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000000020

第20章 谈谈新闻学研究生形成良好学风问题

——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的谈话

谈话稿写于1998年,经整理发表于《新闻与信息传播》2000年春季号。

不久前,我们78级研究生院新闻系的同学们在八宝山送走了夏晓林(新闻所副编审、研究室副主任)。我们这届八十多个同学中,这已不是第一位逝世的了。第一届新闻系的同学在这种场合见面,除了寄托对逝世老同学的哀思外,相互见面时还都有一种感慨,即各自又老了一圈,少数同学已经退休。20年的时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是一瞬间,但对于人生来说,还是漫长的。这20年,正是干事业、出成果的年代。我们的事业需要承前启后,新一代的研究生正面临着这种形势。现在我想说的,就是继承当年新闻学院研究生学习时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促成我们的事业向更好的方向新陈代谢。

一、关于继承传统

如果说好的传统,那我想,研究生院新闻系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新闻系的不同点在于,它创办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家联合办的,领导和教师有人民日报的,也有新华社的。当时的新闻所副所长,同时也就是系的第一主任谭立,行政关系在人民日报。当时的新闻所秘书邱光欣,同时也是系的秘书,后来成为第三任系主任。这样就具有了理论思维、新闻实践两方面的最好结合。为当时新闻学的拨乱反正和重新开始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我觉得,新闻系教学中的理论思维传统不应该丢,我们的学生应该养成从宏观上、一定程度地超前考虑新闻学和传播学问题的习惯。

再有,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新闻系不像其他一些历史很老的学科,导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通过做导师的助手,熬过若干年后才“出阁”。新闻系的导师与学生相当“平等”,像我的导师温济泽,那时非常忙,我们很少有机会见面谈论文,温老师放手让我们自己研究,他说他来给我当助手,如果找资料有困难,他帮我联系。我去中央马列编译局查找资料,就是温老师为我给该局副局长柴野写的条子。我有了什么思想问题向他汇报,他实在没有时间,就委托副所长谢冰岩找我谈心。导师相当程度上是在为学生服务。后来我带研究生,也是循着温老师的传统,一定程度上是为学生服务。我并非否定其他老学科的传统,而是说,新闻系的这种传统具有特殊的背景,学科基础较浅,需要大家的共同研究才能出成果。

第三,就是学生之间有一种自由讨论的传统,学习生活较为活跃。我记得当时报纸上发表了大庆油田一个仓库保管员齐丽丽的事迹,讲她如何背下了几万种零件的名称和放置的部位。

孟晓云(现在《人民日报》,报告文学作家)贴出个小字报,称赞文章写得好,我看了则贴出反对意见,认为她的精神可嘉,但这种把人当机器使用的做法不宜提倡,领导不能这样用人,可以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那时已经有了计算机的概念)。后来你来我往,进行了好几轮论战。原卿有(现在《深圳特区报》)每天贴出一段他写的关于“永贵大叔”的“连载小说”,颇有意思,大家纷纷议论,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当时选举朝阳区人民代表,我们组织了竞选宣传,推举出候选人孙旭培(现在新闻所研究员、前任所长),结果还真的当选了,虽然当时的一些做法显然很幼稚。

现在面对新的环境,在读的同学们一方面要继承好的传统,同时也要创造一些新的传统,例如追求广博知识的传统。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线也相对模糊起来,不论学习什么专业,都需要较为广博的知识。这一点目前是我们系同学的弱项,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些新闻学常识问题上讨论来讨论去,要开阔一下眼界,从不同学科角度考虑新的视角和新话题。

革命前辈是在《国际歌》的召唤下投身革命的,“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我们新一代是新世界的建设者,这照遍全球的太阳是什么呢?当然不应该是新的专制愚民政策和无知、贫困。《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曾经解释过他所指的太阳是什么,他说:“东方升起了红红的科学这颗太阳。”这一思想来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知识是有学问人的第二个太阳”。也就是说,在新的世界,我们需要依靠的是科学、知识,全面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使人本身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不论我们将来做什么工作,发扬研究生时期刻苦学习的好传统,永远让鲜红的太阳照亮前进的方向,这将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二、关于加强新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设立博士点对于研究生院新闻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背靠着一个很广大的大众传播的社会行业,因而来自社会的实用性要求较为强烈,而一旦依附于这种实践,由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中国社会科学》上始终没有一篇新闻传播学论文),就会造成“新闻无学”的认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方法,只能是加强理论研究,得出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硕、博都是丰满之意,硕士生、博士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特别是博士生,毕业论文十万字以上,必须具有较为宽泛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了这个扎实的基础,才可能对各种现实的新闻工作中的问题作出有价值的研究。这就像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形容马克思研究问题前的状态:“他的头脑就像停靠在港湾里生火待发的军舰,一接到命令就能立即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头脑空空,毕业论文套话空话多,别人一看论文就会有所感觉,这不是用可能得到的优美文学评语词句就能遮掩过去的。

最近有领导同志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针讲得很明确:

“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此外还要加强战略上、全局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及应用研究。”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具体的对策研究是各个部门政策研究室的任务,他们的具体材料多,而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思考。作为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新闻系,我们比其他高校新闻院系的优势也应该在这里,不能只出一般化的大学本科教材,要形成有系统的高一个层次的硕士生教材,博士生倒不必有专门的教材,但要形成有特色的博士生课程,出版有新意而非炒冷饭的新闻传播学专论和专着。

我看了最近几年本系的硕士生毕业论文,感到目前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太弱。翻看论文后面的参考书目,属于基础理论性质的很少,提到的仅有的几本着作,也是人所共知的大路货;再有就是众多的经验性总结文章。外文学术论着,除了个别专门以国外为课题的论文外,其他的绝大多数一本外文参考论着都没有,这如何能够跟上国际同行的研究步伐?正由于存在这个问题,写东西,除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这类套话外,很少深刻的思想。当代各国众多思想家的着作,哲学、文艺理论、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思维学等等,看来读得很少,也许都不知道,这对于提高学术水平是很不利的。不要误以为引证了马列着作、引证江泽民的讲话就算是“理论”了,要有广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能临到写论文时才去找,要在平常就有所积累。现在不要求你一接到命令就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只要能顺利地驶向你自己设定的不远的海洋就算合格。但我感到,即使做到这一点的也不很多。论文是通过了,但大家要心中有数,多数是很一般的。

再有就是写论文的训练。看来三年学习期间,需要建立学期或学年论文制度,每个学期或学年都要求写出几千至一万字的论文,即是练习,也出成果。这并不苛刻,平日能够把握一万字的论文,到时候写两三万字的论文就不会发怵。博士生要求要高些,写两三万字的学年论文应该不在话下。现在有的同学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论文,而是在学怎样写这类大文章,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写出有质量的论文呢?新闻系第一届时,虽然没有这种制度,但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考试论文每篇都是上万字,已经锻炼出来了,到写毕业论文时,多数同学都不会感到困难,而且相当一部分论文在五六万字(当时限制字数)以上。

三、关于形成浓厚的做学问的风气

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所谓学风,应是指学习做学问的风气。

市场经济一来,由于人们理解上的差误,做学问的空气不大浓厚。市场是市场,学问是学问,应当分清楚,各有各的领域,身处学问领域,就暂时不要理会市场如何,心不能花,即使将来你准备下海,现在则不能去想它,要珍惜专门学习的机会。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工作以后真正能够坐下来学习的机会很少,只能靠当初学的那点东西撑门面,很不够用,经常感到力不从心,经常是现学现卖,被动得很。至今20年前读研究生时做的几千张卡片还在派用场。当初学习较为刻苦,读了那时新闻系资料室几乎全部刊物,至今这仍然是我知识的基础,虽然老化了,但若没有当时的积累,我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那时的学习风气很好,条件却比现在差多了,一个房间三个人、四张床,一张床是放行李的。每人只有一张两屉小桌,宿舍里发生的最多的问题,是关于熄灯时间的争吵,其次是轮换使用录音设备的争吵,无非是都想多学一点东西。

除了提倡这种传统的刻苦学习的精神外,现在新的问题是,新闻传播学已经研究了20年了,还要提倡学术上的创新精神,不能总是老话题。如果没有新东西,再写“什么是新闻”这类的文章,就有些掉底子了。要根据学科发展的新情况有新思考。

199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上有一篇记者杨健写的消息《香山会议重建学风》,虽然讲的是自然科学,但我还是建议大家读一读,借鉴一下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一种真正的学术风范。其中一个小标题是“重建学风,积习难返,任重道远”,讲的就是创新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每年资助10名青年学者,人均达50万元。结果每年申请的100-200人中,绝大部分课题没有原始性创新,很令人失望。成思危说,很多年轻人口才不错,有很多新思想,但是大多属于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小聪明,没有论据。这就是个学风问题了,论据需要读许多专着、进行课题检索,调查、分析、论证,不是几句套话可以解决问题的。

再有就是我们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要形成讨论问题的风气。当前学术界在讨论什么,出了一本什么重要的着作或译着,要经常议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对于启发思路,发现线索很有必要。必要的话,可以形成一种读书制度,定期围绕一本书(不一定是新闻传播学的着作)组织讨论,既然在北京,就要经常到三联韬奋、风入松、国林风、万圣园之类的学术书店走走,坚持读《读书》、《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周报》。

上新闻系的研究生与其他系只是专业不同,主要学习的是一种研究学问的方向,知识的积累是没有学科界线的。一旦一种研究方法你掌握了,即使将来换到另一个相邻学科,不用很长时间就能适应,照样写出专业化的论文来。

同类推荐
  • 访谈的艺术(第10版)

    访谈的艺术(第10版)

    行销美国30年的经典教材,一本关于“职业谈话”的必备手册。作为人际传播与交往的重要手段,本书对访谈实现了两个层次的构架:第一层次着眼于访谈的一般规律(第1章到第4章),从宏观方面对访谈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访谈的基本理论、人际传播过程、提问的设计和应用、访谈构架作了简练深刻的论述。从第五章开始.八种主要访谈类型.包括探查性访谈、调查性访谈、招聘式访谈、面试访谈、绩效访谈、说服访谈、咨询性访谈、医患交谈,都在书中得到了切实而生动的阐释。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

    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

    本集所收拙作,寥寥数篇,所涉及者只是文化人类学领域中有限问题。自知质量不高,却多据亲自调查搜集之新资料,提出自己一得之见,或可忝列于“采山之铜”。人类婚姻家庭史是否仍能按国内流行的看法,划分成几个相继的发展阶段?母系社会必然先于父系社会吗?游牧社会必然与父系嗣继制度相联系吗?族群关系及相互转化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热点问题。族群认同的改变取决于哪些因素?是否[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少数民族原来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的?为什么少数民族普遍喜欢饮酒?《文化人类学专题研究:关于母系社会及其他》一一告诉你!
  • 传媒实践力

    传媒实践力

    来自传媒一线学者的经验总结。内容涵盖新闻、传播、出版、公关以及广告等方面,描绘新媒体发展现状,阐述传统媒体的行业特色;探讨手机媒体的优劣,分析网络媒体的趋势;详解新闻传播理论,梳理伦理法规脉络。持论有据,案例经典,既可领略草根博客的犀利,又可触摸学术论文的深邃。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热门推荐
  • 哎,我滴墓

    哎,我滴墓

    一次不错的任务,牵扯出一场惊险的地下之旅。是神话,是科学,信任,还是怀疑。
  • 妖魔师

    妖魔师

    妖魔策中封天煞三十六妖,地煞七十二魔,当陈语风好心之举获得后,他的人生从此发生改变。我是妖魔师,男妖男魔一律封印,至于女妖女魔嘛!咳咳!你们千万不要诱惑我!我会走火的!
  • 乾坤蔽月

    乾坤蔽月

    武道的终点在哪里?让陈然告诉你答案!什么是武道?修炼到了武道的终点可不可以成神?传说中的永生之路在哪里?少年弱则被人欺,少年强则万人敬!今天你看不起我,明后,你将成为我脚下石头!
  • 月落山河一世倾

    月落山河一世倾

    她就这样闯入他的世界。她说“不能离开我,永远。”他想了想说“那要看你表现了。”她急了,想了又想“如果你离开我,,我,,就跟你绝交。他看着她急的模样,听着她毫无威胁的话语,竟认真道“那我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你。”
  • 医生教您提高宝宝免疫力

    医生教您提高宝宝免疫力

    本书分五部分,首先介绍免疫力相关知识,又依次阐述了儿童合理饮食与免疫力提高、儿童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取与免疫力提高、预防接种与免疫力提高、日常生活保健与提高免疫力。
  • 皇朝的背影

    皇朝的背影

    本书是作者记述晚清宫廷生活的第一部英文作品,1911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就立即引起了东西方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晚清第一名士”辜鸿铭也欣然撰写英文书评,对其大加赞赏。作为慈禧太后的首席御前女官,作者与慈禧朝夕相伴长达两年之久,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慈禧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兴趣爱好、性情品格和内心世界,展现了慈禧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 无神永奭

    无神永奭

    一个从小就在魔兽山脉脚下长大的少年,哥哥在他六岁的时候,突然失去了消息,仿佛从世间蒸发,杳无音讯,从此母亲经常哭泣。母亲的眼泪让他心痛,他从小就努力地修炼魔法和武技,决定出去找回哥哥。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哥哥,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仍旧是一个谜团,为了寻找身世的真相,开始了艰难的征途,刀剑与热血的快意,激烈的战斗场面,惨烈的生死别离,让他开始了真正的成长,一步步的努力,一场场的战争,一幕幕的生死画面......在战斗中,变得坚强,在生死离别的刹那,变得强大。为了摆脱命运的枷锁,他与天地抗衡,与命运争辉。生命的辉煌,死亡的悲壮,浇铸了一段段伟大的神话,一曲曲让天地动容,诸神惊恐的,伟大史诗从此诞生......
  • 绝版花美男贩卖店

    绝版花美男贩卖店

    【Moon】“欢迎光临EMIG恋爱游戏店”他们神秘疯狂帅气多金!他们妖冶迷人完美多变!白痴+花痴的舞苏苏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进入了如此诡异的一家店!温文尔雅冷漠男!迷人腹黑双胞胎!冷酷狡黠眼镜男!冷枭火爆花美男!四种超绝版花美男!四种超限量滴水美男!时而恶魔,时而天使,时而霸道,时而温柔……你相不相信这样的他们会对你深情告白!会和你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华丽恋爱?舞苏苏掐了掐手臂——妈呀,不是做梦,她的身边都是美男!而且……还都不是人!“从今天起,你的人生将开始一场神秘的华丽转折……这,就是我们EMIG店为你量身定做的一场……超绝版……恋爱游戏!”当一切都被发现,却没想到一切以及自己的身份居然是………
  • 模拟战争系统

    模拟战争系统

    战争学院,是一个使用叫做“模拟战争系统”的军事学院,这个学院在世界各地都有校区。“模拟战争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模拟战争的系统。这是一个在五十年前研发出一个利用超高科技制作出来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可以制作出虚拟的战斗场地,让人们进行模拟战斗,军种包括:空军、海军、陆军,甚至是???,在系统中可以使用虚拟的武器进行战斗。
  • 在就去在就去完

    在就去在就去完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青春轻轻请轻过,留下浅绿默默流花清的青春外衣充斥满黑暗,里子却普照上一层阳光。心疼着友情为她割舍的爱情。倔强又聪明的莫绿儿高傲着,却不惜为顾扬子放下骄傲得不可一世的自尊。顾扬子从来就真诚的对待每一断感情,却在怜悯与感情间挣扎不出。他们轰轰烈烈的爱,为爱情而爱,而友情而爱,为遗失而爱,为他人而爱,为自私而爱。爱着,心却支离破碎。