使用价值生产相统一的过程;二是在建设阶段形成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投资相结合生产出可供市场销售的产品的阶段。因此,项目投资资金的一般运动过程是长期投资或固定资产投资过程。
GW既包括购买投资品和雇用施工人员,也包括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准备等各项投资;是投资建设过程,W1为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投资活动同生产过程一样,是一个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但从项目建设的角度看,对投资者来讲过程不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对社会和项目建设承包者来讲,它是一个价值生产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所以在这里,G或W与W1,在价值上是相等的。gW是流动资产投资,它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为投资完成后的产品生产过程,是投资资金向产品价值的转移过程,又是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创造过程;W是包含了全部投资和利润的产品价值,则是该价值的货币实现和回收。
对于单个的项目投资来讲,过程,并不需要像一般资本循环那样,保持三种资本形态空间上的并存性,它只要求三种资本形态间满足继起性要求。只有在后一资本循环阶段,即固定资产形成并转交到生产部门后,才要求三种资本形态间保持继起性与异存性的统一。但在此过程中,原来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会随着它向产品价值的转移和产品价值的实现,逐渐地退出循环过程;流动资产价值,则要在项目寿命结束时,才会结束在该项目中的运动过程。
2.竞争性行业投资的运行过程
(1)竞争性行业投资含义。竞争性行业投资,是指产品垄断程度低,并且是为特定对象生产,供求与价格由市场自发调节,个别厂商的投资行为不对该类产品生产产生明显影响的那部分投资。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者众多,每个投资者占行业投资总规模的比重很小或比较小,个别行为不会明显地影响社会或行业的投资规模,投资完成后,其产量和价格行为不会明显地影响市场价格,即这些投资者主要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订者;该行业的利润或收益是不稳定的,会发生明显的流动,从而行业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企业的经营状况会随着这种周期而变化。
(2)竞争性行业投资的运行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性投资领域,生产者(投资者)很多,由于利益的矛盾及协调成本高,众多的投资者同时进入与退出该领域很方便,因此实际利润率一旦偏离正常利润率,就会促使大量投资者进入或退出该领域。
如某部门利润率高,不仅原有厂商会扩大投资规模,而且会吸引大量新投资者加入该部门,以争夺这种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若情况相反,原有厂商则会将存量资本转移到短缺部门。所以,非均衡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导致非均衡的投资结构。这里,投资的部门结构状况与经济结构状况相反,即短缺部门得到的投资比例,往往会大于过剩部门的投资比例。这种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是调整原有非均衡经济结构的必要手段。非均衡的经济结构,只有通过与经济结构状况相反的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才能使其变得协调(见图21,其中斜线部分是原经济结构,以上部分是投资结构),这种非均衡的投资结构,既是价值规律的要求,更是其发挥作用的结果。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的分散决策及利益个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产要求的按比例进行与竞争性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往往会使这种调节矫枉过正,会使短缺部门出现投资过度,产品价格和利润率由升转降。因为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各厂商之间,尤其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商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的不可协调性,会使他们之间为了争夺这种有利可图的投资而竞相投资;在高额利润的诱使下,新的竞争也会涌向该行业,过剩部门更会向该行业转移存量资本,其结果将会使这种投资远远超过社会的正常需要,从而使该部门由原来的短缺变为投资后的严重过剩。其过剩的程度,与该部门原来的短缺程度及利润率超过正常利润率的差额大小成正比。正如我国的家用电器产业中的一些产品,如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由原来的短缺和高利润率,变为1989年以来的严重过剩和价低利微一样。与此相反,原来过剩的部门,则会由于本部门产品的价低利微,不仅投资少或不投资,而且会向高利润率部门转换投资。这样在其他部门的扩张和本部门生产相对下降的过程中,将会逐渐由过剩变为短缺或使过剩程度减轻。这个转换过程快慢,取决于存量资本转移的难度、各部门利润率和社会平衡利润率差距的大小等因素。一般讲,这种差距越大,则一个部门由过剩变为短缺的程度也越大,时间也会越短;反之亦然。
投资结构非均衡引起的各部门供求状况的改变,必然也会改变各部门间的相对利润率。对短缺部门投资的实现,不仅会使其产品供应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还会出现过剩或严重过剩,因此其产品价格将由升转降,下降的程度与投资实现后的过剩程度或原来短缺的程度呈正比。同时,随着投资实现后的生产能力扩大,其对原材料等各种投入品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因此会使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以投入产出相联系的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性,当某一生产部门,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而进行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时,为该部门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往往不会进行同步性的投资,因此当其生产能力扩大而增加对投入品的需求时,这些投入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将不能满足其需要,结果价格会在社会对它的竞争性需求中不断上升。这是因为,当一个部门的产品因供不应求出现价格上升时,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在该部门新增投资实现前,它对投入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利润率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种价格上升并不会明显地转移到这些投入品生产部门。这样一来,这些投入品生产部门自然不会进行与其同步的以扩大生产能力为主的投资了。由于这些投入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是与原来前导部门或下游部门的生产能力对它的产品需求相一致的,这样前导部门因投资实现而使生产能力增加后,其产品供应就会出现短缺,价格会上升,其上升的幅度与前导部门投资的规模以及原来的短缺程度成正比。这种价格的上升,也就是前导部门成本的上升。这时,原来因短缺而价高利大的部门,在过度性的投资实现后,就会陷入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和成本不断上升的双重压力之中,结果必然是利润率的不断下降。如果投资前,它是经济结构中利润率最高的部门的话,那么这时它就可能会成为利润率最低或者较低的部门。
3.基础性产业投资的运行过程
(1)基础性产业投资的内容。基础性产业,是指那些不是为特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而是为社会所有或大部分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如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市政建设部门。这些产业部门与竞争性产业部门相比,具有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自然垄断性强、建成后对其他部门的产品需求量相对小,它们的产品数量和价格变化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投资的运行过程具有特殊性。如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对这些产业及其投资进行适当的管理或者直接经营,这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明显。
(2)基础性产业投资的运行过程及特点。一般而言,基础性产业投资与竞争性行业投资或部分性投资的运行过程是大致相似的,即它的投资也是随着利润率的变化而改变的。如随着利润率的提高,它的投资规模会不断增加,即使没有独占垄断,或者其产品存在较大的替代性,它也会在竞争中出现投资过度;一旦投资过度,它也会在产品价格下降和投入品价格提高的双重压力下步入衰退,而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则会从中受益。不过,由于基础性产业所需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自然垄断性强,因此与竞争性投资相比,当利润率提高而需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时,投资者较少,新的竞争者不易加入,投资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契约性投资协议,所以个别厂商的计划性与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要缓和得多,投资过度的程度会相应减轻。但是,不管垄断程度如何,投资后生产的相对过剩情况都会出现,即使该行业是独占垄断也是如此。这既可能是竞争的结果,也可能是计划的结果。后者是由该行业特有的投资技术要求决定的。因为这些行业的项目投资经济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当产品供给发生短缺时,不像竞争性行业那样,可以通过投资调整很快地满足社会需要,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调整,所以它的项目投资不能是持续性的,只能进行间隔性较大的在一定时间内超过社会需要的投资,这样就必然会出现投资实现后一段时间内产品供应的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新竞争者出现的一种障碍。当然,这种投资,只有当投资者断定社会对其产品需求有较大增长,能保证他在一定时间内收回投资并取得较好效益时才会发生。所以,不管各行业的垄断程度如何,短缺和高利润促成的投资,都会在投资实现后的一段时间内造成产品供应一定程度的过剩,过剩的程度与该行业的竞争性程度成正比。同时,投资完成后的效益,也会在成本上升和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减少。
基础性产业的投资过剩,除了为其提供固定资产的部门,会因其投资规模下降受到不利的影响外,其他部门则会从中受益,不仅其投入品供应部门会因产品价格提高而增加效益,而且所有部门的效益,都会因基础性产业产品价格下降造成的成本减少而提高。
这种情况,显然会促使这些部门的扩张。扩张的结果,将会降低基础性产业的过剩程度,促使其产品价格和经济效益上升。但是这种上升的程度,比竞争性部门的产品价格在短缺时上升的程度要轻得多。这不仅使这些产品在价格因短缺上升时,易受到来自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压力,而且也是厂商防止新竞争者出现的必要手段。如果利润率高到超过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的交易费用,新的竞争者就会出现,就会导致该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由短缺变为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